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2014-03-25 19:37刘鲁庆李丽红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资本大学生研究

刘鲁庆,李丽红

(苏州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社会流动所需要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当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更多地是依赖自身的文化资本优势,并以此为依托以期获得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衍生支持,为自己赢得初入社会的必备条件。通过教育可以获取文化资本,但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并未与之形成相对应的获取关系,三者在创业中相互依附而在获取中相互脱节的矛盾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较高的原因之一。通过梳理社会资本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明晰社会资本视阈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力求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做好铺垫。

一、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在国外主要是着眼于创业活动而界定的,比较通行的是全美CELCEE给出的定义,即创业教育指提供人们以概念和技能,辨别他人忽略的机会,具备洞察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知识技能,在他人犹豫不决时果断地行动的过程。我国学者则是从教育的视角进行界定,指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素质与开创个性得到培养和强化,现代创业意识与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1]。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和学者最早开始探索创业教育,并从学术意义上研究创业活动。1970年,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召开第一次创业学术会议,与会专家探讨了大学在促进创业发展中的作用;1973年,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行了第一届创业研究国际性会议,专家们结合案例探讨了创业研究与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其后的曼谷会议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要求,并在印、泰、中、菲等国家开展实验(Hebert, R F and A N Link, 1989);1978年,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1979年开始提供大学生创业主修课程教育;1987年,美国管理学会将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分领域正式纳入管理学科[2];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创业学教育和研究的领军人物杰弗里·蒂蒙斯教授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他和小斯蒂芬·斯皮内利所著的《创业学》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创业教育的框架和标准。

杰罗德·海尔在“大学创业教育的变化:进化领域的实证研究”(1998)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目标、管理与课程发展议题、课程特性等是影响创业教育结果的三因素[3]。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日趋成熟,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外创业教育已进入对目前己有课程更加深入、纵向地去发展,以深化课程内涵,提高课程质量的阶段。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见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1月公布)。在高等教育领域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兴起于2001年。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9所院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创业教育开始引起关注。 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最初主要是介绍性和指南性的。代表性的著作是全国高校大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著的《知识创业:大学生就业指南》,从“创业背景”、“创业环境”、“创业理念”和“现今创业者所需的素质”四个方面阐释创业,指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积极参与创业。

其后,有研究者以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核心,要求创业教育围绕问题进行,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融资等方面知识,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全程性指导。

随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性日益彰显,有研究者开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整体性思考,“教育”色彩逐渐浓厚。有学者指出创业教育重在创业素养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模式,其价值取向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4];席升阳主编了《中国创业学》(2005年)系列丛书,以此为积淀,其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指出了我国创业教育囿于创业管理的“创业学”,而匮乏教育资源,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活动目标[5]。

自2001年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译介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成果,运用比较研究,结合实际探索我国创业教育的前进方向[6-7];二是针对如今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强调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作用,尝试性得提出若干创业教育的思路或建议[8]。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正处于由概念、起源、意义等理论初期阶段过渡到原则、方法和路径探讨等体系构建阶段的转化期,创业教育研究还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创业教育研究在学术理论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未形成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框架,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体系“规制”也尚未出现,缺乏量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教育领域研究创业教育脱离创业过程,把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割裂开来,导致现实的创业活动与学校的创业教育相剥离;第三,在关于创业教育实践问题研究中,大多为政策性呼吁,对创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策略分析阐述的很少。但是,创业学在高度融合又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探索中已经取得了初期成果,一个粗线条的概念性的学科框架已经形成。

二、国内外关于创业社会资本的研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社会资本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关于核心概念尚未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同。一般来看: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中,个人利用自己所处的特殊位置去获取利益的能力,个人从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中获取的利益与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成正比例。[9]实质上,社会资本是社会主体间密切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其外在形式包括社会规范、相互信任、权威、网络、行动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样式,客观存在于社会结构中,人们在社会资本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之中,通过彼此合作来提高它的整合度。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是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相关学者就社会资本这一主题的研究也形成了许多流派。以下对国外研究中利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创业的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观点做一简要总结: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关系到由相互默认关系所组成的持久性网络占有,且这些关系是公认的,是制度化的”[10]。

