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511430,广州∥工程师)
因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地铁线路(特别是高架及地面线路)常发生异物侵入地铁行车限界(简为“侵限”)事件,对运营造成较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行车调度员(以下简为“行调”)对此的处理效率,以保证行车及人身安全,本文对异物侵限的应急处理进行了分析。
对地铁侵限的异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小型漂浮物:地铁在高架及地面的线路上经常会出现胶袋、纸张、布料及小动物等异物,这类异物只要不出现在接触网或钢轨的附近一般不会对行车造成影响。
2)可能影响行车的异物:线路上的气球、雨伞、接触网或钢轨附近的胶带等异物,暂时对列车运营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此类异物经过移动或者状态转变后可能会对运营造成较大的影响。对此,行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影响行车的异物:线路旁侵限的设备、外界进入的大型物体等异物,将对列车运行造成直接的威胁。控制中心应组织现场人员立即清除异物,或者使异物改变侵限状态,恢复行车条件。
4)接触网或钢轨附近的异物:受电弓与接触网要求高精度匹配,弓网间的任何异物都有可能导致接触网跳闸等大型供电故障,所以与接触网或钢轨缠绕或者有可能缠绕的任何异物都应该及时清除。
案例:2010年某日,广州地铁1号线车站报告:花地湾站—坑口站下行进坑口站前约100m的右侧水沟内有只活鸡,并在轨面上来回跑动,影响行车。行调接到报告后要求值班站长下线路处理,并扣停上下行列车。5min后值班站长将鸡抓到,线路出清。该事件影响列车晚点5min。
案例分析:当现场人员向行调报告活鸡会影响行车时,行调以导向安全的原则,采取了先处理异物后通车的处理流程。但行调也可以对现场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确定轨行区的活鸡对列车运行不会造成影响,可对该活鸡不进行处理,从而可以避免因小异物造成的晚点。
案例:2010年某日,一名乘客将一把雨伞掉落在广州地铁5号线杨箕站上行7号屏蔽门与车门间的空隙里,车站人员检查站台区域的轨行区未发现异物。15min后,1411次列车在文冲站下行进站前约15m处,司机听到有爆炸声并伴有白光,车辆出现辅助逆变器严重故障和高速断路器跳闸故障。同时电力调度员报告:文冲站214开关保护动作跳闸,自动重合闸成功,造成5B12、5C5供电区短时断电。司机发现文冲站折返线2道出现明火,30s后火自动熄灭;车站人员下线路确认燃烧物为一把雨伞,已经烧成只剩骨架。该事件影响多列列车晚点。
案例分析:乘客的雨伞从列车与站台缝隙里掉落到列车集电靴上,列车在文冲站折返的过程中,雨伞将接触轨与大地导通,造成短路,引发明火。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行调未对雨伞掉落轨行区的情况引起重视,未将两个事件联系起来,未能判断出折返线明火产生的原因,加上叠加的故障扰乱了行调的思路等原因,导致事件的影响较大。
案例:2010年某日,广州地铁4号线1111次列车在东涌站—黄阁汽车城站下行K43+700处压过一块约2m2的木板后,导致列车故障而不能继续行驶。司机处理后车辆故障消失,列车限速5km/h行驶到黄阁汽车城站下行线清客退出服务;行调组织车站人员添乘后续列车到场处理,经车站人员确认木板已压碎,不影响行车。后经核实,该木板是从外单位的南二环路桥施工现场被大风吹到线路上的。事件影响列车晚点超过8min,清客2列。
案例分析:地铁线路旁的外单位施工防护不到位,导致木板掉落在轨行区。列车撞击木板后,部分自动开关跳闸,导致列车无法正常行驶,经司机处理后列车恢复行驶。列车撞击较大异物后,车辆的设备极可能受到损害,行调应确认再次起动列车的条件,以防止产生次生事故。
案例:2011年某日,司机发现广州地铁1号线坑口站下行出站100m处接触网上方有白色塑料带缠绕,影响行车。行调得知后立即扣停后续列车,并组织值班站长到现场进行处理。值班站长到场后无法处理异物。10min后供电专业人员到现场将塑料带取下,恢复行车条件。事件影响下行列车晚点超过10min。
案例分析:与接触网或接触轨缠绕的异物应及时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并优先要求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以防人员伤害。该案例中,行调未对进入区间处理异物的列车进行清客,值班站长也未带齐绝缘工具,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导致列车产生较大晚点。在处理接触网缠物等影响时间可能较长的事件中,行调应对前往处理的列车进行清客,以避免载客列车在区间停车过久。
1)当轨行区发现小型漂浮物时,如果此类异物已固定在线路旁或者司机已确认不影响行车,则可暂时不处理,待运营结束后再由巡检人员处理。行调需将异物的位置通知全线司机,要求司机加强瞭望、注意安全。
2)如果此类异物仍在移动并有可能与接触网或钢轨进行接触,行调应利用行车间隔对其进行处理。
3)轨行区出现小动物时,行调应及时将小动物出现的大致位置通知全线列车司机,司机可鸣笛驱赶,但不必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1)乘客掉落在轨行区的雨伞、接触网附近的胶带等异物,暂时不影响行车,但其状态或位置改变后将对运营造成较大的影响,行调应及时利用行车间隔组织现场人员将异物处理掉,以解除对运营的潜在威胁。
