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自启心——张自启

2014-03-26 14:48耿剑
连环画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物画中国画绘画

耿剑

张自启(71岁)

张自启,1943年出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这是一代诗仙李白幼时成长之地,其钟灵毓秀的文脉在历史长河中如春雨润细无声般滋润着后人。自幼喜爱读书的张自启,时常到书摊上花一分钱看两册“小人书”,书中精彩绝伦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画面给他单调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丝丝乐趣。儿时对《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红楼梦》《三言二拍》《聊斋》这些中国古典文学的了解都是通过这一册册的连环画而得到的,小小年纪的他便产生了要在涂涂抹抹中营造自我空间的意识。他逐渐喜欢上用笔写写画画。他说:“在那里,无人可以干扰我思维驰骋飞扬的自由,也没谁可以打扰我孤寂中的宁静。”进入初中后,张自启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小说,既有《红旗谱》 《野火春风斗古城》《暴风骤雨》《三家巷》《苦菜花》这些时下流行的革命文学,也有《罪与罚》 《战争与和平》 《牛虻》 《静静的顿河》《复活》这些外国文学。而书中的那些造型严谨、技法娴熟、风格独特的精美插图更让他对书本爱不释手,这些插图亦是启蒙其绘画最好的良师。

1960年,张自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如愿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开始系统、正规地接受绘画学习。对专业的热爱让他潜心、执著、近乎痴迷,除课堂上的学习外,还常常躲进个人的狭小空间,研究临摹名家画作,用辛勤的汗水让自己的技艺不断提高。1965年,上海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韩和平、丁斌曾等到四川美术学院讲座,在谈到连环画创作构图时总结了几句话:画面作地面,脚不踩底线,灰色连成片……让张自启至今记忆犹新,对其连环画创作乃至后来的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川省图书馆担任《集粹》杂志的美术编辑。身在书海三十载,这段时间成为他艺术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图书馆虽不是专业的美术单位,但其中不乏众多经典画册、典籍著作,使得他有机会饱览群书、畅游书海;而此时从事的对外宣传、编辑和研究工作,也使得他能够静下心来临帖作画、笔耕不辍。“文革”中的革命大批判专栏,也让他借此机会用水粉遍临当年《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上刊登的革命题材作品,并利用工作之便翻阅苏联《星火》杂志,大量临摹其黑白插图。

日积月累,张自启的绘画水平不断提升。20世纪70年代后期,四川各出版社相继向他约稿绘画连环画和文学插图。1981年到1983年,张自启参与了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的连环画套书《说唐》的绘画创作工作,他画了其中的《秦琼卖马》《瓦岗寨》《单鞭夺槊》三本,印量高达200万~300万册。张自启回忆道:“为出版社画连环画犹如一场马拉松似的强化训练,长时间在作品的数量上、构图的变化上、形式的表现上练就了绘画上摸爬滚打的诸般技能,为后来的中国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艺术市场并不热门的20世纪,作为出版部门的常约作者是幸运的,也是令人羡慕的,出版的稿费成为改善自我专业和生活状态的重要支撑,故锲而不舍。”十五年间,张自启创作三十多本连环画、数百幅文学插图,陆续出版了《公子扶苏》?《子夜》《海灯法师》等多部连环画作品,发行多达千余万册,他也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连环画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策划、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编辑部编创出版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连环画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连环画集》两套连环画。二十位作家改编连环画脚本,二十位画家根据脚本精心绘制白描画幅(计2600余幅),历时五年,才告完成。张自启担任了其中《雷峰塔》一部的绘画创作。这两套连环画集先后荣获“中国首届优秀美术图书银奖”和“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套书二等奖”,并多次参加国际书展,载入《中国出版社年鉴》《人民美术出版社50年》《新中国美术60年》等大型文献与献礼画册,亦将张自启的连环画创作推向顶峰。

长期进行连环画创作,让张自启积累了扎实的人物画创作功底,量的堆积最终得以质的飞跃,他对线描这一手法有着深刻的认知。在《中国画线的精

神》一文中他总结道:“中国画以线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是和民族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及情感的意象性表现分不开的……‘线或‘轮廓线在现实的物体上是找不到的,它是画家凭以抽取、概括自然形象,融入情思意境,从而创造艺术美的假定手段。线条一方面是媒介,而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绘画线条的理论,由于紧密结合立意和运笔这一基本法则,其概念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媒体的范畴,一方面体现意境的发展和艺术构思的绵延,另一方面又连贯起艺术构思和运笔造型,汇成一种动力及所含的趋向,自始至终将意、笔、心、物、主观与客观结合在一起,从而概括出艺术形象。”

20世纪80年代末,张自启到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学习,师从日本画坛巨匠加山又造,他的创作方向也转为工笔人物画。如何利用连环画的线描、构图、造型之长,如何摆脱连环画的繁琐细微刻画而去追求中国画所要求的高度的丰富统一以及他的精神性,是他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1990年,张自启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创作了工笔人物画《醉酒戏高俅》。内容取自《水浒传》,高俅自荐伐梁山被擒后,宋江筵宴相待,高俅酒后自吹相扑天下无敌,燕青与之相跤,众好汉堂下观看,燕青只一扑,高俅便被掀翻在地的场景。他早期的人物画善于“以线造型“。在此画中张自启以陈老莲的人物造型为基础,用现代意识拓展与深化梁山众好汉的英雄形象;注重线的造型与体面造型的结合,以及线条在运动变换中产生的书写性,笔法形态在整体组合中的写心作用;色彩上则以黄色为主调,用此代表权贵阶级的色调来衬托梁山好汉藐视朝廷、富于反抗的精神。这幅画作在当年获得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体育美展银奖,成为他工笔画的第一高峰作品。继这一成功转型之后,张自启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工笔画并获得重奖,如《明清情话》获全国第二届工笔画三等奖、《圣火·不朽的奥林匹亚》获第三届体育美展铜奖、《两汉逸事》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而当张自启的工笔人物画已渐入佳境时,他又再度转型,改工为写,以意笔人物画于法度中求得更高的自觉层面,《牧鹅》《阳春》等一幅幅画作跃然纸上。紧接着1998年的《秋山暮霭图》,张自启又画起了山水画,并入选文化部“98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2000年之后张自启陆续画的写意山水画——一系列纸本扇面小品、2011年的《早春雨霁》、2012年的20米长卷《英伦纪行》的面世、2013年的《蜀山春深》一次次震撼着观者。

回顾张自启的艺术道路,画连环画、画封面、画插图、画中国画,涉猎之广、不一而足。他从连环画转到中国画创作,继而形式上的先工后写,再由“小写”到“大写”。他说这都是“心血来潮、顺其自然”的结果,通过心灵的自由,并在技艺上寻求精益求精,将自己的艺术推向新的高度。他曾讲过:“没有创造力和表现力,也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我渐渐地领悟到情感的把握是超越技法之上寻求美的真谛……多年来,我无时不在寻找着自己的坐标点,在对现实各种艺术观念进行审视的同时,力图在表现民族感、时代感和个人风格的统一中寻找一条自己的路。”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张自启调任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执教,也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创作连环画的时代虽早已过去,但张自启回忆道:“十五年的连环画创作过程,给了我极好的一个机遇。虽然在那个年代社会的大环境是创作出版连环画的社会基础,但创作处于被动状态,题材受时代限制、表现形式受出版限制等等,但依旧是一个不可多得锻炼机会,如何用线、如何构图都是极好的磨炼。现在的年轻画家很少有机会接受连环画的锻炼,如何恢复并拓展这一平台,是连环画事业重现高峰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人物画中国画绘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