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及对策①

2014-03-26 16:48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吴旻
中国商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金华市小微科技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吴旻

科技创新是开启“中国梦”的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是金华市实施“赶超发展”和“浙中崛起”的重要引擎。金华市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根据浙江省科技厅的统计,浙江的企业每1元的科技投入能实现新增产值7.5元,利税1.18元,因此,金华市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高涨。但是低层次、低价格、低附加值、低技术、低利润的“小草型”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遭遇“缺钱、缺人、缺地、缺单、缺电”等现实种种发展瓶颈,创新之路荆棘遍布。

1 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圈”模型

为了深入掌握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笔者选择了33家小微企业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其中金华9家、义乌10家、永康8家、东阳6家,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经过全面系统分析,发现不少金华市小微企业对于科技创新存在着“没动力、没实力、没能力、没价值”等消极看法,目前影响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效力、创新环境以及创新激励五大方面。据统计,2013年金华市小微企业中只有不到1/3的企业有正式的科技创新计划,2012年只有28.3%的小微企业开展过R&D活动,金华市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尚未真正发力。

根据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结合深度访谈小微企业人士意见,概括出影响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创新动力可分为推力(如市场竞争、科学技术)和拉力(如市场需求、政策制度)两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要素能力(如资金、人才、技术、组织、信息)和动态能力(如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效力则可归纳为成果(如新理念、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新制度)和价值(如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额、销售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两种绩效[1]。

而且金华市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并不是封闭式开展的,它要承受内部环境(如企业家、战略、文化、制度、组织、科研条件)和外部环境(如政府、供应商、客户、金融、中介、竞争者、合作伙伴)这两类环境“场”的作用力,经过内外力量的共同发酵将创新动力最终转换为创新效力。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动态地开展,创新效力会通过创新激励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绩效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成果保护、新增订单等正向激励措施良性推动企业深入创新,技术外溢、资金困境、人才流失、市场歧视、需求下降等逆向激励则阻碍企业继续创新。

根据调查,在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全程中,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一直在运动并供应资源,而且鉴于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实力偏弱的现实,许多金华市小微企业开始重视战略运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这三条合作链,构建多种渠道的协同创新联盟。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圈”模型(见图1)以及相应的“生态”指标体系(见表1)。

图1 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圈”模型

表1 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指标体系

2 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依次为缺乏人才(70.8%)、资金不足(31.3%)、科研条件薄弱(25.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22.8%)、知识产权保护不够(14.7%)、技术交易渠道不畅等,其他因素占11.5%。国内相关研究提出小微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困难为融资难、人才瓶颈、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环境不佳、信息缺乏等问题。有机融合调查研究与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深入剖析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圈”,发现制约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有四个瓶颈:主体动力不足、关键要素缺乏、动态能力薄弱和成果转化不易。

2.1 主体动力不足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家和创新者(如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服务人才等)两类。在调查中发现,金华市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和核心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

金华市小微企业家多数是“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不强,片面满足于技术引进带来的眼前利益,不舍得面向未来为自主创新买单,小微企业家能接受的投资回报周期为2~3年的最多占29.8%。84.5%的小微企业家认同科技创新具备的高技术、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但是担心沉淀成本高、创新风险大、投入产出周期长等不利因素,65.4%的小微企业家因畏惧创新成本太高而不愿投入。虽然政府出台了各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但是小微企业家因为创新环境不佳和政策制度难以落地等种种现实障碍而内生创新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金华市小微企业的核心科技人才最关注的因素为发展空间(31.2%)、工资水平(25.6%)、人才政策(16.8%)、研发水平(9.7%)。但是当前金华市小微企业中只有31.9%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科技奖励政策,只有28.3%的小微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30.5%的小微企业设置了专门的创新预算,44.6%的小微企业家实际支持创新活动,73.8%的小微企业没有让科技人才占有股份。鉴于金华市小微企业的现行创新体制不完善,核心科技人才拥有主动创新意愿的只有29.6%,42.3%的科技人才认为小微企业的科研环境不佳,只有23.8%的科技人才对企业的创新激励感觉满意,核心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尚待激发。

2.2 关键要素缺失

科技创新需要企业投入充足的精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多样化的要素资源来保证,要素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金华市小微企业因自身的实力较弱,客观上遭遇资金、人才、信息这三大关键要素缺失的瓶颈。

