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信息的披露,也给国际军工市场敲响警钟:倘若购买的是他国军机,发动机总不停地向特定卫星发布“握手”信息,军机的行踪岂不暴露?
◤如果无法检索出飞行数据记录器与驾驶舱录音记录器,那么MH370的命运很可能永远成谜。
南方周末记者 于冬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常伟思
南方周末实习生 于阳 王乐
岑欣杭
来自马航MH370的七段滴答(ping)信号,第三次将全球搜救力量戏剧性地大转移。
“……根据新的信息,马航370航班在南印度洋走到了终点。”2014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拉扎克终于对媒体宣布MH370坠落的大致位置。
这是一个遥远的位置,与任何可能的着陆场所都相去甚远。对于苦等MH370去向的外界而言,这本是许多技术专家早已做出的预测。
马来西亚方面曾一度隐瞒军用雷达探测到波音777的事实,这使得外界对马方事故调查的信任度已大大下降。
英国“新的技术发现”让马来西亚政府朝令夕改,而各国救援力量随之一片忙乱。质疑声中,多国的卫星还是纷纷“调姿”,配合马方的“新发现”,飞机和舰船也匆匆赶赴遥远的南印度洋。
在马来西亚“很多瑕疵”的处理方式下,第三次搜索MH370的高潮由此展开。
“握手”改变搜索方向
“多普勒效应”使得简单的“握手”信息获取了地理价值。
2014年3月25日,时速80公里的暴风,携卷着暴雨形成200到500米的云层,海面上翻滚起4米高的巨浪。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发出通告,建议前来搜救的各国舰船和飞机暂停行动。
继马航“前所未有”180度偏离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搜救力量将目标移向南印度洋。
这些天,位于北京西北城郊的中国卫星资源利用中心灯火通明。深夜的指挥大厅里,运营服务部主任部长曾湧边踱步,边给下属打电话。
“就像被解放军调得团团转的国军。”对于马来西亚多次提供错误位置的情报,3月17日,曾湧和他的同事无奈地自嘲。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在采访期间曾湧被各种电话打断21次,还不时地小跑到工作台前,对值班人员下达指示。
马来西亚政府不断抛出新的“真相”,让曾湧和同事们深感此次任务大有不同:以往,曾湧明确知道事件的性质,知道该如何调动卫星。例如2013年,曾湧曾带领同事处置长达两个月的东北水灾,工作“没有太大悬念”;这次,搜索海域辽阔,各方至今不知道飞机所在的具体区域,有限扫描幅宽的卫星要面对长达一千多公里的航线,迫使曾湧团队打算下一步举动时,“甚至要靠猜”。
当前,卫星已取代雷达系统,成为搜索MH370的主角。而促使这一转变的,正是曾湧的英国同行,他们的实力在这次搜救中显山露水——MH370两条至关重要的通信系统相继被关闭,搜救陷入困境。不过,英国卫星通讯系统中遗留的蛛丝马迹却被挖掘出来:MH370在失联后的六小时内,仍在不断地向卫星发出“ping”。这种信号不含任何信息,只能被卫星接收设备转化为“滴答”声。
“ping”信息俗称“握手”。不过,只有一颗卫星捕捉到了MH370的“握手”信号。
得益于发现于19世纪的物理学原理——“多普勒效应”:迎面而来的火车汽笛声异常尖锐,而离站而去的火车鸣笛则听起来微弱很多。这一原理使得简单的“握手”信息有了地理价值。寻找MH370事件中,卫星就相当于人的耳朵。
“这种情况下,只有一颗卫星,通过三角定位法,根本无法确定飞机六小时内的轨迹,但能判断出飞机往哪个方向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卫星通常在赤道上空运行,如果MH370偏离赤道向南飞,卫星接收到的频率会逐渐降低。
分析卫星从马来西亚MH370飞机接收的7个滴答(ping)信号,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和英国航空失事调查局(AAIB)联合做出分析研判,促使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3月24日做出结论,失踪两周多的这架波音777飞机“终结”于数千英里外的南印度洋,机上239人全部丧生。
“(马航)航班的发动机是英国的,用的英国的发动机提供的信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副院长秦其明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得益于西方世界中卫星已在商业领域广为运作。
“我们是‘猜出它的位置的,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英国海事卫星公司副总裁麦克洛克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不知道飞机是否以固定的速度飞行,也不知道他们是否随后改变了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总装备部卫星应用专业组特邀专家龙腾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多普勒效应常应用于雷达、监测飓风等领域,类似方法被用于计算飞行轨迹并不常见。由于现有信息不充分,所以这种新方法的置信度不高。”
通过“握手”信息对MH370的定位本身已经成熟:同一发射源的信号如果能够被几颗卫星同时接收到,通过三角定位法测定方位的难度已不大;倘若同一发射源在不同时刻发射多个信号,只被一颗卫星所接收,仍然能够实现定位,但需要较为复杂的计算过程。
在解释为何到3月23日才将相关判断告知马来西亚政府时,麦克洛克林说,科研人员用这个新方法对一些行进在类似路线的班机进行了测试和比对,以确定数学模型的可行性,而后在得到英国航空界其他专家评议,并与波音公司进行比对后,才得出结论。
“握手”信息的披露,却也给国际军工市场敲响警钟:倘若购买的是他国的军机,发动机总是不停地向特定卫星发布“握手”信息,军机的行踪岂不暴露?