2)轨行区旁松动的设备、未绑扎好的电缆都是潜在的行车隐患,OCC(运营控制中心)应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加固,以防止设备侵限导致的行车事故。
3)线路旁生长的树木、堆放的杂物,在大风情况下都可能侵入行车限界。OCC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此类异物进行清理。
4)线路旁作业的挖机、吊塔等“运动”中的异物,OCC应及时通知护卫人员将其清理出地铁范围,并关注其在地铁线路附近的作业情况。
另外,进入轨行区的非地铁工作人员大多是精神异常或者懵懂无知,可能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影响。OCC应及时组织力量将此类人员清理出轨行区,以确保行车安全。
1)车站人员发现从站台上掉落到轨行区的物品或车门夹住了乘客及其物品时,若其对行车安全将造成直接影响,则应立即报告行调;行调应及时组织车站人员对异物进行处理,并及时将后续、临线列车扣停。
2)司机在区间异物前停车,若可自行处理的,则先将异物移到不影响行车的位置,然后列车以限速25km/h通过,再由值班主任助理通知专业人员到场处理;若司机无法处理的,则行调通知列车待令,组织车站或专业人员携带工具前往处理。
3)列车已越过异物,但状态正常且异物对行车安全不构成影响时(结合异物的位置、材料、体积进行判断),行调可通知司机限速5km/h尝试行车,如果运行正常则可以通知司机限速25km/h离开,并组织车站人员添乘后续列车到现场处理异物;若列车状态异常或异物造成设备损坏时,则行调通知列车待令,并组织专业人员携带工具前往处理。
1)异物与接触网或钢轨的距离大于安全距离700mm时:要求司机立即处理,若司机不能处理,在不影响列车运行的情况下,可限速离开该区域后恢复正常运行。行调应安排车站人员添乘列车协助处理异物。
2)异物与接触网或钢轨距离小于安全距离700 mm时:则要求司机用绝缘工具将异物拨到安全位置再处理,或者将异物拨到不影响行车的位置。
3)异物与接触网或钢轨缠绕在一起,应要求司机利用绝缘工具尝试处理。如需停电/挂地线处理时,可通知司机降弓待令,并组织车站或专业人员携带工具前往处理。
在处理接触网或钢轨附近的异物时,如果遇到下雨天气,考虑到绝缘工具可能失去作用,应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
列车撞上异物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有:①列车(特别是集电靴)撞上异物后,接触网或钢轨一般会出现瞬间断电情况和打火花现象;②车辆会出现高速断路器跳闸、辅助逆变器故障、网压异常等现象;③变电所开关跳闸;④异物造成接触网或钢轨短路时会出现较大异响;⑤其他现象,如列车与大型异物相撞后会导致某些自动开关跳闸,出现一些少见的故障现象等。
处理轨行区异物时,行调的信息收集显得尤为重要。行调收集的关键信息有:①处理任何异物,行调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内确认异物是否影响行车,为后续制定处理方案打下良好基础;②需确认上下行线上异物的公里标和异物在轨道上的具体位置;③如果现场人员暂时不能处理,应与之核对需要什么安全措施(停电、挂地线等)才能处理;④异物的形状、大小、材质等。
列车撞上异物时可作如下处理:
1)司机发现异物,确认其与列车发生过碰撞,在列车已越过异物且可以运行的情况下,行调应组织该列车限速运行到下一站后清客退出服务。
2)列车与异物发生碰撞后列车已停下,行调要求司机判断能否再次行车:①司机判断可以恢复行车的,则行调可要求司机尝试限速行车;②如果司机不能判断,在列车状态正常时,行调可结合异物的位置、材料、体积进行判断,在不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下,行调可要求司机“确认列车安全后,尝试限速5 km/h行车,如有异常则及时停车”;③若列车出现异常,行调可要求司机消除故障情况后,再尝试限速行车;④碰撞异物后列车不能行车时,行调可要求司机现场确认异物的位置、大小及影响情况,并组织后续列车担任救援;⑤列车限速5km/h运行200m无异常后,行调可要求司机逐步提高速度至60km/h到前方站清客退出服务。
3)对后续列车的处理:①现场人员判断若是小型异物,与列车不会再发生碰撞,预计对行车影响较小,则后续列车可不清客,可组织车站人员添乘前往处理。②前行列车已经与异物发生碰撞、或不能判断是否会再发生碰撞、预计对行车影响超过3min时,均须要组织后续列车清客,并组织车站人员添乘前往处理。行调告知司机异物里程标,要求司机提前限速到异物前停车处理。
4)对邻线列车的处理:高架线路发生列车撞异物事件时,容易影响到邻线列车运行。行调应通知邻线列车限速经过故障点并留意线路状况。
异物侵限事件均事出突然,要求行调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异物处理进行判断、制定方案、落实处理措施。这会考验行调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行调应熟悉异物处理流程,认真分析以往案例,研究处理技巧,并及时做好各种应急处理的准备,将异物侵限对运营的影响降到最低。
[1]兰燕红.城市交通应急系统的能力评价及预案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2]刘晓燕.上海轨道交通应急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3]刘志钢,胡华,黄远春,等.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