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荣 武俊
近些年,活血化瘀类中药因其调节身体代谢、抗血栓、控制心血管疾病等显著作用得到了中医界的广泛认可。另外,中药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对一些疑难杂症疗效较好,在临床应用上较多。因此,关于对活血化瘀类中药进行注射液治疗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事实证明其综合了两者特效,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并且被推广到外科、皮肤科、妇科等,并治疗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等。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迅速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焦点。然而,医者片面关注中药药理,忽视了中药的集成功效及患者的细微症状[1],从而出现治疗的不良反应。因此,必须规范中药注射液的临床用药,使其科学有效用于临床应用。本文研究分析了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几种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临床表现,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提取本院医疗管理系统2011 年~2013 年关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信息数据,包括药名、药厂名称、定价、规格、销售数量等,并分析相关药用临床记录及不良反应事件检测中心的数据库,提取相关数据信息,将所有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透视分析,统计出各活血化瘀类中药的总用药金额、日用药金额(DDC)、药品总用量、用药频率(DDDs),划分各类药物不良反应,并总结其所占比例。
1.2方法 本文研究的限定日剂量(DDD)严格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及《中国药典》标准。用药频率(DDDs)为药品的总用量与限定日剂量的比值。某种药品总的用药频率(DDDs)是通过加总计算该类药品不同规格,不同药名,不同药厂名称的各DDDs。另外,日用药金额(DDC) 则是将某种药品的总销售金额与该药的DDDs相比。另外记录活血化瘀类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情况。
2.12011年~20113年间活血化瘀类注射液临床应用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2011年~20113年间,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销售额居于前4,并且每年在稳步增长。使用频率较大的活血化瘀类注射液为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表1 2011年~2013年活血化瘀类注射剂临床应用分析
2.22011年~2013年活血化瘀类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表2反映了皮肤层及消化系统更易起反映,另外,呼吸对系统的影响及导致的体温异常处理的后果最为严重。
表2 不良反应影响及处理情况
通过对本院常用的几类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的用药分析,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此类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及用药频率(DDDs)在不断稳步增长,表明了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得到了大量临床应用,反映了其对于临床治疗所具有的的有效性,并通过对治疗记录的分析。其治疗心脑血管病更具有显著的效果。
2011 年~ 2013 年间,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用药量较,在三年间不断增长。其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加大,值越大显示了该种药品治疗的合理有效性,值越小可能是因为该种药品供应量不足或价格因素或产生不可控性不良反应等等。
血塞通作为活血化瘀类注射剂中逐年使用频度增高的药剂。通过精炼三七总皂苷制成,能够通脉活络、活血化瘀,可以控制动脉血压、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在临床治疗上常被用于多种心脑血管的治疗[2]。尤其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已成为该种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通过提炼融合川芎中的川芎嗪及丹参中的丹参素[3]制成的复方药剂。因此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各自的作用相得益彰,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范围广泛,对于多种心血管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糖尿病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等疗效甚好。
疏血通注射液通过精制水蛭、地龙制成[4]。水蛭味咸苦性温,地龙味成性寒,两者都可活血通络化瘀,医学药理研究发现,其能够抗凝、溶栓、控制血小板凝聚、调节血脂、保护细胞等,临床治疗上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炎、肾病综合征等。
这几种药物活血化瘀功效明显,但医者用药时要根据药物成分功效,合理组合用药,并要分析患者细微症状及不良反应,辩证治疗,以期合理发挥药物疗效,达到科学准确治疗。
辨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时,可以看出其对身体各系统影响较大,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上表反映了皮肤层及消化系统更易起反映,还应注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及导致的体温异常,这些不良反应处理后的应较为严重。
发现不良反要及时止药,注意观察,并要对症处理各类过敏情况,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综上所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得到了普遍应用,同时,不良反应的影响亦随之增加,因此,加大此类中药注射液用药管理力度十分必要。
[1] 康鲁平. 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医药导报, 2010, 23(12): 974-976.
[2] Gong X, Sucher N J. Stroke therap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ospects for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09, 20(5): 191-196.
[3] 冯陆冰, 马青松. 12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业, 2011, 20(10): 59-61.
[4] 曾白林.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及其对策.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3): 75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