“立体行动”
中国要求按照《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紧急启动相应国际减灾合作机制,各国救援力量热情很高。
跳动的分辨率数字,就意味着希望。
在MH370航班失联的第四天,2014年3月11日,一通电话从中国北京的中国气象局紧急拨出,中国要求按照《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紧急启动相应国际减灾合作机制。由此,人造卫星数量全球第二的中国向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等14个主要航天机构提出卫星观测数据使用请求,为中国在泰国湾的庞大搜救力量,提供搜救区域卫星图片。
“这是宪章历史上第一次被如此事务启动。”
身处阿根廷的《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秘书处负责人卢卡斯·布鲁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指出,这是该宪章创立以来的四百多次启动中,头一回因为寻找失联客机而启动。在这四百多次记录中,另外一件与公共交通工具相关的事件是,2004年4月23日,朝鲜一辆满载炸药的火车爆炸。这个宪章的上一次启动是在2014年2月13日,目标区域也在东南亚,事因印尼克卢德火山(Mount Kelud)喷发,导致东爪哇数万居民撤离。
这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各国救援力量热情很高。《纽约时报》印证说,《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其它14个成员组织同意向中国提供卫星空照图,已有8颗国外卫星提供空照图,这些图像也部分地分享到曾湧团队负责解析。
一时之间,世界各地众多志愿者参与到卫星图片的搜寻中来,根据DigitalGlobe公司3月20日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统计,参与的志愿者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为: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印度。美国比例最高,大约为29.5%,中国第二,大约为9.4%。
“如果各国的卫星经过海域的卫星资料,能实时提供给马来西亚,它有能力解译的话,应该能够比较快地找出飞机的残骸。”年近八旬的女科学家马蔼乃认为,马来西亚的卫星侦察和遥感等技术比较弱,需要更多的国际援助。
在中国卫星资源利用中心,南方周末记者看到,国外数据包括来自美国ASTER卫星3月9日拍摄的15米分辨率图片,美国LANDSAT8卫星3月12日拍摄的15米分辨率图片,英国UK-DMC卫星3月13日拍摄的22米分辨率图片,以及美国NASA ISS ISERV卫星3月14日拍摄的5米分辨率图片。
大数据时代,几百万张卫星图片怎么分析?
“原来只是看一个省那么大的区域,现在得看半个中国。”工作台前,28岁的工程师原征把卫星图像放大到最大分辨率,用鼠标一寸一寸地挪,直到眼睛酸疼。
▶下转第7版
◀上接第6版
按照工作流程,对卫星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录入、辐射矫正、几何校正,之后生成标准产品。辐射矫正是消除图像的条纹和色差,几何校正是消除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曲率以及卫星抖动造成的误差,这一轮自动化处理需要1小时左右。
接下来的解译过程,则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复杂而漫长。每天,工作人员几乎是在痛苦与失落中度过。
3月18日12时许,“高分一号”卫星图像中,在南印度洋海域(南纬44度57分,东经90度13分)观测到疑似漂浮物。这一疑似漂浮物长约22米,宽约13米。
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国资源卫星利用中心看到,在3月17日当天,资源一号02C卫星、资源三号、高分一号三星共安排了5次任务,是8日以来每日安排任务最多的一次。采用灵活机动的侧摆方法,曾湧团队试图保证每天有1到2颗卫星能经过搜救海域。
军用卫星沉默?
“卫星过境是一条带,发现疑似物,当我们的舰船或飞机赶去搜集时,时间已经过去,漂浮物会随着海流又漂走了。”
现有卫星资源中,哪些优先被调动?
