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蚕丝梦—《蚕桑通报》创刊60周年纪念感怀

2014-03-27 07:02朱良均
蚕桑通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茧丝蚕丝蚕茧

朱良均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我的蚕丝梦—《蚕桑通报》创刊60周年纪念感怀

朱良均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蚕桑通报创刊60周年啦,像人生经历了一个甲子,从1954年的创刊至今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展示了我国桑蚕茧丝绸的辉煌和成就,是一部记载我国蚕桑事业发展的现代史书,也是一本体现蚕桑工作者的科技实录。回顾我的人生,从上大学开始学习蚕桑科学,进入蚕桑事业的大门,成为一个蚕桑工作者,蚕桑通报无疑是我入门的重要向导之一,给了我很多的启迪,特别是引导科研论文的写作等,使我受益匪浅,在我的心里,《蚕桑通报》就是我们蚕业工作者的《Nature》和《Science》。

此时此刻,作为《蚕桑通报》读者、作者和编者的我,感慨万千……

1 读者的天地

记得还在读大三时,当时我们帮助担任《蚕桑通报》编辑的郑蘅教授,校对一期文章,因为刚学了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专业课,对有的文章的研究内容不太熟悉,在校对是时有的专业名词较难把握,这对我的触动较大,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有限,要从事好蚕桑事业,需要花更大精力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做好工作。这也促使我下决心学习蚕桑专业,学好蚕桑专业的信心。

通过这件事情,我开始关注《蚕桑通报》,在课余时间,也常常到当时的蚕学系阅览室,去看看《蚕桑通报》等杂志,后来也会到学校图书馆,去看更多的有关蚕桑专业相关的杂志,如《蚕业科学》、《丝绸》、《浙丝科技》等。一方面加深了对蚕桑专业的了解,提高了我对蚕桑专业的认同感,觉得蚕桑专业很有学问,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对“农桑文化”有重要贡献,而且是换取外汇的重要资源,也是杭嘉湖“鱼米之乡”的现实镜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从大三到大四的学习进程,当时上专业课的徐俊良老师、冯家新老师等老师,还启发我们高年级学生订阅《蚕桑通报》,我和当时的多位同学都订了一年期的《蚕桑通报》,我也从此成了一名《蚕桑通报》的忠实读者。

以后,我毕业留校工作,《蚕桑通报》也伴随我进入了直接从事蚕桑教育事业,我的关注点也从通栏阅读,转为兴趣阅读,重点阅读。特别是我从事茧丝加工方向,我会特别关注茧丝方面的文章及动态,了解生产上对这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茧丝领域的研究热点等。直到现在,我也经常阅读《蚕桑通报》,也会去查查蚕桑方面的一些各地情况,看看动态等。可以说阅读《蚕桑通报》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我思绪的广阔天地。

2 作者的田野

我毕业后,师从茧丝学的戚隆乾老师和黄国瑞老师,我的科研工作就是这两位师傅引领我入门的,有关他们对我的关心、教导我在这里不阐述了,主要是他们对蚕桑事业的热爱、执著和奉献等,身传言教给我留下了永志不忘印象。我跟着黄国瑞老师进行蚕丝方面的研究工作,当然就会一起发表论文,记得当时我跟着黄国瑞老师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茧层和蛹体水分的调查研究”,是发表在浙江省蚕桑学会、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合编的,有蒋猷龙先生负责的《茧丝绸技术政策调研通讯》,1983年8月号的第4至第9页。我想如果能在《蚕桑通报》上发表的话,就更好啦。后来到了1985年,黄国瑞老师、我和闵思佳老师的论文“蚕茧含水率与解舒相关性的测定”发表在《蚕桑通报》上,我拿到《蚕桑通报》后,就急急翻看发表在1985年第16卷第4期第40~42页上的这篇文章,当时的我很是激动,即使到了现在还历历在目而难忘。以后我作为共同作者的论文还有多篇在《蚕桑通报》发表。

