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先林 龙隆
(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长期以来,地缘和能源都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南海问题之所以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南海区域是世界上地缘能源双因素叠加的少数地区之一。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步伐,开展坚定的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其他海洋权益的斗争,有步骤地开发海洋资源。因此,以能源和地缘交汇为视角,研究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的南海战略,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当前,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陆上油气产量短期内增幅十分有限,供求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1]的背景下,持续稳定地获取海外油气资源不仅风险增大,成本增高,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因此,开发海洋石油,就成为保障中国能源供应的重要选择。而中国海域面积最大,具有特殊重要地缘能源地位的南海,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方面,南海油气等资源储量丰富,可以部分替代中国未来陆上石油和海外进口石油。据估计,南海潜在石油总藏量约为550 亿吨,天然气20 万亿立方米。[2]另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专家预测,在南海南部中国传统疆域内发现了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年产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油当量。目前,中海油勘探开发活动大多数集中于南海北部,年产量大约2000万立方米油当量。[3]此外,南海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随着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减少,可燃冰所具备的可替代性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南海还是中国海外石油进口通道的咽喉。从战略价值上来看,“南海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并与马六甲海峡相连。控制了南海,就可以为一个国家监控该水域的船只提供便利,也能成为潜在的飞机与船只侦察的基地”[4](P139)。南海是世界上海运最繁忙的地区之一,每年航经南海西南端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比航经苏伊士运河的油轮多3倍,比航经巴拿马运河的多5 倍。[5]中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必须经过南海。2012年,中国国内消费的石油有62%需要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西亚、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并要经南海运回。目前,中国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海外石油供应安全不仅取决于产油国及所在地区的稳定,也受制于南海地区稳定和海上通道的安全。
有四方力量在南海问题上展开角逐和博弈。这四方力量是:作为南海诸岛主权国家的中国,南海其他主权声索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东盟及其组织内的非主权声索国(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和东帝汶等),南海区外的利益关切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等)。[6]这四种类型的政治力量在南海不断角力和博弈并衍生各种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困境的最集中体现。在四股力量博弈和周边国家频频侵犯中国海权的背景下,中国的南海油气地缘政治博弈面临着巨大困境。
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声明,自1947 年以来,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标绘的一条U形断续线为 “南海断续疆域线”,它表明线内的岛屿及其附近海域都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南海其他声索国无视这些事实,在南海恣意开采油气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规避政治经济风险等方面考虑,越、马、菲等国往往通过划分“石油租让区”的方式,将南海的某些海域租让给外国的石油公司进行勘探和开发。来自美、日、英、意、俄等国的200 多家石油公司,先后参与过该区域的勘探开发活动。[7]这导致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同盟化的趋势日益加深,无疑将使南海争议进一步扩大化,使更多国家和企业卷入南海主权和能源利益之争。
对于介入南海的西方石油公司来说,它们的油气开发似乎只是海外投资贸易活动,其面临的相关风险好像是投资回报风险,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或商业风险;就中国及其企业而言,油气开发投资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但却在与第二方声索国(如越南)声称的主权重叠区域,面临着西方分公司侵权开采或其他利益纠纷可能引发的外交风险甚至冲突风险。这种风险,不是因声索国双方(如中越)主权争议引发的,而是由是第三方干预(区域外国家及其公司介入)引发的,是一种典型的政治风险。
相对于越、菲等石油公司大肆开采而言,中国石油公司在南海的行动则要谨慎得多。之所以如此,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和其他原因——在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过程中,除了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外,还存在着典型的地质风险和经济风险。
