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与成都文化现代化

2014-03-26 08:05王兴国
关键词:成都现代化文化

王兴国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城市现代化与成都文化现代化

王兴国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城市现代化首先应是城市文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认识到“文化强市”的重要作用并付诸行动,但还存在相应问题。在当下成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重点处理好文化产业化、文化资源发掘与文化传承保护、休闲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提升等问题。

城市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成都文化

“现代化”一词近百年来使用很广泛也很“时髦”,究其原因,是它代表了近代社会一场世界性的变革运动,无论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都无不涉及“现代化”。有人认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运动始于新文化运动,而西方欧洲社会的现代化运动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可见,所谓现代化运动首先应肇始于文化运动。按照一般观点理解,“现代化”产生于18世纪工业革命,人类的生产方式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转向对科学技术广泛利用的一个进化过程。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当今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世界现代化的起点首先来自于思想观念的现代启蒙和变革。“现代化”不能没有文化现代化,或者说,现代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应该首先是文化的现代化。[2]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总体落后于西方。尽管从明末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顽强的满清政权一直陶醉于“天朝盛世”,闭关锁国,禁锢人民思想。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中国才开始慢慢走上现代化进程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于1964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但囿于“文革”影响,中国社会真正走上现代化之路却是在中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之后。19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仅包含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还没有包含“文化”的现代化,当然也就没有“观念”的现代化。2001年,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文化”作为一个重要观念予以提出。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国策,中国社会对于“文化现代化”才真正向应有的高度迈进。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3]可见,在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文化繁荣、文化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中国人均GDP是193美元,排世界倒数第5位,而目前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人均GDP排世界第82位,[4]从中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个现代化”来说,已经初步实现了既定目标。但是“文化”这一块如何呢?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瓶颈在于文化”“当代中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没有文化现代化是不行的。文化不仅决定着衣食住行,还决定着制定、体制、法律、礼仪、规章、伦理等诸多方面,更决定着一个民族深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及反映以上各方面内涵的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领域。”[5]纵观近百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前期大半个世纪的路程可以说是在艰难跛足前行。为什么?是因为社会制度和“观念”以及社会偏见的约束压制。由于没有先进的、正确的“观念”引导,在对待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技术乃至制度方面多持不当态度和措施,造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挫折。

在当代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现代化进程走在了前列。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引领改革先锋的是城市。各方面变化最大的也是城市。深圳、珠海、广州、上海,这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代表了中国当今现代化的速度和标志。成都、重庆、西安这些西部大城市也不例外。城市面积迅速扩大,人口不断增多,高楼越来越高,街道越来越整洁宽敞,交通越来越发达,世界知名大企业越聚越多,城市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条件越来越好,被全世界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是看得见的物质的“现代化”。

但是,城市现代化绝不仅是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人们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世界社会现代化的缘起和支撑都要依赖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要依赖人类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尤其如此。金元浦先生指出,“新世纪,世界进入大竞争时代,这种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竞争和文化生产力的竞争。”“21世纪又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是基于文化的一种博弈。在一定的硬件基础上,‘软件活力’或‘软实力’成为竞争的主要筹码。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6]这里所谓的文化是一种大文化概念而不是狭义的文化。以现代社会和都市产业及人们生活联系特别紧密的几大领域看,城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包括创意产业、数字产业、创造性内容、都市生活方式等等,这几方面都是决定城市竞争力和地位的核心因素。在近十年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深圳、广州、成都等都提出了“文化立市”、“文化强市”的口号。广州提出“大都市以文化论输赢”,强调文化在现代化都市建设中的地位。深圳提出“城市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有形无神的城市。”[7]可见,文化现代化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城市现代化进程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基础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名列全国前茅,并先后荣获过“中国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十强”以及“十佳宜居城市”等称号,近几年成都正创建“现代世界田园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十分优美,交通亦较为发达。2005年,成都开始修建地铁1-2号线,目前已规划7条线路,成都基本上步入了“地铁时代”(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业方面,近些年成都市在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医药、食品、冶金等方面都已形成相当规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40多家落户成都。成都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长期居于中西部城市之首。成都还被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授予了“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世界美食之都”和“全球灾后重建范例城市”等称号。《福布斯》杂志甚至将成都评为“未来十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可以说,成都正朝着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迈进。

按照成都城市发展定位,文化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主题。2004年,成都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2010年又提出了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举措。成都具有2300年悠久的城市历史,三星堆文化遗址、金沙遗址、熊猫基地等景区更为成都增添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积累也使成都成为当下中国西部城市现代化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文化现代化内涵之一的文化产业(或称文化创意产业),“成都是最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8]在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好的基础和市场作保证。

但是从总体看,当下成都文化现代化进程并未起到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作用,而正在成为成都发展的瓶颈。