根据《2013年10月金华市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分析报告》[2],金华市小微企业10月净利润率在5%以下的企业占比为62.36%,净利润率在5%~10%的企业占比为33.97%,利润率在10%~20%的企业占比为3.08%,小微企业的微利经营严重制约了自身造血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只有42.5%的金华市小微企业认为自身资金充裕,小微企业的创新投入不高,2012年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2%,而且95.4%的R&D经费支出靠企业自筹资金。70%以上的金华市小微企业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量小、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最大困境。

科技创新最根本的要素是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金华市小微企业的R&D人才占员工总数的比重不到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不足3%,而且核心科技人员的内部、隐形、外部流失等现象较为严重。根据调查,金华市小微企业不仅缺乏科技人才,也缺乏科技型企业家、科技型管理人才、科技型服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储备量明显不足。六成以上的小微企业家认为优秀创新人才难以吸引和留住,而且优秀人才的高工资、高需求,企业大多难以全部满足。人才瓶颈已经成为金华市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最严重“短板”,85.7%的小微企业渴求优秀的创新人才加盟。

科技创新非常需要企业掌握准确充分的信息,信息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而金华市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信息的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极度缺乏[3]。根据调查,38.6%的金华市小微企业不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信息,28.9%的小微企业不明确客户的最新需求信息,36.5%的小微企业不知道政府的最新政策信息,近三成的小微企业家无从寻找创新机会,部分小微企业有钱但是“不会投”,想“砸钱”但不知如何保证“投有所值”。

2.3 动态能力薄弱

国内外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既包括技术创新能力也包括非技术创新能力[4],创新能力是基于不同情境的动态能力,既要关注创新内容也要关注创新过程[5]。动态能力以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为基础,强调企业要更新资源和能力来构建企业竞争优势。事实上,金华市小微企业不仅投入能力低,而且研发能力与管理能力更加薄弱。

根据对金华市小微企业的调查,制定正式的创新计划的企业占比仅为22.7%,投入的96.9%的科研经费都用于较低层次的试验发展。小微企业的实际投入能力有限,创新投入为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最多占36.4%,其次是100~500万元的企业占比为28.4%,七成以上的企业不愿意大手笔投资科技创新。微笑曲线的两头是自主研发和自主营销,但是超过六成的金华市小微企业承认自身的研发能力较低,企业认为因投入不足导致缺乏研发技术、研发人才、研发设施等不利研发条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而且金华市小微企业九成以上是民营企业,多数实施家族化管理,八成以上小微企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创新体制,对于科技创新的项目管理水平较低,实施精益管理和卓越绩效管理的企业不到三成。小微企业中支持创新的领导者拥护、科技制度、创新氛围等软管理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尤其是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业绩考核、培训、晋升、任用、流动、利益分配、资金配置、保障、技术入股等长效激励机制尚未切实落地。六成以上的企业家希望引进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等管理精英来帮助自己,金华市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软肋”。

2.4 成果转化不易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只有创新成果转化市场成功,创新价值才得以实现。然而,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25%左右,最终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6]。

在所调查的金华市小微企业中,只有23.4%的企业表示曾经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功,32.6%的核心科技人才表示希望企业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研究成果转化困难,据粗略统计,大约35%左右的产品创新项目是由于商业上的失败而终止。而且金华市小微企业中认为创新成果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10%以上的不到六成,只有不到七成的小微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以上,半数以上的小微企业对于科技创新带来的专利申请数、销售利润率、新产品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物性价值提升效果表示失望。甚至部分科技创新成果一直被束之高阁,根本未曾进入市场。还有部分金华市小微企业不太清楚如何进行技术成果交易。绝大多数小微企业认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成本太高,小微企业望而却步。

3 促进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如何破解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本文认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不能坐等政府、银行、客户等外部盟友上门服务,政府和银行等合作者能做的最多只是“扶上马、送一程”,企业的发展最终只能靠自身的“勤学苦练”。李艳华认为内部研发和管理知识开发对中小企业技术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但是由于内部资源匮乏,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与外部组织的互动获取知识[8]。因此不赞成企业“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虽然名字叫“小微”,但是拥有机制灵活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优势,建议金华市小微企业创新思路,采取多级借“制”、多元借“资”、多方借“智”、多维借“网”、多边借“台”等方式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先借力后消化吸收创新来突破瓶颈。

