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雪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1)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通常被认为是说话者为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1]如为了维持或增加交际双方的和睦关系。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本质上就是为了给对方留面子而采取某些策略。礼貌原则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一种社会学原则,因此国内外有学者指出其忽视了听话者的认知期待。[2]库尔佩柏等人针对礼貌原则的缺陷提出了不礼貌原则及其回应策略。库尔佩柏将不礼貌定义为“一些用来攻击面子并依此造成社会冲突和不和谐的交际策略”。[3]国内外已有基于不礼貌的研究,如Rudanko 分析了《雅典的泰门》中的极端不礼貌现象;Culpeper,Bousfield 分析了电视记录片中的冲突性话语。国内,黄玮莹和罗长田考察了夫妻间英汉强势愤怒话语;杨文澜研究了不礼貌原则在《老友记》中的现实化;杨子和于国栋考察了汉语言语不礼貌及其根源。本文基于礼貌策略与不礼貌原则,以大型生活互动类栏目《非诚勿扰》为研究语料,分析冲突性话语中第三方采取怎样的补救策略来缓和冲突双方的不礼貌局势,旨在探讨对话双方的互动关系,为解决现实生活中交际问题提供启示。
Brown和 Levinson[4]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礼貌是基于“面子”之上,礼貌就是最大程度地维护听话人和说话人的面子。人的面子一般分为两类,其一是积极的面子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赞同和喜爱;其二是消极的面子需求:不希望自主性被干涉,不希望被强迫或是伤害。然而,有时言语行为总会无意或有意地威胁对方的面子,若要交际顺利进行,此时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礼貌策略来表示说话人无意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者试图减弱面子威胁行为的数量和程度。具体表现为以下五种礼貌策略:直接性策略、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间接性策略和放弃实施威胁面子行为。不实施面子威胁,遵循合作礼貌原则是最为合适得体的。如果实施了面子威胁,可使用直接和不直接两种礼貌策略来挽救,直接礼貌挽救策略又包括正面礼貌策略和负面礼貌策略。积极礼貌会话策略满足听者的积极面子需求,策略方式为: 运用语气强势词、恭维、感叹、亲昵称呼、赞同回答等。消极礼貌策略为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需求,策略方式:道歉、避免言语分歧和使用模糊修饰语等。非公开策略指不直接触及对方的面子或是避免直言不讳,使用隐喻、反语、夸张、暗示等属于此类。[5]
1.不礼貌理论框架。
库尔佩珀提出的不礼貌理论宗旨不是为了维护面子,而是为了威胁甚至是攻击对方的面子而采取的策略。不礼貌策略有以下几种:直接性不礼貌策略、正面不礼貌策略、负面不礼貌策略、虚假或讽刺性礼貌策略和拒绝执行礼貌策略。
(1)直接不礼貌策略。
该策略是“说话者故意用来攻击听话者的面子的策略,且这种情况下存在很大的面子威胁”。[6]如下例:
①语境:台上出场的是一位男嘉宾,长相一般,穿着有点夸张,于是遭到女嘉宾的言语攻击。
主持人:11号女嘉宾,请问你灭灯的原因?