成都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情况以2008年数据看(尽管此数据有些落后,它来源成都社科网站资料,目前未见更新,从市内情况看变化应该不是很大),全市有公共图书馆21个,总藏书量1219万册,总经费支出7787.1万元,其中购书1541万元,以成都1400万常住人口(2010年数据)计算,人均藏书还不到1册,人均购书只有1.1元钱。全市有艺术馆、文化馆(中心)336个,每3万人一个;全市有博物馆24个,每58万人拥有一个;演艺类团体12个,剧院17个,每年演出总量3000场次,按平均每场容纳500人计算,全市平均每10人一年才有一次看演出的机会。从这些数据初步看,成都公共文化设施总体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不能有效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且还存在城乡分布、区域分布极不均衡的状况,文化设施布局分散,有效利用率很低。[9]

2011年12月出台的《成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意见稿)》中提出,“我市现阶段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在:……对优良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有待加强;……网络管理亟待整合加强;……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较少,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还需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城市公共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有待加快,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有影响的龙头文化企业集团较少,……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有待增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仍需加大,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还不足,高端文化人才还不多,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亟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关于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该文件提出了“六大工程”,28项分项措施,非常详尽也非常可观。但是要全面实现这些规划还有很大难度。

当然,这里所提到的“文化强市”主要是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在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作用,它和本文所提的成都文化现代化还不完全吻合,它更加偏重于文化建设的物质“硬件”。而本文所指的成都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围绕成都历史文化资源去进行发掘和发展,从而塑造具有现代气息的成都文化氛围和文化表现力。它既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区域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提炼与展示,更表现为市民文化的整体观念、素质与形象。

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它有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有以蜀汉政权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佛教、道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川酒、川菜、名小吃、农家乐为代表的饮食休闲文化,以川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和革命战争文化等等。在区域优势上,成都具有形成文化古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四季宜人,得都江堰水文化滋养,乃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近百年来成都交通四通八达,改变了“蜀道难”旧貌,和世界联系十分方便。同时,成都市民的休闲习惯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地方文化。休闲是人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密切联系着文化产业。从现代文化产业理论角度看,休闲经济(文化)是体验经济(属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愿意为休闲,为体验而支付精力和费用,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无论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还是消费环节都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市场)。

成都文化如何尽快实现“现代化”,如何打造成都文化的整体形象?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特别予以重视。

一是正确对待文化产业化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整个城市增值,可以大大提升现代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文化产业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但是,文化的内涵覆盖面广,领域众多,包括出版传媒、影视娱乐、历史遗迹、文学、艺术、旅游休闲等等。有的可以进行产业化,有的则是公共事业,必须由政府投入和支持,绝不能一刀切。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时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调”就是要使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相协调,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起来,尤其是和“生态文明”相协调。所以,文化产业应当是持续、健康、不断发展的,而不应当采取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方式。[10]

当下成都文化领域哪些可以产业化,哪些文化产业应作为支柱产业?笔者认为一是要面向各方进行充分论证,二是需要市场检验。文化产业化由市场调节,有需求必然有供给,有市场才会有发展,不能由少数人决策或一纸行政文件来决定。一定要经过反复论证和市场调研,对于所确定产业政府要给予充分的政策保障,不能“只打雷不下雨”。一个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一定周期的培育,政策要相对稳定。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要注意不能面面俱到地“撒胡椒粉”,要重点扶持,集中优势进行发展。支柱产业的形成在于市场培育,不能盲目地搞一些“产业园”。前些年一些地方盲目上马一些“某某园”,最后搞成了圈地运动,企业及市场的培育跟不上政府建园步伐,结果造成很多浪费。甚至有一些打着文化产业的牌,干着“圈钱”套政府项目资金的事,对文化产业化建设具有很大伤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工程来说,它是一种福利,是文化惠民工程,也是民众应得的文化权益,而不应一切围绕产业化和商业利益去进行。在产业化进程中,各地、各级政府还要注意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文化资源,不能重复建设,一哄而上。要注意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的合理性,有效利用民营资本及外资的进入,防止国家政府投资比重过大的问题,不能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包办”。