社会学家James S. Coleman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由社会结构的特定方面组成,一般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并可以为其内部个体行动提供便利[11]。

罗伯特·普特南指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极大地提高社会效率。”[12]。

亚力山德罗·波茨则指出不同背景下的社会资本具有的基本功能:首先是作为社会控制的来源,主要关注如何执行社会规则以保证社会处于良好运转;其次是作为家庭支持的来源,关注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第三是作为通过家庭外的网络获得收益的来源,以说明就业、职业阶梯上的流动以及企业家的成功[13]。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学者开始介绍与应用社会资本的有关概念,主要领域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发展成因和务工人员的流动方式。边燕杰提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他把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看成是一致的,认为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社会资本的本质是这种关系网络所含有的、可以在社会行动者之间自由转换的各类资源,一定层面上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容[14]。张园则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失败主要就是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社会资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物质资源,同时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网络给其创业提供更多机会。所以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就是学习参与社会,与社会互动的有效方式[15-16]。

关于创业方面社会资本理论的引入,摆脱了单纯的心理学、教育学或者管理学的研究,将创业行为理解为是创业主体与周边环境互动的过程。一些学者根据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从不同方面对有关创业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探索,目前关于社会资本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国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相关概念的界定比较宽泛,侧重于包括组织、规范、关系等在内的社会结构资源。而我国本土学者则大多是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进行界定。其研究还存在局限性: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利用社会资本理论专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大都是以已经创业成功的“企业”或者“企业家”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向来看,大都是以社会资本的“正向功能”为着眼点;从研究内容来看,将社会资本与高校创业教育相嫁接的研究几近空白。

三、总结与思考

从管理学的视角看,无论是资源学派、机会学派、还是网络关系学派,都把创业看成是一个可持续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敏锐地发现市场机会,充分地调动资源,不断地通过组织新企业或新项目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去利用机会。创业者也绝不是一个固有的称呼,无论是小企业的发起者,还是大企业内部的员工,只要他们成功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发现、评价并利用市场机会,他们就是创业者。由此可见,机会与资源是创业的关键要素,创业者、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是创业活动的四个要素,创业过程依赖于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三个要素的匹配和平衡。从这个角度判定,创业者就是要有效处理机会、资源与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具有维系更新的持续能力。创业成功离不开机会识别、资源利用和整合以及创业团队的组织等方面综合能力,这些恰恰是广义社会资本的范畴。

而创业教育就是紧紧围绕创业过程的各个要素,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组织团队以及应对风险等社会资本方面的挖掘与应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创业教育理应关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能力就是有效攫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愿景,经过创业者的理性加工内化为组织资源的一部分,同时通过机会搜索和风险承担,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资源进行创造性整合,最终创造出新价值,实现创业目标。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学生创业教育整体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忽视了社会资本的范畴,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框架尚不完善;二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大视野研究,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准创业者”区别于社会其他创业者或企业家的特殊性;三是教育领域研究创业教育脱离了创业过程,把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割裂开来,忽略了影响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社会因子。上述问题使得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形式化现象严重,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客观上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关注创业过程,必然会涉及到的“社会资本”。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科学导入“社会资本”的研究成果,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效果,为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奠定科学的知识基础。同时,要关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现实需要,这将是课题组今后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曹威麟,李德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11-13.

[2] 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3] 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6-7.

[4] 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0-71.

[5] 席升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58-60.

[6] 张帆,张玮.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3(7):7-10.

[7] 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5(1):8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118.

[9] 李琪.从社会资本视角探析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路[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

[10]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211.

[11]James S 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Supplement,1988(94):95-120.

[12] [美]罗伯特·D·普特南,杨蓉. 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3):61.

[13] [美]亚历山德罗·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M]//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9-145.

[14]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8.

[15]马雪艳,李克林.多无一体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探索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2-123.

[16]张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6(6):44.

猜你喜欢
资本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资本策局变
大学生之歌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