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风雨
(呼伦贝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地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如何把呼伦贝尔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当前迫切的任务是需要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为主的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技术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进行分析,得出产学研合作的机理。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不仅包括采用新生产方法等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市场的创新和组织的创新,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明确商业目的的活动——获得经济利益,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另外,技术创新是由多环节组成的系统过程,完成多个环节需要多部门和多个行为主体的分工协作。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从最初的发现直到最后商业上的成功,是实现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过程。
有学者提出,“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尤其是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通过合理配置产学研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还有人认为,产学研合作是生产企业(产)、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研)在社会范围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
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属于产学研合作的狭义概念,主要分析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如何选择合作对象、选择合作项目以及合作如何运转的问题,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社会范围内,以技术合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组织技术创新活动,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实现不同主体的局部或整体结合,按分工的原则达到资源共投、风险共担、成果或收益共享,从而创造未知的需求和价值,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随着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发展,产学研结合逐渐超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范围,很多学者开始将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资本要素引入产学研结合当中。此时广义的产学研结合除了分析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的合作机理外,还要对环境进行分析,在市场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机制和金融机构等的保障机制。
交易成本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其经典著作《厂商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经众多学者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或者说是利用市场的交换手段进行交易的费用。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而言,也存在着大量的交易成本: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和其他成本。市场交易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但是在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时,交易成本较高。从本质上说,技术是一种商品,技术创新合作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知识交易。知识商品与技术的市场交易的特点决定了技术的市场交易会有较高的交易成本:1、在一项技术创新成功之前,技术的经济效益存在着很高的不确定性;2、不同于其他商品,一项技术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的数量是有限的;3、技术知识是一种无形产品,交易双方受到有限理性的约束,对技术本身和交易伙伴的技术能力很难准确评价,因此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着逆向选择行为;4、技术开发需要大量的R&D 投入,而技术知识却具有溢出效应,技术的扩散很难控制,因此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在此基础上,科斯又提出企业取代一定的市场行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即将市场交易成本转化为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如果技术成本完全内部化就相当于企业完全自主创新,层级组织的企业会面临着较快的成本上升压力和创新失败风险,对高速变化的市场反应迟缓。此外,在需要多个领域融合的系统性创新上,层级组织又面临着资源不足或者企业规模过大而引起的高管理成本问题。交易成本经济学将合作关系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之间的经济形式,产学研合作协议使产学研合作伙伴共同投入资源,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押的合作机制,迫使合作者按照事先商定好的协议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产学研合作创新一方面实现了不同组织间R&D 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因此,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要主体要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环境主体的支持下,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相互沟通、彼此信任、共担风险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种交易成本较低的创新方式,是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合理选择。
胡锦涛在论述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时提出了五个“充分发挥”的思想,即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据此可把所涉及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即图1中的主导层,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另一类是在技术创新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体,即图1中的环境层,主要包括政府、中介机构、资本。(图1)
图1 产学研合作模式图
下面就各主体在技术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及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分析在呼伦贝尔实行产学研结合的作用机理。
1、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要把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汇聚产学研力量的起点和源泉,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市场中最活跃的要素,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过程即生产和流通,都是企业来承担和完成的。同时,企业又会作为技术创新经费的主要投资者、技术创新的活动主体及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产学研创新体系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对于企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受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难度很大。对呼伦贝尔市而言,这一点体现得就更为明显,企业的主体地位也还没有体现出来。呼伦贝尔地处偏远,虽然一些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的技术创新队伍,也有些企业与省内外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取得一些成果,农畜产品加工业、生物技术等方面也在产学研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我们也看到在呼伦贝尔市技术创新中企业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特别是诸多的中小企业。
据2012年底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呼伦贝尔市有中小微型企业11,047户,创造了全市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成为促进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在实施富民强市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量众多、规模小、分布广、涉及诸多行业的中小企业受资金、人才、信息等因素的限制,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弱势,但是在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时,能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在技术创新上具有大企业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如企业规模小,内外信息沟通容易,有利于适应市场客户的需求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决策效率高,在竞争压力下容易接受创新。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有赖于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联合,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指导与支持。
2、高校——支撑作用。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作用。首先,高校蕴含丰富的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源头,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初衷在于认为高校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化转移,利用高校引进最新的理论和思想,成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础;其次,高校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来源,通过依托高等学校,企业不仅得到先进的成果,也获得宝贵的高水平人才;第三,高校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很多企业通过与高校建立联盟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和文化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2年3月教育部开始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 计划”,面向全国各类高校建立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可见,在培育人才、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高校都应当发挥最基础的支撑作用。
