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香,徐志明
(1.安徽霍山县单龙寺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2安徽霍山县茶业发展办公室,霍山237200)
茶馆,顾名思义是喝茶的地方,是人们休息和消遣的场所,也是广大爱茶者的理想去处。一个时代的茶馆兴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稳定与经济繁荣与否。时代变迁,茶馆的内涵和功能也达到不断充实和发展,逐步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霍山茶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汉,兴于唐盛于宋,明清列为贡品。宋朝开设茶行,清代出现了适合民间需要和颇具特色的茶馆,民国时更盛。要说霍山茶馆,最初使人联想到的是霍山“九老亭”,民国时期,霍山深山区的上土市、高山铺就有九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霍山与湖北英山交界处的中界岭上设亭沏茶,无偿供应来往行人饮用,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山路难走,运输主要靠肩挑人扛,这个免费的“茶馆”,供步行路人提供了喝茶和歇脚的地方,这也充分反映了霍山人纯朴、勤劳和善良的品性。清末民初,是霍山茶馆较为繁荣时期,在城关东街和东淠河南岸分布着供居民、客商喝茶消遣的茶馆。那时较为有名的有潞家茶馆、杜家茶馆。最早是东大街的潞家茶馆(现旧址尚在),因霍山西部多山区丘陵,而东部下符桥一带地势平坦,盛产稻米、黄豆等农作物,农民在交完租税以后,为了生活必需品及日常开销,省吃俭用,节省点粮食来城里卖。当时东门有十余家粮行,农民把粮食交给了粮行,坐等取钱,只好到茶馆泡上一杯清茶,买点大饼油条来果腹或从家里带来的干粮,用热茶就着吃,相互交流一些“马路信息”、琐闻俗事,以消磨时间。东门人气旺,故东门潞家占天时地利,首先开茶馆。上午多为卖米客,下午多为东门苦工和艺人到茶馆来休闲寻乐趣。旧时,茶馆较为简单,一般是一、二间房子摆上几张方桌,围上四条长板凳,茶客一边品茗一边听大鼓书,“茶房”(茶馆伙计)肩搭白毛巾,手提长嘴大铜壶穿梭于其间,不断地给茶客添加开水,一年四季皆然,人们品茶、听书、消遣,悠然自得。
1938年日寇侵略中国,国民党省政府由安庆迁至六安,后又由六安迁至立煌(现金寨),寿县、合肥均沦于日寇手中,大批难民逃至霍山,其中少数富有者带来资金,大多数在北门河沙湾搭棚后居住,给霍山带来了劳动力及部分资金。由于长江被封锁,英山部分地区及霍山西部地区食盐匮乏,盐商转道从淠河用竹排运盐到霍山,一时盐店多达数十家,另外省邮电局迁至霍山,消费群体逐渐扩大,促进了霍山商业繁荣,也带来了茶馆业的兴盛。霍山自古以来,东淠河就是通往外界的重要水上运输通道,霍山茶叶、中药村等地方农特产品主要是通过水路运往全国各地,实行交易。由于水运的兴旺发达,在城关北部靠河沿岸形成了水运码头,一到每年茶叶上市季节,茶商云集于此,码头茶馆也应运而生。小河沿茶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相对潞家和杜家茶馆,显得较为简陋,因为茶叶交易季节性强,其它季节生意较为冷清,只有茅棚两间,四面敞开,仅提供茶水、油条和大饼等吃食,来这里消遣的主要是码头工人和外来商人。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陆路交通逐步得到改善,出去的山货由水运转向陆路运输,码头茶馆和排民也随之消失。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茶文化的兴起,茶社、茶楼、茶艺馆又以其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进茶馆喝茶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霍山茶艺馆建成营业,标志着新时期霍山茶馆业的发展,它融入了时代气息和人们追求的时尚、典雅、清新与自然元素,一人或三五知己都可以来这里放松心情,或独饮,或谈心,可交流感情、洽谈业务,也可玩玩棋牌以消遣时光。霍山茶艺馆建于 2005年,是兼品茗、娱乐、业务洽谈等功能为一体霍山县第一家茶馆。茶艺馆不但在装潢上古朴典雅,环境上清静幽闲,让人感受“清新养性,闲中求静”,还将品茗与赏艺,饮茶与娱乐巧妙结合,让人调节身心,不但得到解渴品茗物质上的享受,还领略思悟中国茶文化、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层次内涵。
霍山茶艺馆是当前霍山具有代表性的茶馆之一,其占地面积900余m2,在设计上吸取了杭州、上海、福建等地茶艺馆、茶博馆的精华,融合了霍山文化的深刻内涵,集清、雅、艺、美于一体。在功能区划上,主要包括四个区域:茶文化展示区,通过各种古色古香的柜架展示历代茶具,茶事活动用品,六大茶类,茶字画及各种与茶文化有关的文物;茶艺表演区,用于霍山黄芽茶艺、功夫茶艺等各类茶艺表演,以及各种小型茶文化歌舞表演等;商务区,包括多个各具特色的商务包间,包间内配备齐全,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商务洽谈的环境与条件;散座区,是市民、客人休闲、品茶的地方。茶艺馆建成运营,带动了霍山县茶文化的发展,随后相继开业的徽乡、老茶人等茶楼、茶室,设计风格大体一致,它们已成为人们品茶、休闲、娱乐和业务洽谈的重要场所,是本县文化展示和对外接待的主要窗口,茶馆业的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以及茶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