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建勇,潘广业,肖俊锋,张晓明,于占国,田茂明
(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公司,河南南阳 473132)
为进一步改善安棚深层致密砂岩开发效果,评价挥发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在安棚区块部署了安深3-1HF非常规致密砂岩水平井[1]。该井设计井深4 270 m,实际井深4 241 m,上部地层疏松,为易漏易垮黄土层;二开廖庄组泥岩发育造浆、缩径严重,核一段地层含有石膏、芒硝,核二、核三段存在碱层污染,钻井液性能维护困难;三开水平段致密砂岩钻时大,施工周期长,井壁稳定性要求高,岩屑研磨细,摩阻、扭矩大,井眼小环空压耗大、泵压高,水平段长,钻井液携砂性能要求高。安棚区块为河南油田老油区,注水井分布密集,注水压力高,地下层系互串易造成水侵。钻井液密度高,碱层HCO3-、CO32-污染给钻井液维护带来很大困难。针对安棚区块地层特点,配制了强抑制、低失水、抗污染和防漏堵漏钻井液体系,为安深3-1HF井安全施工奠定了基础。
根据地层岩性特点,钻井液处理剂及体系应具有抗盐碱、低摩阻和润滑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流变性,满足岩屑携带要求。为此,开展了处理剂的筛选与评价工作。
用安棚B101井产饱和碱液加6%潍坊般土,充分搅拌30 min,密闭水化24 h,高速搅拌5 min,测其性能。再分别加入不同量的PAC141、PAC142、80A51、KJ-1、HV-CMC等,高速搅拌30 min,密闭养护24 h,最后高速搅拌5 min,测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6%般土饱和碱水中,PAC141加量在(0.5~0.75)%有较好的性能;HV-CMC效果较好;KJ-1、SPNH抗碱性能好,但加量较大; 80A51抗碱性能差;PAC142降失水效果好,但配浆后其它性能差,粘切、胶体率低。
通过以上研究选用6%~8%的土浆,PAC141提粘剂,选用抗盐碱较好的OSAM-K、SPNH、KJ-1 作为护胶降失水剂;通过室内大量实验,确定抗盐碱钻井液体系配方为两个,为了解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室内评价,分别在二开及水平段进行了应用。
由表1可知,配方在高温140 ℃热滚16 h后,粘切变化较小,失水合理,热稳定性能好,摩阻系数较好(0.1~0.08),满足了水平井降低摩阻的要求。
基浆配方:(4~6)%膨润土+0.5%Na2CO3+(0.1~0.2)% NaOH +0.6%PAC141+(6~8)%白油+2%SL-1+1.5%SFT-120+1%KJ-1+2%JRH-616+2%RT-1+1.5%SPNH+2%BY-ZL+(2~3)%CSMP+(0.1~0.3)%SP-80 +(0.5~1)%SFT-70。
在室内利用范氏旋转粘度计,测定了配方在不同温度下的参数(表2)。从中可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钻井液AV、PV、YP均存在下降趋势,当温度升至一定时,下降趋势减缓,钻井液的剪切稀释能力逐渐增强。钻井液在不同温度下都有很好的流变性和携砂悬浮能力,能够满足井眼净化和提高钻速的要求。
表1 钻井液体系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
表2 钻井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性及携砂悬浮能力
注:①排量32 L/s,井眼为φ152.4 mm。②Vf、Vs分别为环空 最低返速和岩屑下沉速度。③Lc为钻井液岩屑输送比(一般要 求大于0.5)
一开采用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体系。配方:淡水+(5~7)%膨润土+(0.3~0.5)%Na2CO3+(0.1~0.2)% NaOH+(0.6~1)%PAC141+(0.2~0.3)%PMAH-II。
二开直井段(399~2 885 m),采用低固相聚合物防塌钻井液体系。配方:淡水+(0.3~0.5)%Na2CO3+(4~6)%膨润土+(0.1~0.2)%NaOH+(0.6~1)%PAC141+(0.2~0.3)%PMAH-II+(0.5~1.5)%SFT-120+(0.5~1.5)%KJ-1+(1~2)%WFT-666+(1~2)%RT-1+(2~3)% 白油+(1~2)%SPNH+(1~2)%OSAM-K。
二开斜井段(2 885~3 535 m ),采用聚合物混油防塌钻井液体系。配方:淡水+(4~6)%膨润土+(0.3~0.5)%Na2CO3+(0.1~0.2)% NaOH+(0.3~0.5)%PAC141+(0.2~0.3)%PMAH-II+(6~8)%白油+(1~3)%SL-1+(1~1.5)%SFT-120+(0.5~1.5)%KJ-1+(1~2)%JRH-616+(1~2)%RT-1+(1~2)%SPNH+(1~2)%BY-ZL+(2~3)%CSMP+(0.1~0.3)%SP-80+(0.5~1)%SFT-70。
三开水平段(3 535~4 241 m) ,采用混油聚合物磺化钻井液体系。配方:淡水+(4~5)%膨润土+(0.3~0.5)%Na2CO3+(0.1~0.2)%NaOH+(0.1~0.3)%PMHA-II+(0.3~0.6)%PAC141+(1~2)%BY-ZL+(2~3)%RT-I+(1~2)%KJ-1+(8~10)%白油+(2~3)%SFT-120+(2~3)%CSMP-1+(2~3)%SPNH+(2~3)%JRH-616。
(1)配制150 m3膨润土浆(预水化24 h以上)和1%(PAC141、PMAH-II)40 m3聚合物胶液,调整钻井液粘度在35~45 s之间,充分预水化好后开钻。