地质风险又可称资源储量风险,如储量不足或打出枯井等。这种风险,来源于高投入的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在特定地质结构、地理位置等条件下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南海到底蕴藏着多少油气资源,能够打出多少高产油井,会不会打出不少枯井,实际上,各方对此说法不一。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2013年2月年评估指出,由于勘探不足,还很难得出南海油气储量的具体数字。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公司认为,南海已探明油气储量仅为25 亿桶油当量。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经济或市场因素给石油企业投资带来损失的风险。[8]如果油价下跌,过去根据高油价预期进行的石油投资不仅没有丰厚利润,反而蒙受沉没或所获甚少的巨大损失。经济风险可能是中国石油公司未能大举进军南海腹地的重要制约因素。比如,中国海岸线与南海最远距离超过3000公里,人力物力供给较为困难;同时在海上油气作业中,就连钻井平台的工作人员换班都是一个大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公司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并逐步发展成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不能忽视企业经营规律、经济效益和股东利益等问题。此外,对于中国政府部门向石油企业发放的南海有主权争议地区的勘探许可证,因面临较大的政治外交风险,有可能令企业望而却步。
由于中国石油企业的国有性质,其南海能源战略兼有社会和经济双重职能。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特定风险,导致其作为能源开发主体或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职能(保障油气供应并维护价格稳定)和商业属性(盈利和对股东负责)难以兼容。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这表明“海洋强国”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南海能源,确保中国石油安全,必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加快构建“强而不霸”的中国南海海权。第一,要坚决维护中国南海领土主权。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设海洋强国研究的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们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要统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对于任何侵犯中国南海海权的行径,都必须坚决反对,并给予必要反击。第二,要建立一支可用于南海的地区性海上力量。这支力量的存在,能够谋求南海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有限制海权,并在政治及经济影响力的协助下,维护拓展中国在南海的能源利益和其他实际利益。第三,提高对南海海岛的管控力度。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行政管理与政权建设,扩大中沙和南沙各群岛的对内对外开放,让海岛享受更加优惠的开放开发政策,并引入国内外各种力量和积极因素参与南海开发,从而强化中国对南海的实际管控效果。
第一,深化与东盟的战略沟通和战略互信。2010年1月1日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以来,包括经济贸易在内的各领域双边关系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9]未来要继续加强中国-东盟相互依赖的经贸关系,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第二,推动建立南海相关国家能源安全与合作安全机制。在南海区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共同安全长效机制建立之前,中国当务之急,是在有争议的地区,本着和平相处原则,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并创造条件成立六方七国参与的能源联合开发组织,共同开发南海能源,以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第三,与东盟国家加强安全对话和海上安全合作。多年来,中国为了南海航行自由和南海通道的安全,做出了巨大努力。今后,中国需要进一步努力,在维护中国海权的基础上,与相关国家共同致力于南海战略通道的安全和用于和平发展目的。
近年来,南海油气开发利用形势日益严峻,南海周边国家油气开采量逐年增多,而中国的动作却不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似乎演变为“中国搁置,他国开发”。为此,必须有效化解南海油气开发的政治经济风险和地质风险,多途径、多方式积极组织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第一,扩大中国能源外交话语权。不能因为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坚持和平发展被西方国家歪曲或期望中国软化南海海权,甚至自动放弃武力自卫,也不能过分看重维稳而对维权有所顾虑,无所作为,无视国家油气等权益流失。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有条件也有能力在追求海洋利益,推动国际海洋秩序向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同时,掌握属于自己的南海油气开发话语主动权。第二,努力化解中国企业开发南海油气面临的风险。除了从政治、外交和军事上保驾护航以外,中国政府还应为实力雄厚的能源国有企业创造条件,如建立海洋石油开发风险基金或补偿基金,支持三大油企降低或规避经济风险和地质风险,使之改变油气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开发策略,加大海洋油气开发力度,提升油气勘探开采经济效益。第三,发展和壮大深海油气开采装备技术优势。目前,中国企业在南海开发油气的重大困境之一,在于技术上的障碍和风险。目前,为了掌握南海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主动权,中国正在致力于发展和壮大深海装备技术优势,“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田春荣.2012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3(3).
[2]张锐.南海经济资源的国家博弈与中国谋略[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6).
[3]朱伟林,张功成,钟锴,刘宝明.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J].中国工程科学,2010(5).
[4]Lee Lai To.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alogues[M].Westport,Connecticut London,1999.
[5]李金明.马六甲海峡与南海航道安全[J].南洋问题研究,2006(3).
[6]郎一环,王礼茂,顾梦琛.南海能源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应对的战略思考[J].中国能源,2013(3).
[7]张丽娜.南海海权之争对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影响[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
[8]舒先林. 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及其规避[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9]王小聪,孙慧霞. 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及其对中国维护南海权益的影响[J].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