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波
(莆田学院 保卫处,福建 莆田 351200)
高校安全管理,是指高校管理者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运用管理学理论及校内外资源,预防各类事故、案件的发生,整体优化高校安全环境的管理方式。高校安全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发展、师生安全。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具有基础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征。构建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是高校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受当前社会大氛围及内部管理不健全的影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改进,有利于我国高校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高校安全管理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安全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生存,只有生存才能得以发展,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逐渐由保守走向开放,高校管理也逐渐由单一封闭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这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如人员流动复杂,思想观念冲突等,给高校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教学科研的基础,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安全环境为支撑。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相当一部分重点院校相继建立了公安保卫机构,曾发挥了非常好的效应,后由于受高校公安机构改革滞后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校公安机构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没有执法权,办案权。[1]与此相反的是,校园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现行的安保队伍、安保措施等,已满足不了新时期安全管理的要求,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迫在眉睫。
高校安全管理是构建平安校园的内在要求。平安校园是我国面对日益复杂的校园安全形势,提出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对高校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社会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也存在泥沙俱下的一面,社会上的分裂势力、暴力思想等不良风气,侵蚀着纯洁的校园,给校园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窗口及各种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思想观念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为有不良居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来势迅猛,波及面广,并极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挑唆,酿成更大的事端,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也会破坏社会安定,影响改革和发展的大局。[2]因此,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建设,既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只有进一步完善高校安全管理,才能防患于未然。
高校安全管理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应对。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可以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小于15%为精英化,介于15%~50%之间为大众化,达到50%以上为普及化。这一理论及划分标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1999年我国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共招学生382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7%,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据调查,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97.1%。这些数字充分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高校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随着大众化的不断深入,90后学生开始走进高校。90后多为独生子女,标榜自由,张扬个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容易走向极端,给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因此,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建设,是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总体而言,存在安全教育落实乏力,安保队伍不尽合理,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及评估流于形式四大问题。
安全教育落实乏力。安全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消防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防盗防骗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我国高校的安防教育主要存在着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领导机制随意性较大,安全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思想认识上有误区或不重视,以及教育内容单调,模式陈旧等问题[1],直接导致了安全教育的落实乏力。《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大学生安全知识现状进行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72.1%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在高校的安全保障情况不满意,53.9%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71%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安全自救知识培训。[3]这一调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高校安全管理教育的现状,也为我们今后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安保队伍体系不尽合理。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保卫处干部、保安及校卫队组成。[4]其中保卫处干部一般为转业退伍军人及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虽然有一定的经验及良好的体质,但是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观念陈旧,高校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必要的经验,面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不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高校安全管理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各种高科技犯罪对校园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与之相应的是,高校安全管理队伍中的退伍军人和高校毕业生未能实现良性互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难免应对乏力。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干部队伍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削弱了其整体战斗力。此外,校护卫队主要由临时工构成,临时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保训练,理论修养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再加之其待遇偏低,缺乏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安保队伍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的需求。
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的强制力,是高校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安全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依据。我国虽然出台了《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但这些规定多为教育部、公安部制定,大多属于宣言式法律,法律效力低下,缺乏强制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虽然法律效力较高,但其中并未对高校安全管理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高校安全管理在立法上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一部规范校园安全的专门法律,使得校园安全管理体制不稳定,安全管理模式不统一,安全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从而阻碍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5]依法治校是我国建设现代大学的主要理念之一,我们要将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完善高校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这样才能使高校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评估流于形式化。我国各行各业的评估,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化、过程化现象,高校安全管理评估也不例外。高校安全管理评估是完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其评估的主要模式是政府主导评估模式。政府主导评估模式即以政府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为评估主体,利用行政检查、目标考核等手段,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校园安全治安状况实施的考核测评。这种模式中的评估主体通常是政府部门、消防部门、公安部门,政府部门对高校年初签署的安全责任书的完成情况进行测评,消防部门对消防安全、消防设备、消防教育情况等进行考核,公安部门对治安情况、人身财产安全情况等进行评价。考评前,学校一般会事先得到消息,然后突击准备各种评估材料,致使评估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以上四大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常态化、安保队伍专业化、安全管理法制化,以及评估体系科学化,来提高高校安全管理的精准性。
安全教育常态化。安全教育常态化即高校要把安全教育当成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做到时时抓安全,事事重安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完善课程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课程中少有安全教育类型课,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多通过自学获得,致使其所获知识不全面,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倘若发生突发事件,学生无法用科学的安全知识来保护自己。因此,高校应该开设相关选修课或必修课,以学分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安全自救知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部分,应急知识、公共安全部分,珍惜生命、人身安全部分,物品保管、财产安全部分,防火知识、消防安全部分,出行平安、交通安全部分,饮食卫生、食品安全部分,校园环境、周边安全部分等。[3]第二,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良好安全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能将安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良好安全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安全主题班会,悬挂安全标语,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营造,使安全教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安保队伍专业化。专业化发展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总趋势。安保队伍专业化是提高高校安全管理效度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一支作风优良,能力过硬的专业化安保队伍,才能保证高校的长治久安。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安保队伍建设的经验,建立校园警察体系,制定制度从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在职人员必须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方能继续聘用。当前我国高校安保队伍中普遍存在老同志理论不足经验丰富,新同志理论扎实经验不足的矛盾。我们应该搭建新老同志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通过开展联欢会、文娱活动等方式,增进其交流机会,以使其形成有益的互补。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经费投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提高安保人员的待遇与地位,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依托现代技术,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建设。
法律法规制度化建设。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是保证高校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应顺应国际趋势,加强高校法制化建设。我国教育部、公安部于200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高校派驻公安机构,负责高校安全工作。我们必须加快校园安全法的立法进程,赋予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制力。校园安全法应包括如下内容:总则性规定,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权,校园常态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应急安全管理制度,责任监督制度,权利救济制度。[6]此外,我们还应对现行的规章制度中不够合理、人性、规范的条款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满足高校安全管理发展的需要。
评估体系科学化建设。政府主导的评估体系弊端日益凸显,对此,我们应该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成立专门的校园安全评估机构,以对高校安全管理进行公平、全面、客观的评估。专门的评估机构需具备以下条件:存在专业学科体系,存在约束性行业标准,拥有具备专业能力的评估人员。[7]学校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学校安全管理学科为基础,以公认的学校安全标准为依据,以专业化的安全评估人员为保障,全面开展评估工作。此外,在评估中,在积极邀请社会力量介入与监督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自我评估,使政府评估、社会评估与高校自身评估形成合力,搭建全方位的校园安全评估体系。同时,我们还要加快评估信息公开化建设,将评估要点、标准、结果等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形式向社会公布,让评估在阳光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邵兴安,李杰,王坤庆.多视角下我国高校安全防范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王萍,王智新.高校安全管理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
[3]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余宏明.美国高校安全管理及启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8).
[5]李文胜.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化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11(2).
[6]崔卓兰,江乐忠.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余晖,徐超,陈飞.加强评估主体研究,构建科学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J].思想战线,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