戴兆洁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体育的发展,而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田径是田径运动的基础训练阶段,是发展素质,学习与掌握田径运动技术,提高田径运动的关键阶段,重视与加强中学阶段的田径运动训练是提高田径运动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国家选拔、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国田径运动乃至其他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迈向世界顶尖水平的基石。
随机抽取宜春市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中的总共22名教练,148名参训学生为研究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的信度、效度检验是采用重测法检验。
对问卷的信度检验,主要采用重测法。问卷调查14天后,再次对同一调查对象采用二次问卷调查法进行信度检验,从而证明调查问卷体系的可靠性。计算出相关系数R=0.8435,此数据为有效数据,因此本次研究采用第二次测试的数据最为有效。
调查统计得知,两所学校的田径课余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共有18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练员有4名,只占到调查总数的约22.22%,本科学历的11人,约占61.11%,专科及其他3人,约占16.67%,高级职称教练员3人,约占16.67%,中教一级职称10人,约占55.56%,中教二级5人,只占27.77%。
由统计结果得知,教练员的年龄段以31~40岁和41~50岁年龄段的人数居多,这两个年龄段的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多趋于执教1~3年和执教4~6年间,20~30岁的教练员在18个人中只有2个,比例极少,而且执教年限只在1年以下,而执教年限多的教练员年龄又趋于41~50岁和51岁及以上间。
从表1可知,无论是第一位还是总体排序,“对田径的爱好和兴趣”都是教练员参加训练的首要动机,而“学校工作需要”和“有利于评职称和提高收入”分别为教练首选行列和次选行列中的第二名。为国家后备人才培养的动机只占5.56%和23.94%,都排在第五位。
由表2调查结果得出,学生参加运动训练的动机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考入理想的大学”,比例占30.85%;“兴趣爱好”,比例占29.14%;“家长的期望”比例占19.02%;这个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的训练动机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思想的存在,使学生过多的考虑从自身利益出发,势必会影响到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
调研得知成绩优异的同学占总人数的8.3%,成绩良占42.4%,成绩一般占31%,而在所有不论成绩好与坏的同学心中认为训练对文化有影响的比例占大多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成绩优异的同学认为训练对文化有一定影响的比例占80%多。
田径运动员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体育特长生,入读前有过长期训练经历,运动成绩好,但文化成绩比较薄弱,这类运动员占调查总数的72,72%。第二类是通过文化考试达到一定分数线后入学,而又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21%。第三类则是文化成绩不高,运动水平也不够拔尖的学生通过高额付款入读,占总调查人数的6%。
表1 教练员参加田径课余训练的动机调查表(%)
表2 学生参加田径课余训练的动机情况(%)
经费紧缺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训练经费是课余训练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学生的营养、服装、奖金、竞赛活动等;场地器材的增补和维修、科研活动和器材的购置等等都需要经费的保障。经考察,很多学校没有标准场地,也因此易给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除了场地,一些基本器材的缺乏也普遍存在。
据调查中,他们的支持程度得出有50%的学校领导并非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当中,而另外有40%的家长比较支持学生参加田径课余训练,持有一般态度的就占41%多,持反对态度的只有19%多,但是据家长对支持学生参加训练的动机一面看,有40%的家长是为了孩子的升学率,为了孩子增强体质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家长也占了20%,大约有20%的家长持反对态度。
调研统计得知132份问卷中回答每周训练的次数在3~4次的有70人,每周有5~6次训练的有4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3.0%和31.0%,这说明大多数每周训练的次数集中在3~6次之间;其中依情况而定的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3%,虽然比例较小,但也反映出此现象是存在的。
学校教练员不会制定训练计划的占总人数的40%,而制定了计划的教练员中,其计划不按年龄,不分运动水平统一执行同一计划,这对中学生来说,势必造成“有的饥饿,有的肚胀”的结果,学校领导和参训教师只求业绩以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选拔人才也主要依据学生竞赛成绩的高低,这样造成了基层学校和参训老师主观上追求成绩的片面性。
(1)普通高中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教练员偏少,教练员的科研能力不足;(2)学校领导及教练员对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3)训练计划的不科学性;(4)场地、器材和经费的不足;(5)学生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冲突;(6)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训动机的“功利性”。
(1)学校领导及高层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可引进年轻有潜质的教练员,重视对教练员的学历和经验的培养,增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和体育系统互利共赢的局面。
(2)学校进行合理的制度创新,在学校行政拨款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广开渠道,积极自筹资金,从而解决器材场地的问题。
(3)体育教研组做好监督和辅助教练员制定计划,对于课余训练计划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的体质问题,并在训练中有机结合。把课余运动训练作为重点来抓,为课余训练制定完善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课余训练的评估体制。
(4)要端正参训学生的训练动机,在训练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加强对运动员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肯定自我价值,建议教练员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控,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对学生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1]杨宝.对高职院校田径课余训练管理现状满意度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2).
[2]何鹏,郭新斌.山西省太原市高级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调查分析[J].运动,2012(22).
[3]翟伟伟.论独立学院田径运动队的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4]李波.大连市高中田径课余训练情况调查与分析[J].商业经济,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