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松博
In the 1990s, “Root Carving Art” was in full swing. Since root carving art made debut in the arts and crafts stage, it vividly helps rotten roots turns into wonderful artworks.
上世纪九十年代,“根艺”兴起形同滚雪球,自从登上工艺美术大舞台后,生动饰演化腐朽为神奇活剧,让人称奇。
诚如浙江,二十多年前尚无“根艺”之说,后出现“根艺”星星之火,以致遍地开花,冒出众多爱好者,由个体引向群体,不少地方变身“根艺”产地,所推产品不乏名气,包括“开化树根雕”、“象山竹根雕”、“玉环树根雕”、“宁海树根雕”、“嵊州树根雕”、“杭州树根雕”和“东阳竹根雕”等, 有的产地被命名为中国树根雕或竹根雕之乡,且建有上规模上等级的“根艺”博览园或美术馆、艺术村,及开设“根艺”教学的中等职校,又见不少从业者成为工艺美术大师。甚至为了扩大影响,通过组建的省“根艺”学会发声,拟将“根雕”誉为“浙江四雕”,突破历来由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合称“浙江三雕”的传统……
纵观浙江“根艺”,所作无论“雕刻造型”或“自然造型”,大家高举“根的艺术,艺术的根”旗帜,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同样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树根雕”,开化注重发挥根木特有肌理效果,工精“雕与不雕”整合,人物造型以大揽胜,群雕五百罗汉气势恢宏;嵊州采用通体墨黑古沉木,人物造型妙在以“挖”个头见分晓,形象刻画贵在与固有自然形态相称;杭州以刘氏兄弟为代表,凭借挖空心思追求变化,善将树瘤或根皮进行人物形象创作,大小不等,富有创意;宁海不做雕刻,立足自然形态加以构思,仅作适当修整,意象造型强调不失天人合一之趣;又如“竹根雕”,象山取用形似炮筒的海竹根,人物造型上实下虚,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然”,从仿古人物起步不断开拓创新,套路与形式自成体系;东阳采用山竹根,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擅以精雕技法实施制作,作品集欣赏与实用于一体,不拘一格,题材多见各种人物、动物、花鸟、蔬果、炉瓶等,连同茶道、香道用具,品种齐全,又将竹艺推向极致。
综上所论,浙江无异“根艺”热土。倘就此联系我与“根艺”结缘,将会见证“根艺”花开乐清黄杨木雕之乡亦无例外, 同时,并将见证“根艺”在乐清兴起引领风骚,有着与客观因素密不可分的缘由:
一、“树根雕”,天定材质宜雕刻。只要拥有黄杨木雕技艺,应对立体造型不在话下,黄杨木雕向以圆雕见长,专用雕刻
工具达几十把,技法涵盖镂雕、浮雕、细刻等,不论打坯与修光,由表及里尽可精雕细刻,移用根雕可谓小菜一碟。
二、“树根雕”,天生资源较丰富。不像黄杨木雕取材单一,由于资源稀缺,现改用进口“水黄杨”,虽不愁无米之炊, 但毕竟不如其他树根易得,还不会受树种单一化制约,通常大材小材可派用场。
三、“树根雕”,天然形态具魅力。当代黄杨木雕受“根艺”影响,根雕结合“根艺”木雕之作不断亮相,作品底座通行盘根错节模式,无不呈现“根艺”之风流。
数年前,作者所获一段躯干庞大的独块根木——被人确认为“越南花梨木”,令我如获至宝。此根木,高2.2米,长4.2 米,厚3.6 米,重达4吨。为使这一“巨无霸”千年古木运送进家门,需在其底安装滑轮推着走,不时引众人围观。面对之细品观察,只见其材裸露粗杆扩张的外观形态,呈山野丛林突兀起伏状,似涌动无限生命,甚至可闻动物出没其间发出“咆哮山林” 之声……足供联翩浮想,让人情不自禁为大自然的造化所震撼。我为之陷入沉思,思索“该如何因材施艺使之脱颖而出?”以致“雕什么”和“怎样雕”的问题一直在脑海里打转,内心总想把握好,希望把它变成“艺术的根”,无愧大自然的馈赠,让千年古木焕发青春。
“根艺”创作自“读根”起,则“读根”不离想象,想象力是创作原动力,由“读根”进入“雕根”后,上手《群英会》之作随之展开。
“巨无霸”千年古木根动工,出于“读根”定夺,在根体上雕“群狮”。围绕因材施艺,利用根体自身形态,从左到右, 自上而下,结合其态势,分别雕出大狮与小狮,有雄狮有母狮, 一个个举步昂首,威风八面,达26头之多,雄姿身影遍布原生态大根木体,尽现动物世界王者风范。作品冠名《群英会》。这一构想也在于和盘托出群狮其乐融融的形象,可作“事事如意” 之解读,“狮”与“事”谐音,我国向有运用谐音喻意美好之传统,将“群狮其乐融融”与“事事如意”挂钩,祝福吉祥寓意囊括其中,作品平添创意。为确保古木根能变成“艺术的根”,不乏可看性和可读性,“雕根”历时两年,从“读根”到完工不曾分心。
《群英会》由群体狮子唱主角,它们的形体都是采用镂雕手法制作,作品虽为“根艺”形式,面貌却与各地“树根雕”不同。
各地“树根雕”,体量一般不大,普遍所在独根上雕人物或动物,以单个形象出现,其立体圆雕造型,采用“挖”个头见分晓的程式,造像本着根木形态,以“短平快”方式,谋求以巧取胜,面对外观复杂体量巨大根木,不擅应用独根雕刻众多人物或动物,通过形象体现主题。掌握黄杨木技艺则不然,从事“根艺”创作相对无所顾忌,可视根木为白纸,根据题材表现需要, 至于“雕什么”或“雕多少”,尽可能发挥其材可塑性,以刀代笔“无中生有”。
所作大型“树根雕”《群英会》,着眼喜闻乐见,题材与构思,主题与内涵,连同外观效果,追求喜庆色彩。但论其“根艺”之道最想表达看法是:
乐清黄杨木雕“根艺”,以根为本,其局部所“雕”形象元素,无论以人物或动物为单元,体量不问大小,擅以精雕细刻见长,造型玲珑剔透,且使各单元与“不雕”部分形成有机统一体,务求整个画面形象不失整体感,或者说是浑然一体,具体操作不会死扣“三分人工七分天然”,使之所“雕”每一单元的形象元素不失独立性、完整性和生动性。如《群英会》中的狮子个个都为独立存在,形象塑造从打坯到修光,灵活运用镂雕、浮雕、细刻、清刀诸技,做到体感、动态不含糊,同样从不同题材和表现对象出发,运用黄杨木雕技艺,还能在同一根木上表现人物、动物、静物、花鸟和山水亭阁等,这对从事“根艺”而言可谓得天独厚,大为提升“根艺”创作空间,并更趋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