记得我以独著身份发表的第一篇被《蚕桑通报》录用刊出的论文,是1988年第19卷第4期第38~40页上,论文题目是“蛋白酶对解舒及茧丝质影响的探讨”。以后,我以第一作者在《蚕桑通报》发表论文的是1997年,题目是“蚕茧干燥温度对茧丝品质影响的探讨”,在这年《蚕桑通报》的28卷第1期的第29~31页上。而我以第一作者,并与多位作者一起发表论文的是1998年,当时的共同作者有林柯、姚菊明、沈坤元、马秀康、余荣峰,王可荣等,论文题目是“上蔟环境影响桑蚕茧解舒的机理及提高蚕茧解舒率的研究”,刊登在《蚕桑通报》1998年第29卷第1期第12~14页上,是根据我们合作研究的一个科研成果总结写的,这项成果还获得了浙江省1998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可以说,《蚕桑通报》激励着我的成长,见证着我的进步。随着我从事蚕丝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不断培养蚕桑相关的学生,不断产生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也就越来越多啦,其中有很多我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蚕桑通报》上。最早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是我的两位硕士生杨明英的论文“缩皱与蚕茧解舒的关系”,孔祥东的论文“丝素粉的功能性及其研究进展”,分别发表在1999年第4期和2000年第4期的《蚕桑通报》上,虽然那时还没有标明通讯作者的身份。就从那时开始,我基本上就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啦。

我的投稿身份从共同作者,变成第一作者,再成为通讯作者,是《蚕桑通报》见证了我的成长,激励着我事业的进步。《蚕桑通报》成了我勤奋耕耘的一片田野。

3 编者的园地

1999年,我担任了《蚕桑通报》编委,参与审稿、组稿和编辑工作。我觉得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事情,也以十分虔诚的心情,努力做好这一工作。因为作者身份不同,关注点不同,写出来的文章层次有较大差异,但是都是作者的劳动成果,我们作为审稿者,一定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作者们着想,对于每一篇文章,我都会逐字逐句地通读,抓住要点,进行修改,或者提出修改建议,尽可能帮助论文发表。

如有较多相同内容题材的文章,我没有马上拒稿,而是找出文章的重点,分析作者写文章的视角,加以修改引导,从而发表,一方面是对作者的负责和鼓励,另一方面也对蚕丝生产提供参考,也同时增强我的审稿能力。从而帮助了较多作者实现了发表论文的梦想。

2011年12月,我担任了《蚕桑通报》主编,这不仅是一项蚕桑事业的莫大荣誉,更是赋予了我更重要的任务和责任。目前,虽然面临蚕桑产业转型和不断产生的新情况,但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我知道,这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传承《蚕桑通报》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发挥我们新一代的特色。文章内容不断拓展新领域,不仅关注桑蚕新品种培育,蚕桑病虫害防控,优质蚕茧生产技术等,还不断发掘如桑蚕茧丝绸资源利用,蚕丝蛋白资源和新材料开发,蚕茧丝加工等,桑蚕茧丝绸经济与管理,蚕丝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题材文章。

我们《蚕桑通报》编委会一班人,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一是抓好组稿编稿工作,保证刊物质量,二是抓好发行工作,不遗余力地宣传,以争取质量较好的稿源,确保正常的发行量。培育更多作者队伍,增加更多的稿源,发表更高水平的文章,为蚕桑产业科技工作者、管理者、从业者做好更高水准的服务工作,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蚕桑通报》也成了我时常劳作的园地。

4 读者、作者和编者的家园

从1978年月9日进入原浙江农业大学学习蚕桑专业知识,整整走过了37个年头,从蚕桑的门外汉,成为一名蚕桑科技工作者,我赶到十分自豪。我这一生就是从事于一叶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的“四个一工程”。回顾从《蚕桑通报》的一名普通读者,经历了作者、编者和编作者的历程,我对于蚕桑事业,不仅是一份爱,也是一份崇拜,更是一份敬畏,我的成长也和大多数蚕桑工作者一样,是《蚕桑通报》引领和推动着,通过一次又一次努力,经历一次又一次突破,获得一次又一次进步,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蚕桑通报》是激励我从事蚕桑事业,取得不断进步的学术源泉和指南针。

今天,我们新老读者、作者、编者汇聚在紫金港,我们蚕桑人的精神家园,细述《蚕桑通报》发展历程,无不体现着我们蚕桑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每一期每一篇都充满着我们的求知热枕,也渗入着我们的汗水。

我们深深懂得,办好一本传统产业的杂志,特别是在产业转型提升大潮中,坚持特色、传承传统、面向未来,是实属不易的。我们深信任重而道远,《蚕桑通报》一定会源远流长,越来越好。这也是我们读者、作者、编者的共同愿景。

猜你喜欢
茧丝蚕丝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蚕茧与飞蝶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鲜茧丝与干茧丝性状对比研究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