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蒋昕捷
南方周末记者 蒋昕捷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王亮
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来
土生土长在北京的摄影师陆岗,他的乔迁轨迹和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高度重合。
十一年前,他举家搬到北五环外的天通苑居住——一个被誉为“亚洲最大”的社区。然而,喜悦没有持续多久,他就发现交通问题是最大的梦魇。
十多年来,陆岗一直在用镜头记录天通苑的变化,2007年,地铁5号线开通,陆岗直言不讳地说,出行成本是降低了,也会有更多的人来天通苑,天通苑将彻底变成“睡城”。
“摸着良心说,北京的居住条件比过去好多了。”陆岗说,可整个北京变成了钱锺书笔下的围城——困在城里人想逃出去,围在城外的想冲进来。
老城腾笼计划
和陆岗一样,很多居住在城里的人也陷入了选择的难题。
如果选择改善居住质量,越来越多的人将要迁出中心城区。然而,2013年北京市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北京旧城改造主要采取将原居民迁到郊区定向安置的方式,没有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睡城”难苏醒
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张杰统计,1998-2007年,北京75个类似天通苑的经济适用房项目中,55个分布在近郊,11个分布在远郊,这导致80%的经适房住户被甩到了城市边缘。很多人通勤距离超过20公里,70%的居民出行时间在1-2小时之间,远超北京平均30-50分钟的出行时间。
2014年2月23日,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像北京回龙观、天通苑这类北京第一代新城是失败的作品。英国曾经经历了三代新城,也走过弯路。
英国第一代新城,就像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新城区里有三十多万人口,但却很少有就业岗位,这造成巨大的钟摆式城市交通;第二代新城出现在丘吉尔时代,规划学家们逐步认识到,新城人口规模应该在20万人以上,就业岗位的50%需要就地解决;第三代新城人口规模为30万左右,就业岗位基本上能够在新城内自己创造,实现职住平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金笠铭指出,只有让睡城变得功能齐备,人居环境比老城高,公共服务质量比老城好,才能形成对老城人口的吸引力。
本文只是精简版,全文详见南方周末网站www.infz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