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民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产研结合开展家蚕新品种选育的实践
吴怀民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1.1 湖州蚕桑产业概况
湖州市是我国茧丝绸产业发祥地之一,南郊钱山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绢片、丝线,经考证,距今已有4700多年。长期以来,茧丝绸作为湖州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民增收,居民就业,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
湖州市是全国高品位生丝原料茧生产基地和优质丝绸出口重要基地,“宝宝”牌蚕种是建国后首家注册的蚕种商标,已连续二次评为浙江省名牌和浙江省著名商标,并获中国国际农博会金奖产品。
目前,全市有桑地面积1.88万hm2,年饲养蚕种30万张左右,蚕茧总产量1.5万t,实现蚕桑产值3亿元,约占农村渔牧业总产值7.5%。
随着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变化,茧丝绸行业面临变革,特别是传统蚕业面临挑战,如何使得湖州蚕丝业能够发扬光大,不断创新,是广大茧丝绸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现行蚕品种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湖州市作为全国蚕桑主产区并拥有蚕种科研、生产、推广完整体系的地区却没有完全适应本地区饲养的具有自主品牌的蚕品种。近几年来,随着本地区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加快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春用品种对环境比较敏感,抗逆性弱,容易发病,而秋用品种由于强健好养,抗性较强,蚕茧质量优异,故本地区和全省重点蚕区已全部实行秋种春养,如现行秋用品种秋丰×白玉在全市春期大规模饲养已有20余年。但秋丰×白玉(正交)全省范围的秋期饲养成绩并不稳定,夏、秋蚕期易暴发血液型脓病,损失严重,因此该品种已不能完全适应本地区夏秋期稳产高产的要求。另外,由于区域内品种单一,无论繁种单位还是农村饲养风险较大。为此,急需培育适合本市饲养的优质高产、耐氟、对血液型脓病有一定抵抗性的家蚕新品种,以确保生产安全,达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1.3 品种选育模式
传统的品种推广模式由于在选育阶段往往兼顾区域的广泛性,缺乏特定地区的针对性,并且品种母种资源掌握在研究方手中,受利益机制的制约缺乏保护、更新、提高的主动性,选育与推广存在脱节。如何突破传统品种选育与推广模式,采取农技推广部门与科研部门联合攻关的模式进行家蚕新品种培育已显得非常必要。
国外或其他省份在家蚕品种选育上历来实行的是生产单位主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式,基本上是“一场一品”,成效显著。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省桐乡蚕业公司也率先开展了与科研部门合作,出资聘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种专家对现行主导品种就地改造,选育的“同丰×新玉”逐渐替代“秋丰×白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生产或经营单位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当地饲养的家蚕新品种已成为一种趋势,也是适应当前形势和今后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在2008年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进行意向洽谈并达成家蚕新品种选育合作协议。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在资金、农村中试等为研发提供保障,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负责品种选育与实验室鉴定。育成的新品种以本市拥有的国内最先注册的蚕种商标“宝宝”作冠名,产权为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共有。
2.1 研究内容
选育一对体质强健、解舒好、净度优的中丝量蚕品种。
2.2 技术关键
在家蚕品种的性状中,体质强健和茧丝产量、质量性状是一对矛盾,双方合作的技术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在选择时要兼顾各项性状。夏秋季注重体质性状的选择,在抗病性的选育上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确保育成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春季注重茧丝产量、质量性状的选择。同时,在选育组配上充分利用杂交优势,采用中×中、日×日异品种杂交的形式,将品种间遗传差异小的组配成杂交原种,将品种间遗传差异大的组配成一代杂交种,使育成品种除了具有优质丰产性能以外同时具有良好的繁育性能。培育的品种能达到综合性状优良。在基础材料选择上,选择现行生产上应用的优良品种,缩短品种育成时间,提高育种效率。
2.3 预期目标
2.3.1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春蚕张种产茧量48 kg以上,比现行主推品种“秋丰×白玉”提高2 kg,茧丝净度94分以上,解舒率70%以上,由于湖州地区氟化物污染已不是构成主要蚕作安全,因此着重提出对血液型脓病病毒的抵抗性应优于现行当家品种秋丰×白玉,适合在湖州地区饲养。
经济指标:新品种育成后,每张种产茧可比现行品种提高2 kg,蚕农直接增收40~60元。
3.1 实施方案
