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强
南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胡强
(陕西省南郑县蚕茶果技术推广中心,陕西南郑 723100)
南郑县地处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总面积2823Km2,辖22个镇,393个村、15个社区,总人口 56万,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茶叶是南郑县的传统产业,近年来南郑县委、县政府通过扩基地、壮龙头、抓质量、树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南郑已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是陕西省茶叶优势产区之一。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县茶园总面积9646hm2,其中投产园6900 hm2,有机认证茶园面积1000 hm2。培育重点产茶镇12个、重点村148个,其中666.7 hm2以上的基地镇5个。全县建成省级“一乡一业”茶叶示范镇3个,省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11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市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个,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优势集中区。
加工能力稳步提升。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点156个,加工机械2500台(件),年加工能力8000t以上。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员2000多人,常年从事茶叶营销人员4500多人。培育茶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茶叶规模以上企业5家。建成县级标准化示范茶厂19家,取得QS认证茶叶企业17家、ISO 9000认证和“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茶叶企业各4家。2011、2012年南郑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良种繁育步伐加快。全县建成无性系良种茶园4800 hm2,占茶园总面积的49%。建有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引进栽植国家级茶树良种20多个,培育良种母本茶园53 hm2,年繁育良种茶苗1.6亿株,成为全市乃至周边地区重要的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
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组建有县级茶业协会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8家,入社农户1826户,辐射带动农户近1.4万多户,建立茶叶科技示范村15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50户。其中南郑县严氏绿叶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八宝茶树良种无性繁殖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百强示范社”,并授予“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南郑县黄云翠竹茶叶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陕西省2011年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
茶农增收效益显现。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6818t、其中汉中仙毫106t,总产值7.6亿元。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6.74亿元)的20.6%。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均位居全市第二位。全县有种茶农户4.5万户,占农业总户数(13.8万户)的32.6%,涉茶人口15.2万人,茶农来自茶叶的人均纯收入4013元,占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05元)的48.3%。
品牌培育初见成效。全县注册有“汉水银梭”、“南湖”、“绿娇子”、“黄云翠竹”、“汉缘”、“云山”、“南竹”、“汉楠”等14枚茶叶专用商标,其中“汉水银梭”、“黄云翠竹”、“汉缘”商标被确认为陕西省著名商标。汉水银梭牌汉中仙毫经过29年发展,已成为全国名茶,连续在第四届到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和其它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荣获28项大奖。茶叶已成为南郑对外形象宣传的一张名片。
南郑县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抓手,成立了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等17个政府职能部门为成员,定期研究审定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及年度任务分解,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强化对茶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南郑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自然环境和传统的生产基础、资源、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继出台了《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南郑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南郑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科学规划,明确了发展前景、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使全县茶产业得以科学有序地发展。
自2006年底起,南郑县委、县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扶持发展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2007年以来,县政府每年筹集 350~600万元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补贴、企业鼓励扶持、良种引进繁育、技术培训、产品宣传、基地认证、专业协会扶持及工作奖励,为全县茶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
南郑县把重点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之一,出台《南郑县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县级标准化茶厂建设标准和扶持办法,对建成达标企业,县政府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贷款贴息扶持资金。从2009年起,将茶叶机械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按购机总价格的30%予以购机补贴,一批茶叶企业的生产、加工机械得到及时更新和应用。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优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催生出云山、绿娇子等10余家牌子响、实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
南郑县以科技为支撑点,建立起县茶技站、镇农技站、村级茶技员、茶叶示范户“四位一体”的技术服务队伍。技术人员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生产规范要求,从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体系入手,把推广标准化生产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茶园修剪、施肥、除草、病虫防治等综合管理技术,全面提高12个产茶重点镇的茶园管理水平。对新建茶叶加工车间,要求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对不符合标准的生产车间,有计划地引导企业进行提升、改造。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南郑茶叶品质的稳固和提高。
近年来,南郑县把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作为推动茶产业升级的有力抓手,制定出台《南郑县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意见》,通过以奖代补、认证费用补贴、申报品牌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茶叶企业或合作社积极进行 QS、 ISO 等认证以及商标注册、品牌创建申报工作。利用参加省内外茶叶评比、展览、展销等茶事活动,以茶会友、以茶招商,树立了南郑茶叶品牌形象,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郑县茶产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急待扩张。虽然现有茶园9646 hm2,可采摘茶园6900 hm2,但规模仍然偏小,相当一部分老茶园产量偏低,急需改造提升,基地规模扩张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产业发展投入不足。自2007年以来,县财政已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其中投入茶产业发展有1500万元,但仅靠本县财力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茶产业发展需求,茶区农户建园和管理自筹资金缺口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加大茶产业发展投入是迫切需要。三是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南郑茶叶生产多以高档春茶和礼品茶为主,夏秋茶生产少,原料浪费大,茶食品、茶饮品、茶保健品开发利用不够,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茶产品附加值的空间较大。
一是加快茶园建设步伐,倾力做大种植规模。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全县新建良种茶园3333 hm2,到十二五末,茶园总面积达到12000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6667 hm2,茶叶总产量达到9000t,实现综合产值15亿元;到2020年,茶园总面积达到15333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9333 hm2,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t。加快茶叶现代园区建设步伐,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今后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载体。规划建设省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市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个,县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以园区建设带动全县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36亿元。
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和帮助经济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推进企业整合,建立一批集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的核心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5个年加工能力在100t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县年加工能力在150t的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达到5条以上。全面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新工艺,引进示范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茶叶品质。
三是持续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发多品种茶类。按照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绿茶生产相关标准,对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全面技改,在名优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执行统一的产品标准。完善县、镇两级茶叶技术服务机构和县茶叶安全监测检验机构,强化产品标准和产品质量监管。支持企业开展“三品一标”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适当补助,切实提高全县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支持企业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着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实现茶叶春、夏、秋均衡开发。鼓励各类组织和单位积极开发超微茶粉、茶多酚、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艺术品等,延长产业链条。
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树立茶叶名牌形象。按照政府引导、行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茶艺表演、茶道、茶历史等地域文化开发和挖掘,形成具有南郑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茶事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注册自有商标,精心设计制作产品包装,充分运用市场开拓、宣传报道以及搜索排名等推广方式,努力将南郑茶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把南郑建成“汉中仙毫”的核心区。
五是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购销大户和茶叶经纪人创新商业模式,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到省内外开设销售网点,拓宽茶叶销售渠道,提高南郑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六是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紧抓省市扶持茶产业发展政策机遇,县财政每年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的发展。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壮大人才队伍、金融税收支持等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级领导、县直部门和技术人员包抓、帮扶、联系产茶镇制度,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茶产业的良好氛围。
S571.1
C
1006-5768(2014)02-0081-03
2014-04-10
2014-04-22
胡强(1974 - ),男,陕西南郑人,农艺师,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