二是文化资源发掘与文化传承保护问题

文化产业化要求我们对文化资源恰当利用,对现有文化历史资源进行很好发掘。特别是作为成都文化骨干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涉及自然与人文遗迹,两者都需要很好的挖掘和利用保护。成都及其周边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遗迹,金沙遗址、三国文化遗迹(武侯祠)、三星堆文化遗址,乃至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以成都为中心所孕育的巴蜀文化,包括成都的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史迹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音乐艺术、园林建筑等都是成都旅游休闲文化所依托的丰厚基础。在充分发掘成都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巴蜀文化内涵为成都旅游、休闲文化注入“含金量”时,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要极力让文化旅游成为旅游的主题,二是要注意包装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三要注意防止旅游破坏文化生态,要做到文化资源发掘与传承保护二者相协调。目前旅游产业已被列为成都文化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我们看到由于未注意文化旅游主题,一些旅游线路的设计过于短暂紧张,如市内景点一日游,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峨眉、乐山二日游,导游带着游客疲于奔命,对自然景观走马观花,加之过分注重商业行为,购物游亦花费了游客很多时间与精力,对于这些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体验根本无从谈起。游客们往往慕名而来,疲惫、扫兴而归。其次要注意包装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目前很多旅游景点都大同小异,文化特色不突出。成都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要对成都有特色的文化景点进行深入打造,比如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成都文化发祥史,以武侯祠、杜甫草堂为代表的三国、唐宋文化遗迹,以成都名小吃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体验式旅游等等的开发,优化其项目结构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市场监管,使其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精品。其三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防止旅游对文化生态的破坏,如:对文化遗迹资源过度开发,为迎合游客需求开放项目过多造成遗迹破毁,商业行为太浓冲淡文化主题,只游览而不加保护造成环境破坏,对文化渊源发掘不足或不当等等,都在游客中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是休闲文化品位提升问题

成都的休闲文化享誉全国。成都人只要有空闲时间或者周末,或者一个有阳光的午后,都喜欢走出家门,三五个朋友聚在茶楼或农家乐,喝茶、聊天、打麻将。围绕休闲,成都的茶楼及农家乐、成都饮食文化成了成都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多、规模大,也较有特色。但是,就目前看,成都休闲文化的文化含金量还不够。以三圣乡农家乐和市中心茶楼为例,几乎千篇一律,家家都是相同的茶杯茶具和几桌机麻。个性特色欠鲜明,整体文化档次不高,休闲娱乐基本上都是打麻将、扑克为主,几乎家家都是小型赌场。很多人聚在一起,从开始到散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桌上度过。真正的休闲,如朋友聊天、观景、品茶或艺术品鉴反而很少。所以,成都休闲文化要发展为优势产业,应该着力打造,要尽量赋予其文化品位。通过休闲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品位与素质,达到身心皆健康,这才是休闲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而要提升休闲文化品位与档次,笔者以为应主要从文化环境上下功夫。比如农家乐应当打造各具个性特色的环境,增加更多文化设施,茶道、琴棋书画、体育设施等等。市内饮食场所或茶楼,应打造一定数量的真正能体验成都饮食文化、茶文化的场所,让成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和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地方乐舞曲艺等紧密结合,构建一些颇具成都文化特色的氛围和场所,人们在休闲之时既能在优雅的环境中畅聊、畅想,又能品鉴茶艺书道,同时满足口腹之欲,解除疲乏,将人们的生理需求和文化享受结合起来,这才是休闲文化的应有价值。而不要沦为遍地麻将之声相闻,鏖战激烈,赢者欢喜输家愁,最后身心俱疲的低层次休闲。

四是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当然也包括市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文化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它主要体现为一种文化观念和审美、道德观念。应该说,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城市,成都休闲文化风尚的形成,使人们具有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历史的高度认同。加之作为西南中心城市,通过学业、工作安居落户成都者,大多数都是具有较高学历或学识水平的社会精英人才,其整体文化素质应该高于中小城市。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外来人口历来较多,其文化融合性相对较强,城市的包容度也较强。所以成都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具有了文化现代化的良好基础。

但是,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在着力构建城市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仍然要把对市民整体文化观念的提升作为打造城市形象,实现城市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在硬件建设上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文化设施,政府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和消费引导方式,激励广大市民投身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去。要让市民更多地了解成都的悠久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成就、文化地位,使市民自觉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热爱自己的美好家园,才能更好地爱护环境,更好地建设家园。政府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文化活动,要通过更多的公益活动推广普及科普知识、艺术知识,使市民能够更好地提升其生活品位,从而共同营建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

[1]于维栋,文化与现代化[A],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探索[C],科学出版社,2010.

[2][5]秦伯益,现代化不能没有文化现代化[A],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探索[C].科学出版社,2010.

[3][10]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参见:http://cpc.people.com.cn/n/2012/ 1118/c64094-19612151.html.

[4]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8/32/ 71/5_1.html.

[6]金元浦,经营文化:大竞争时代的城市博弈[A],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探索[C].科学出版社,2010.

[7]蒋晓丽,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8]彭诩,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http://www.cdss.gov.cn/yanjiu/WHCY/3619.htm成都社科在线“文化基础设施研究”.

G127

A

1004-342(2014)01-44-05

2013-11-12

王兴国(1969-),男,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成都现代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穿过成都去看你
谁远谁近?
数看成都
成都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在成都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