根据湖州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特点进行亲本选拔与实验室组配鉴定;根据新品种的饲养技术要点,在蚕区的不同饲养时期进一步对该品种的适应性试验,提出新品种在本市蚕区的理想布局模式,逐步扩大饲养量,并建立相应的配套饲养技术;根据新品种的繁育特性,在湖州市的蚕种场逐步扩大繁育规模,并建立相应的配套繁育技术;针对该品种的饲养技术要点和繁育特性,举办相关培训班,分别对蚕农和蚕种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宣传;通过中试示范点建设及其辐射功能,逐步扩大饲养量,保证优质蚕种的供应。
3.2 技术路线
亲本选拔→实验室组配→鉴定→审定→中试→新品种品性保持→母种、原原重、原种繁育技术标准制定→杂交种繁育技术标准制定→蚕区示范→杂交种规模化繁育→主蚕区全面推广应用。
3.3 组织分解
品种选育与种性保持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负责完成;
农村中试由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完成;
鉴定与审定国家级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负责,浙江省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负责;
母种、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建设:母种、原原种、原种繁育技术标准制定和并建设母种、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由院地双方共同负责;
杂交种繁育基地建设由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在湖州市辖区内蚕种制造单位中选择,其中以浙江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年繁育量3万张以上;
新品种推广基地建设:新品种推广立足本市,以湖州市东部为重点建立新品种的中试示范点和推广基地,该基地预计年推广量3万张以上;
蚕茧收烘及制丝:主要由当地茧丝绸公司负责完成。
从2007年开始,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已经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至2014年春期,经过近六年的配对和不间断选育,已初步确定适应本地区饲养的新品种1~2对。
4.1 实验室组配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利用其拥有的丰富的家蚕品种资源,2007年开始先后组配成丝雨2、3、4号,新丝雨,玉泉×新莹等5对品种,并同步投入以湖州为重点的包括海宁等地农村饲养观察。根据2007、2008、2009、2010年农村饲养观察,不断改良、修正,最后确定综合性状较优的丝雨2号、丝雨3号组合作为重点选育对象。
4.2 农村观察
从2007年开始至2014年春期,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连续8年在湖州农村选择较为稳定的饲养农户,每年分春、中秋、晚秋3期进行新选育品种的适应性饲养。选取当地当家品种秋丰白玉、明丰春玉等作为对照种,进行蚕期表现、蚕茧性状、丝质性状对比观察、调查,及时反馈给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作参考。
4.3 蚕种繁育
为了缩短育种时间,扩大试养规模,提高育种效率,从2010年开始选择德清东庆蚕种公司适度繁育丝雨2、3号一代杂交种。一方面积累品种繁育经验,另一方面为扩大农村试养面提供了蚕种保证。
5.1 项目通过验收
2012年12月25 日,湖州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湖州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承担的湖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家蚕新品种“宝宝1号”选育》(2010GN05)进行了验收。
5.2 参加品种审定
丝雨2号已于2010年进入全国实验室鉴定、农班制,6回育改3回育,通过几年试行,非常成功。并在公斤茧制种量和生种的控制上超过以前传统模式。
《蚕桑通报》上发表的对家蚕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我们生产一线技术员帮助很大。象雄蚕品种、双限品种、孤雌品种等一些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使我们蚕桑人看到了现代生物技术对古老的蚕桑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正是通过《蚕桑通报》对新品种的了解,我们在雄蚕杂交种繁育和其它一些新品种的繁育上少走弯路,取得成功。
在《蚕桑通报》上,我们不但看到了新品种、新技术,同时也看到了老传统和我们蚕桑的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蚕桑史上一些先辈们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历史相比,我们现在所处的困境又算什么。
近年在生产上有一些小小体会,通过《蚕桑通报》得于发表。是《蚕桑通报》让我认识了很多业内的老师、前辈、朋友,同时也是《蚕桑通报》让业内朋友认识了我。
不管以后我们蚕桑产业发展的趋势如何,我们蚕桑人还是《蚕桑通报》的忠实读者,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小经验,我们还将继续通过《蚕桑通报》和大家分享。村中试等国家家蚕品种审定程序。
从近8年的运行情况分析,这种模式体现出实验室和农村实际生产能紧密联系,直接反馈农村使用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培育重点,避免脱离实际,加快育种进程。合作的目的性强,分工明确,包括了实验室研究、农村基地试验示范、良种繁育和大面积推广等全过程,使科研单位与推广单位有效链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