3.1 多级借“制”集聚资源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依靠制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9]。金华市小微企业要善于并敢于借国家、浙江省、金华市、本县、本区等各级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等多项利好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让政府为企业“做媒”牵线搭桥,从而有效集聚科研资金、创新人才、科技信息、实用技术等创新资源。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要建立具体支持创新的产权机制、分配机制、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相关制度,系统完善企业创新体制,勇于探索“内部企业家”、“EAP(员工帮助计划)”等长效激励措施,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郁创新氛围,深入内部挖潜。

3.2 多元借“资”破除困境

资金始终是压在小微企业头上的一座大山,“融资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多次提到的“痛处”。根据统计,57.5%的金华市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只有不足1%的科研资金来源于企业外部。为了破解资金困境,建议小微企业两条腿走路,一是立足长远,以战略眼光增加研发经费投入,争取每年保证将2%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投资于科技创新,要意识到“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二是多元借“资”,在政府不断优化融资环境的扶持下,充分利用财政补助、科技银行、科技担保、风险投资、创业天使基金、科技保险、战略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或者合理借用供应商、客户、科研院校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共同创新,从而打破科研经费单一渠道的融资现状。

3.3 多方借“智”创意驱动

创新人才是小微企业自主创新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匮乏是金华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最大瓶颈。企业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才,小微企业鉴于当前自身人才素质不高的现实,在强化以人为本真正有效激励现有人才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多方借外“智”来创意驱动企业创新。不仅要借“人”,更要本着“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借“创新大脑”提升创新的“智力资本”。要向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社团、中介机构等单位,以及国内外高端人才市场借“智”共同激发创意,以创意驱动来突破创新能力瓶颈,并且帮助企业找准自身定位,有效实施“差异化”战略实现转型升级。

3.4 多维借“网”升级管理

吴晓波教授建议要为浙江传统产业插上“网络化”和“金融资本”这双翅膀来助其腾飞[10]。建议金华市小微企业要注重运营管理好以下三个网络:一是虚拟网,要充分发挥虚实两个网络的优势,借助网络整合优质创新资源。例如建议小微企业有效运用电子商务试行线上线下共同营销。二是信息网,美国小微企业普遍实行了“ERP”管理,而金华市小微企业真正进行“ERP”管理只有18.7%。针对小微企业缺乏准确有效信息的现状,建议企业在内外多渠道构建创新所需的“信息通道”。三是产业链、创新链以及价值链网,小微企业要充分运用上下游企业、产学研合作单位、终端客户等同一链上的不同主体构建创新网络体系,探索全方位的协同创新。浙江大学教授应放天认为“技术、设计、商业、用户四者协同的创新模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金华市小微企业可积极构建多样性的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网络化集成创新。

3.5 多边借“台”护航风险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创新收益高回报同行的是高风险。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结果既可能是成功也有可能是失败,而且现实是目前企业科技创新的失败率较高。金华市小微企业的实力弱,自我风险承担能力较差,既要富于企业家精神开拓创新,但是也要做好周密细致的风险防范。一方面,要注重自主创新过程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外部的“大平台”为科技创新护航。充分利用政府和行业搭建的融资平台、人才引进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产权交易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政府采购平台以及国际市场平台等广阔的空间,来降低企业自主创新可能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人才风险等创新风险。例如可以利用政府牵头建立的“科技公共管家”、“爬山虎”中小企业成长联盟、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等平台寻求所需的创新源。

[1] 延昕珂.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7).

[2] 2013年10月金华市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分析报告[EB/OL].2013-11-18.http://www.zjsme.gov.cn/newzjsme/list.asp?id=36072.

[3] 钟世杰,何小民,王绍华,陆昇.金华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府引导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1).

[4] 陈力田,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

[5] DUTTA S,NARASIMHAN O,RAJIV S.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apabilities:methodology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3).

[6] 李魁.科技创新要着力破解五大难题[J].政策!望,2013(2).

[7] 李艳华.中小企业内、外部知识获取与技术能力提升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3(10).

[8] Van Gils A,Zwart P.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in Dutch and Belgian SMEs:The role of strategic allian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4,22(6).

[9] 李克强.“站稳脚跟”、着眼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EB/OL].2013-04-1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4-14/4728644.shtml.

[10] 吴晓波.企业要转型员工要升级 新时代的健康力量——浙江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与启示[N].浙江日报,2012-08-20.

[11] 厉无畏.创新改变中国[M].新华出版社,2009.

[12] 赵曙明,李乾文,张戌凡.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培养与政策环境研究——基于江苏省625份问卷的实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3).

猜你喜欢
金华市小微科技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科技助我来看云
小微企业借款人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