曾湧团队选择的是距离该海域最近的卫星。这次搜救对高分辨率图像的需求很高,中国民用卫星中现有的4颗高分辨率卫星都已被调动,以满足高频度重复观测。
如果不是马航事件,按照卫星设计的既定轨道运行,“高分一号”覆盖全球的周期是41天,而“资源三号”得花59天。如果动用侧摆功能,尽管“高分一号”距离地面只有645公里左右,它的回归周期就能缩短到每4天经过指定区域一次,“资源三号”的重访周期也缩短为5天。
在疑似事发海域,“高分一号”等卫星能够一边对相关区域进行拍照,一边将数据下传至地面接收站。然而,中国缺乏全球性的卫星接收站,相关卫星只有运动到中国测控范围内时,才能够进行数据下传,耗费了搜救时间。
“卫星不可能像《星球大战》里的死星那样,一会高一会低。”曾湧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卫星调动的安全性风险很大。”
此前,网络流传说,“调动卫星就是变轨,消耗燃料会减少卫星寿命。”这位42岁头发大半已花白的科学家澄清说,除南北极,近地卫星可以观测到地球上任何地方,所以调动卫星“是调姿而不是调轨”,调姿就是调整星载设备的拍摄角度。
更大的困扰则来自马来西亚政府迷乱的情报。这样的搜救区域和前一周的努力南辕北辙,新搜索范围也扩大了约十倍。
最先进的间谍卫星,能从太空看清地球上的车牌,但只能在最狭窄的区域内搜索目标。马蔼乃教授介绍,这就像乘坐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手执望远镜想看清路边的每一处信箱,来不及调整望远镜的方向,目标已经掠过。卫星只能监测反射面较大的物体,对于沉入海底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目标,更是鞭长莫及。
不过,这些卫星均是商业卫星,各国军用卫星集体缺席?他们在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各自的真实情报能力。
据马蔼乃教授保守地估计,美国的军用卫星分辨率在5厘米之内。伊拉克战后,美军才逐步披露动用两百多颗卫星的事实。同样,这次马航搜救中,美国的军用卫星很可能也已动用,瞄向遥远的南印度洋。
“美军先进的东西很多,问题是它觉得是否值得用这些高新技术,背后好像隐隐约约有什么事儿。”马蔼乃教授说。
声呐并非搜索“神器”
声呐作业就要像耕田一样,即便是先进的拖曳式声呐系统能够成像,依旧要像医院做B超检查一样,需要仔细甄别,耗费时日。
3月26日中午,狂风巨浪终于停止,各国海上搜救力量开始出现在南印度洋平静的洋面上。
规模巨大的南印度洋搜寻,无异于大海捞针——面积远远超过马来西亚的国土,这一海域包括世界最深、最难穿透的水下地形。南印度洋水深在2500到4000米之间,采用的声呐搜索装备至关重要。
“如果目标浮在海面上,卫星和反潜机之类都可以找到它,如果沉入水下的话,难度就加大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
一位不愿具名的军方水声问题专家对MH370的搜救并不乐观:飞机残骸掉进海里之后,不会主动发声,声呐作业就要像耕田一样慢慢去找;即便是先进的拖曳式声呐系统能够成像,依旧要像医院做B超检查一样,需要仔细甄别,耗费时日。
这种甄别近乎蜗牛速度,声呐也并非搜索的“神器”。
“一个小时也就是十几平方公里,一天的搜索范围可能也就是300到400平方公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水声问题专家钱建平对南方周末记者指出,深度、温度和盐度对声呐探测的准确度影响很大,来回游动的海洋生物就像手机通话中的噪音,对声呐搜索结果影响也存在。
国际上,声呐用于海事搜救方面成功的先例颇多:2009年6月1日凌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法国巴黎途中,法航AF447坠毁在大西洋中部。在漫长的搜救过程中,法国军方最终动用攻击型核动力潜艇“翡翠”号,搜寻失事客机“黑匣子”,这是全球较早使用核动力潜艇的声呐技术来搜救失事客机。之前,小型深海潜艇“鹦鹉螺”号曾用于搜寻泰坦尼克沉船。
一场海洋探测技术的竞赛,一场人道主义救援,同时在南印度洋展开。美军的声呐搜索技术依旧走在世界前沿。
美联社报道,此前应马来西亚政府请求,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决定出动“拖曳声波定位仪”(Towed Pinger Locator)协助搜索。这种定位仪可在水中探测到飞机上“黑匣子”发出的信号,下潜最深距离可达近6100米,曾用在2009年坠毁的法航客机的搜索上。
3月24日,美军声呐搜索神器“蓝鳍”露面。英国《独立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当天报道说,在马来西亚宣布失联客机最终坠毁南印度洋后的数小时,美国即派出装备有预定位声呐系统的海底航行器,以帮助寻找残骸。这种名为“蓝鳍”的水下航行器长仅5米,重约800公斤,可潜入海底4570多米处展开搜索,被称为“神器”。
时间紧迫,航空安全研究所副所长、黑匣子研究专家舒平催促说,“黑匣子”的电池只能维持30天脉冲信号,如今,只剩下不到两周时间。
英国卫星公司指定的坠机海域辽阔,仍需卫星、侦察机和海上舰船进一步探测。如果搜索人员找不到飞机残骸,或者无法检索出飞行数据记录器与驾驶舱录音记录器,那么MH370的命运很可能永远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