女嘉宾:我受不了男嘉宾的穿着,回头率忒高,有点像小丑。
本例中,女嘉宾的话语太直白,言辞过于犀利,直接威胁男嘉宾的面子。
(2)积极不礼貌策略。
这类策略是说话者用来攻击听话者积极面子的策略。说话者故意传达给听话者这样的信息: 我不喜欢你,不会跟你合作,我跟你合不来。包括忽视,怠慢,排外听话者,否认共同点或联系,寻求分歧,避免一致,使用禁忌语,辱骂听话者等。[7]
②语境:上台的是一位心理学专业的男嘉宾,而女嘉宾是一位外国留学生。
女嘉宾:孟爷爷(主持人)还是你了解我,他一上来就不死不活的样子,我不喜欢这样的。
女嘉宾由于文化的差异,从“不死不活”和“我不喜欢你”的言语中直接表达了对男嘉宾不感兴趣,因而伤害了男嘉宾积极面子的需求。
(3)消极不礼貌策略。
这类策略是说话者用来攻击听话者的消极面子,并“故意妨碍或干涉听话者行动自由”的策略。[7]包括威胁、轻视或嘲笑贬低听话者,不把听话者当回事,侵犯听话者的私人空间 ,直接让听话者感觉欠自己人情,阻碍打断对方等消极不礼貌策略。
③语境:上场的男嘉宾想找一位简单朴素的女孩,而不巧台上一位女嘉宾有拜金主义的倾向。
女嘉宾:我情愿坐在别人的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你自行车上笑。
该女嘉宾言辞中“哭”与“笑”形成鲜明的对比,透露出对男嘉宾的轻视甚至有嘲笑的意味,直接伤害了男嘉宾的消极面子需求。
(4) 间接不礼貌策略。
间接不礼貌是“一种通过暗示的方法间接传达的不礼貌,这种不礼貌可被取消( 如否认) ”。[7]如下例:
④语境:男嘉宾年龄较大,34岁,且长相成熟,其中一位女嘉宾长得比较小巧,经常被当做初中生。
女嘉宾:为什么,当你看到我的时候眼神很吃惊的样子?
男嘉宾:我怕你们(节目组)违反法律。
从男嘉宾诧异的眼神和他的言语,表面上表达对节目组的关怀,实际上通过暗示的方法间接地把女嘉宾排除在考虑之外,是一种间接的不礼貌行为。
(5) 拒绝执行礼貌策略。
这类策略是指沉默或该礼貌的时候不礼貌等损害听话者面子的行为。[7]
⑤语境:男嘉宾要求未来的伴侣身材要好,不要矮的,不要胖的。
女嘉宾:男嘉宾,你看我这样的身材是不是对你而言有点胖啊?
男嘉宾:噢,是的。
在这样的公开场合,作为绅士应该稍微考虑一下女士的面子,出于礼貌可以婉转一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位男士却很直接的否定,在该表示礼貌的时候却没有表示出应有的礼貌,辜负了对方对礼貌的期待。
2.不礼貌回应策略框架。
另外,库尔佩珀[6]还提出了一个对不礼貌话语及其回应在语篇中进行分析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当遭遇不礼貌言语或行为时,听话者可选择回应或是不回应(沉默)。选择回应包括接受不礼貌言行和反驳,其中反驳又包括攻击性和防守性反驳:前者是以牙还牙,直接攻击对方面子;后者是通过维护自己的面子来反驳对方的。
人类交往中一般坚持礼貌合作的原则,但是往往也存在着有意或是无意冲突性话语。基于礼貌补救策略,下文以例子具体探讨第三方是如何补救双方的不礼貌威胁面子行为。为了便于分析,首先简要介绍所选用的语料《非诚勿扰》的规则: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爆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节目还有主持人孟非和两位评委。
1.第三方不使用补救策略。
⑥语境:有一位职业为邮递员的男嘉宾,为人充满爱心,在节目开始一位女嘉宾为其爆灯,按节目规则她最后应同意与男嘉宾牵手成功。但是,节目后来发现男嘉宾离过两次婚,她坚决要违反规则不同意与男嘉宾走。
女嘉宾:您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但是结过婚这事儿,我抱歉我不接受离过婚的,而且您还是离两次婚的,我不能接受。Sorry,sorry.
男嘉宾:(尴尬,沉默)
主持人:你知道爆灯的意思吗?
女嘉宾:知道,但我之前不知道他离过婚……
主持人:(打断)你给我说一下!