(2)一开井眼尺寸大,钻井液上返速度低,钻井液中含砂量高,应早开泵晚停泵,以防止沉砂卡钻和蹩漏上部松软地层等。
(3)钻完进尺采用双泵大排量充分循环,用高粘度钻井液(70~85 s)携带沉砂,保持井眼干净、畅通,确保表套顺利下入。
(4)充分使用好固控设备,保持含砂量在0.5%以下。
(1)在廖庄组加入(0.8~1.2)%聚合物(PAC141∶PMHA-11=2∶1)胶液,包被岩屑、抑制地层造浆,使用好固控设备并及时清除有害固相。
(2)根据地层情况,适当加入WFT-666,SFT-120防止地层垮塌,保证井壁稳定。
(3)钻至2 610 m出现碳酸根、碳酸氢根污染,钻井液粘切快速上升,钻井液出现气泡等现象。通过加入生石灰,抗盐抗钙处理剂消除污染,通过小实验和现场检测碳酸根、碳酸氢根含量,确定生石灰的加量,维护钻井液的性能稳定。
(4)上部通过加入OSAM-K,控制失水小于8 mL,在2 610 m出现污染后,主要通过加入KJ-1,SPNH调节钻井液失水。
(5)加入足量的SL-1、BY-ZL和SFT-120等封堵地层,防止地层坍塌,以提高地层封堵能力。
(6)根据井斜情况和摩阻情况,及时加入RT-1、JRH-616、白油,在井斜大约30°后,保证含油不少于5%。
(7)控制好钻井液的粘切,调整动塑比0.36~0.48,保证良好的携砂性能。
(1)应严格控制钻井液滤失量,API滤失量小于3.0 mL,同时加强固相控制,含砂量小于0.3%。
(2)保证抗盐处理剂的含量,三开井段一直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污染,保证抗盐处理含量不低于5%,及时测量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含量(表3),准确加入生石灰。
表3 碳酸根、碳酸氢根浓度测量结果
(3)加强钻井液的抗温性能,通过加足CSMP-II 、SPNH和KJ-1,保证高温(120℃)高压失水小于10 mL。
(4)增强钻井液的润滑性能,通过保证2%~3%固体润滑剂、1%~2%挤压润滑剂和8%~10%白油,保证较低摩阻和扭矩。
对碳酸根、碳酸氢根污染,通过加入生石灰消除,其反应原理是:
CaO+H2O=Ca2++2OH-
HCO3-+OH-=H2O+CO32-
Ca2++CO32-=CaCO3
用移液管移取滤液5 mL,加入蒸馏水稀释到100 mL,移取20 mL于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液(5 g/L)2~3滴,用0.1 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刚刚消失,记录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V1;再加入甲基橙指示液(1 g/L) 2~3滴,继续用0.1 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橙色即为终点,记录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V2。
(1)测定钻井液中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含量,按照1.0 mg/LCO32-需0.0013 kg/m3石灰,1.0 mg/l HCO3-需0.0006 kg/m3石灰处理。控制处理过钙离子浓度小于150 mg/L。
(2)加入抗盐抗碱处理剂,控制CSMP-II、SPNH、KJ-1含量不少于4%,保证API失水小于3 mL,高温高压失水(120 ℃)小于10 mL。
(3)加强固相控制,本井后期钻井液密度高达1.70 g/cm3,钻井液固相含量高,对污染处理难度加大,因此必须强化钻井液中有害固相控制。振动筛使用180 m筛布,除砂除泥器使用效率达到98%以上,及时使用离心机处理有害固相。
三开在多压力系统下进行,由于出水严重,钻井液密度从1.35 g/cm3上调到1.70 g/cm3,钻至4 237~4 241 m井段出现井漏。采取承压堵漏方式堵漏。堵漏配方:6%土粉+0.3%PAC141+2%DF+4%CY-1+1.5%粗核桃壳+1.8%细核桃壳+2%云母+2%锯末。承压7 MPa,稳压30 min,挤入5 m3,吐出3 m3,实施堵漏一次成功。
(1)选用的钻井液体系能够很好满足现场施工需要,该井未发生一起井下故障。
(2)上部地层要采用强包被、低粘切、强抑制的钻井液体系,才能克服阻卡问题。
(3)针对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污染钻井液问题,通过加入生石灰和抗盐抗钙处理剂处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在本钻井液体系中,钻井液滤液颜色过深,在测定碳酸氢根含量时终点不易判断,可采用电位滴定或pH计滴定测量的方法。
[1] 李云峰,李 然,沈园园,等.冀东油田南堡23-平2111阶梯水平井钻井技术[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4):93-96.
[2] 邱春阳,马发群,郭祥娟,等.永1-平1井四开小井眼高密度钻井液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28(3):85-87.
[3] 张新发,周保国,刘金利.高温小井眼长水平段钻井液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2,29(4),83-86.
[4] 吴奇兵,李早元,崔茂荣,等.聚磺钻井液中碳酸(氢)根来源分析及处理措施[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29(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