但是,在呼伦贝尔地区,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很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学院设有历史文化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草原生态研究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等20 个科研机构,但是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广泛,促成科研成果转化的也极少,高校科研项目的投入经费也相对不足。因此,高校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科研机构结合,与有广泛发展前景的行业及企业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及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呼伦贝尔地方经济。
3、科研机构——骨干作用。按照波特的竞争钻石理论,决定一个国家(地区)和产业竞争力的要素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初级劳工等基本要素,还要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及其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及其领先的科研成果等高级要素。科研机构一般通过承担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来自市场的各类科研任务,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科研成果。
独立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及高校的科研机构比较而言更具专业性,研究的内容更有深度。呼伦贝尔市有市农业研究所、市蚕业研究所、市林业研究所、市草原研究所(市草原管理局)、市畜牧研究所(市畜牧工作站)、市兽医研究所(市兽医工作站)、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市地方病研究所等直属科研机构。例如,农业研究所,主要进行大豆、玉米、马铃薯育种科研,林业研究所主要研究和解决造林、营林、林木遗传育种、经济林、森林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天然林保护和林业产业开发中的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蚕业研究所是全国最北部边疆高寒地区以柞蚕育种、综合利用、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等研究和开发为重点的综合性蚕业科研单位。草原研究所是以草原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市畜牧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家畜改良。但是,却没有任何一家科研机构或高校能完全掌握某一领域的全部技术知识,而且很多科研机构经过转制都成为科技型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这对于那些大部分缺少资金和技术的中小企业的科技发展是不利的。因此,科研机构要与当地高校或区内高校及省外高校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共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源泉,形成协同效应,发展呼伦贝尔地方经济。
4、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做好公共政策服务平台。通过各种服务平台,为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的筛选、梳理、包装和交易服务。具体应包括: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从宏观上统筹引导,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技术创新的法令、法规,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各方公益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部分创新项目的资金,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争取为产学研提供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经济环境,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
呼伦贝尔技术创新还很不成熟,属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城市,产学研合作的层次还处于较低层次的合作,更多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加入到技术创新的行列,更加需要政府的推动,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检测平台;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共享研发平台和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和规范技术合同网上登记,培育壮大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5、中介机构——协调作用。中介机构主要指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产学研合作的纽带或桥梁,一般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孵化器)、信息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量大,组织形式先进,汇集了信息、管理、技术、投资等各方面的专家,为企业提供各种专业化的服务,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企业的竞争风险。其主要职责是使科技成果尽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寻找合作伙伴,同时中介机构还根据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研究课题,牵线搭桥,成为连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的纽带,减少交易成本。目前,呼伦贝尔市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还很不完善,造成技术的供需双方在交易中交易成本增加,政府应当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完整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创办科技中介机构,建成一批新型技术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以及现代科技要素交流整合平台,发挥中介机构在发展预测、咨询论证、项目评估、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中介职能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农牧业技术成果推广提供通畅有效的渠道。
6、资本(金融机构)——保障作用。资本可以加强风险控制,推动产学研发展,解决技术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会涉及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基金机构等,这些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到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中,但是会有效地弥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筹资能力、国家财政支持、私人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会通过对其经过调研认证并且认为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创新项目(企业)提供资本,对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核心作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过程是风险控制的过程,为降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投资风险,减少国家直接投资的盲目性和监管困难,应利用多种渠道建立产学研风险投融资体系,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企业担保和信贷的方式获得风险资金。
呼伦贝尔地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短板是资金问题,政府及其他各主体的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有限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呼伦贝尔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组成的科技投入体系的建设,大幅度提高全社会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研究开发经费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的要求。确保呼伦贝尔市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的要求。同时,政府要放宽金融领域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制资本投资兴办或入股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担保行业。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民营资本和私人资本参与金融业发展的资本转化途径,不断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地位,成为技术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力量,高校、科研机构应当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发挥支撑和骨干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种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健康有序的政策环境,中介机构利用自身的信息管理等优势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机制,金融机构要利用其资源优势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保障机制。
[1]连燕华,马晓光.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评价[J].新材料产业,2001.3.
[2]顾海.我国产学研实践中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1.
[3]唐小旭.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研究.唐小旭博士论文,2009.
[4]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
[5]王建.构建产学研精深合作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赛迪网,20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