女嘉宾:我知道的,就是我欣赏他,喜欢他,支持他……
主持人:我给解释一下,我目前了解到的是无论怎么样我都和他走。
在以上情境中,女嘉宾出尔反尔的行为,以及她果断拒绝离过婚的男人的言语直接威胁了男嘉宾的正面面子,表明我不喜欢你,我不想和你有任何关系,属于积极不礼貌策略。然而同时她又说了“我抱歉”,“Sorry,sorry”等言语,希望通过采取消极的礼貌策略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的需求。而男嘉宾选择沉默来予以回应以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女嘉宾也威胁到节目的规则,间接地威胁了主持人的消极面子,因为她妨碍了节目的正常进行。面对女嘉宾的不礼貌行为,主持人作为第三方选择了反驳,不使用补救策略而赤裸裸的面子威胁,通过质问和直接打断对方的方式予以反击。主持人的质问同时打击了女嘉宾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因为一方面强迫她在非常丢脸的情况下做出回答;同时也隐含着对她的批评。主持人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节目组的消极面子需求,不希望节目受到阻挠妨碍,另一方面维护了男嘉宾的正面面子需求,即希望得到欣赏喜爱。
2. 第三方交替采用不同的补救策略。
⑦语境:上场的男嘉宾是北大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在“爱之终决选”采访的VCR里表达了对主持人和女评委的喜爱,而消极地批评了男评委,从而导致了冲突性话语。
VCR: ……曾老师(男评委)和其他曝光率很高的人一样,觉得自己比较懂,比较爱说,喜欢给人家贴标签。总之,我是个很诚实的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主持人:你是来找女朋友的还是来找曾老师的?
男评委:我非常感谢您对我的评价,你是所有VCR里唯一一个这样评论我的人,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觉得我特别能装?
男嘉宾:其实不是,就是就是您的点评娱乐性更强。
男评委:你是不是觉得我的点评特别不靠谱!
女嘉宾1(插话):曾老师比较狠。他的名言是女人不狠地位不稳,那么男人地位要稳就得更狠。他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主持人:23号是曾老师的亲戚。
男评委:(鼓掌拍手)我终于找到知音了。
女嘉宾2:我支持曾老师,男嘉宾有权不喜欢曾老师,在这个社会上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你又不是钱,做好自己就行。
以上语境中,男嘉宾表面是使用比较隐晦地语言说曾老师爱说爱贴标签,间接地伤害了男评委的面子;实际上他明知道这段VCR要被公开地播放出来,所以是故意攻击对方的面子,采用的是直接不礼貌策略。面对这样冲突,作为第三方的支持人以开玩笑的口吻,使用反问的方式试图淡化这尴尬的局势。但是冲突的另外一方面对此威胁,先采用消极不礼貌策略,说道“我很感谢您对我的评价”,直接让男嘉宾感觉欠自己的人情;后来采用防守性反驳,以质问的口气说道“你是不是觉得我很能装”,直接给对方一个下马威,有点让对方措手不及,威胁对方的负面面子需求。此时,男嘉宾只好迎刃而上采用防守性反驳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您的点评娱乐性更强”是对男评委专业能力的直接否定,直接威胁积极面子需求即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肯定、赞扬和认可,从而导致矛盾再次激化。男评委在反问句子里用“特别”和“不靠谱”来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愤怒,采用攻击性反驳,通过打击对方的面子来维护自己面子。此时矛盾处于白热化,作为第三方的女嘉宾1打破这一局势,插入这一话轮,采用积极礼貌策略来挽救男评委的正面面子需求,认为其评价比较专业公正;从另外一角度也维护了男嘉宾的负面面子需求,即不希望在被迫丢脸的情况下做出不情愿的回答。接着,主持人又是以玩笑的方式,在没有使用任何威胁面子行为的情况下进一步缓和冲突的局势,转移大家的焦点。后来,女嘉宾2同时先采用积极的礼貌策略表达了对男评委的喜爱和支持,又用了消极的礼貌策略维护了男嘉宾的负面面子需求。通过女嘉宾1和2的共同补救从而缓和冲突双方的面子需求,使矛盾得到控制。
3.第三方采取失败的礼貌策略。
⑧语境:上场的男嘉宾是35岁的中医,由于为人木讷而同时与两位女嘉宾发生言语上的冲突。
女嘉宾1:你看别人的手就知道她是吃荤还是吃素的,你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啊?
