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4-03-27 09:04王琍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王琍

摘 要: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严峻的现实已经在警示着人们: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自然的保护。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中心主义;低碳经济

遥想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外界的景物,写出千年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纯净的田园生活呀!

当历史的巨轮把人类带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随着当代科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带给人类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世人面前,那就是:不知什么时候白鹭不见了,蓝天白云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逐年猛烈的雾霾,江、河、湖泊的水质污染……“生态危机”走进了人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生态环境的严峻性,撞击着每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的良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寻找和谐相处的通途。因为芸芸众生心中始终有一份对白鹭的挂牵,对自然万物、对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渴望、依恋。当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步维艰时,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1.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首先依赖于自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还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人类要如同尊重其他一切生命一样尊重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

1.2 人类主体和自然客休是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一元论出发,指出人类主体和自然客体是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绝对支配另一方。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这里,恩格斯所要指出的就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要在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3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2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过程

2.1 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严重破坏并存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获得全面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大量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欠账,时刻敲响环境警钟。

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同时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此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基础薄弱、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2.2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强调要把可持续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表明了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2.3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人为本是指从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但是我们又必须把它和人类中心主义区分开来。

2.4 强调“制度”重要性,环保立法将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纲要的形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全会多次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的推进意味着期待已久的环境立法工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对长期缺少标准和依据的环保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将对过去野蛮、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效地制约,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存,体现出将生态保护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当代启示

3.1 正确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整个自然界是受规律支配的,绝对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而且,“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但是,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3.2 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更好的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认识是实践的前提,而在认识指导下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则是认识自然的目的,并且更具有目的性,“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从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就实现了质的飞跃。

3.3 在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要做到有效地保护自然,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对自然的肆意开发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环境已经遭到恶化就不去利用环境,人类要生存和发展还是离不开环境的。因此,我们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在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的有效手段。

3.4 充分认识自我和提高自我的素质,适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要求,以求得更好的利用自然和充分保护自然。

环境保护最终还是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的。人类对自然是否充分认识,是否意识到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是环境恶化与否的重要因素。提高人类自我的素质,主要是要提高环境忧患意识,让人们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自觉地维护自然的和谐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

3.5 低碳经济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利益需求,但人们的一些不当活动也破坏了自然界,许多生态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日益明显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对此,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的最佳方式,其宗旨是减弱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和资源环境的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的不同,发展低碳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和追求的目标也会有所差异。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该走立足于基本国情并且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道路。

正确认识自然是前提,合理改造自然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是目的,有效保护自然是条件,这四个环节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时保持生态良好,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代杜甫草堂的美景将在我们身边再现。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33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383-384.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78-79.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222.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