男嘉宾:(鞠躬)对不起,因为在场的女嘉宾都化妆了,所以我看不出。
女嘉宾1(非洲籍): 又不是让你看脸,看手而已。
主持人:你这个这就没意思了,上次来的妇产科的可就没说化妆没化妆啊。给你一个机会,简单点的,看看台上的姐妹花,一个吃素一个吃荤。
女嘉宾2:你给我们看一下,谁吃素谁吃荤。
男嘉宾:9号吃素,10吃荤。
女嘉宾2:你答对了。
女嘉宾1: 他的话让我不爽,敢情你不是不能看化妆的,而是专门针对我!
主持人:她脾气大,你好好解释一下。
男嘉宾:我是学中西医结合的,所以通过体格和声音大概就能判断出来。
女嘉宾2(打断):你什么意思啊,你就是说我胖喽,你给我好好解释一下。
主持人:唉,话到嘴边,你就这么说:我是学中医的,只能看中国人不能看外国人。
以上情境中,男嘉宾由于说“在场的女嘉宾都化妆了,我看不出”直接伤害了所有女嘉宾的积极面子需求,间接地暗示女嘉宾的美丽都是化妆出来的而不是天生丽质,尤其女嘉宾1由于男嘉宾言行不一感到遭到种族歧视,采用直接不礼貌原则,如“很不爽”故意攻击对方的面子并要求对方给出解释。此时主持人为了挽救男嘉宾的消极面子需求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让其分辨姐妹花。主持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却让女嘉宾一号更为恼火,因为男嘉宾的行为间接地伤害了其积极面子的需求,因为男嘉宾对她另眼相看只因她是黑人,于是她采用攻击性反驳,愤怒大声地逼迫男嘉宾做出回应。男嘉宾只好勉强回答,没想到又伤害了女嘉宾2的积极面子需求,从而引发了一轮新战。在矛盾尖锐的时刻,主持人作为第三方再次出来挽救,以调侃的语气说道“只能看中国人不能看外国人”,看似维护了两位女嘉宾双方的面子,实际上有点嘲讽男嘉宾为人太木讷、不会说话的意味。从整体上来看,本来只是男嘉宾与女嘉宾1言语上有一点负面冲突,由于第三方主持人采取的策略不当从而加剧了冲突,引发了男嘉宾和女嘉宾1、女嘉宾2的正面冲突,导致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会话是一种谈判行为,成功与否基于双方的共识。由于双方都有自己的面子需求,所以在现实交际中往往就会产生摩擦。本文基于礼貌策略与不礼貌原则的两个框架下,探讨交际第三方是如何应对冲突性话语。研究发现这两个框架能有效地分析冲突话语中三方的互动;在攻击他人面子,冲突双方会采用不同的不礼貌策略,而在回应他人攻击时,双方也会同时采用防守性和攻击性反驳策略。而作为第三方,会根据语境选择不同的礼貌策略来缓和冲突局势,但有时也会加剧矛盾,正如库尔佩珀指出的社会语境会限制交际双方的回应策略。也就是说,言语行为者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选用的言语策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以便更好地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115.
[2]刘国晖. 言语礼貌·认知期待·语境文化规约[J].外语教学,2005(6):22-25.
[3]Rudanko, J. Aggravated impoliteness and two types of speaker intention in an episode in Shakespeare’s Timon of Athe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 38) : 829-841.
[4]Brown, P. and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 [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陈明娟.礼貌原则运用中的性别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5,13(3):20-23.
[6]Culpeper,J.,Bousfield,D.,Wichmann,A. Impoliteness revisit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 35) : 1545-1579.
[7]Bousfield,D.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8: 86, 86, 93,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