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英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111)
某区块开采层位为SⅡ10-SⅢ10(SⅡ、SⅢ分别为萨尔图油层Ⅱ、Ⅲ油层组),开采对象属于二三类油层,纵向共细分成20个沉积单元,平面连通关系复杂。分层注水后各类油层动用程度提高了14.2%,见到较明显的分层注水效果。但是仍有一部分二、三类油层存在较突出的层内、层间矛盾,这部分井的存在导致区块出现了部分的“三高”井组,影响了区块整体的开发效果。为此,需要对注入井开展浅调剖,从而较好的控制高渗透层的突进,改善油层剖面动用状况,缓解层内、层间矛盾,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1)注入井生产情况 区块内99口注入井,开井99口,浅调剖前日配注4930m3,日实注4884m3,注水压力8.8MPa,平均单井日配注49.7m3,日实注49.3m3。
2)采出井生产情况 区块113口采出井开井112口,平均单井日产液50.62t,日产油2.12t,综合含水95.9%。二类油层开井46口,平均单井日产液62.17t,日产油2.48t,综合含水96.0%;三类油层开井66口,平均单井日产液42.36t,日产油1.86t,含水95.6%。
1)油层非均质性较严重 一是纵向上层数多、厚度发育差异大,非均质性严重[1]。SⅡ10-SⅢ10纵向各类油层交互分布,同一类油层不集中在同一段。某井共有36个小层,其中河道砂发育层数1个,西侧相邻的井河道砂发育层数7个,与某井河道砂一类连通的仅有2个小层,而东侧相邻的井河道砂发育层数3个,与某井河道砂一类连通的仅有1个小层,且东西河道砂一类连通平面上不连续,其余均为河道砂与非河道砂之间的三类连通,井间连通类型复杂。二是平面上渗透率及厚度分布差异大。渗透率分布较宽(0.01~1.4 mD),主要分布在0.1~0.5mD。同一沉积单元内,渗透率差异较大,高低渗透率平面相间分布,高渗透条带集中分布。平面上井间渗透率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2)试验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注采优势通道 主要原因是部分注入井纵向上存在高渗透突进层,层内、层间矛盾较突出,影响分层调整效果。从含水分级看,二、三类油层含水超过96%的井数比例高,分别占64.5%和56.7%,含水大于96%的井区是调剖优选井区;从沉没度分级看,二、三类油层沉没度100~300m的井数比例高,分别占68.9%和62.7%,沉没度大于300m的井区是调剖优选井区[2-4]。
注入井调剖[5]是指从注入井注入调剖剂,调整注水地层的吸水剖面。吸水剖面不均匀说明地层存在高渗透层。注入水必然是首先沿高渗透层突入油井,引起油井含水上升和产油量下降。调剖是通过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进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综合分析高渗透突进注入井的动静态特征,总结以下几点浅调剖选井、选层原则:①调剖井区2个方向采出井含水率大于97%。②调剖井全井吸水剖面不均匀或层段内吸水剖面不均匀,层间层内吸水差异性大,单层突进严重;主要吸水层相对吸水量大于30%,吸水强度大于全井平均20%。③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层段内渗透率级差大于4,无法进一步细分调整的层段。④调剖目的层有效厚度大于1m、渗透率大于0.3 mD、高水淹段厚度比例超过1/3。⑤调剖目的层单元连通性好,至少有2个方向与采出井相连通。选取具有厚注薄采或厚注厚采2种连通关系的层为调剖目的层。
对满足以上任意3个条件的井,可做为调剖井优选对象。
选井选层时严格按照上述原则,采用动静结合,优选调剖井。对于注入强度高,剖面中显示存在单层突进,主要吸水层相对吸水量大于30%,吸水强度大于全井平均20%的注入井,统计其周围油井生产情况,至少2个方向处于高产液、高含水、高沉没度的生产情况,再结合突进层的油层发育静态数据情况确定调剖。
从二、三类油层发育情况连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平面上主要有以下2种情况需采取注入井浅调剖改善开发效果:①厚注薄采,注入井区域存在高渗透、高水淹层注水突进现象;②厚度大、渗透率高的大面积分布表内砂体易形成低效注采关系,使层间矛盾加剧,控含水效果差。确定低效注采关系,突出14口井需实施浅调剖措施,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1.8m,有效厚度5.6m,平均上覆岩压12.1MPa,注入压力7.7MPa,单井日注量50.6m3。这些井可通过浅部调剖改变层内、层间注水差异性,提高油层动用水平,改善分层注水效果,控制含水上升加快趋势。
浅调剖见到较好效果,调剖后平均注入压力上升1.4MPa。尤其是B1-5-P261井,措施后注入端注入压力由8.3MPa上升至11.3MPa,采出端周围油井含水下降1.0%,日产油上升3.2t,措施效果非常明显。
1)浅调剖选井优选为油井高含水、高沉没度,水井非均质性较严重、不能靠细分缓解层间矛盾的井组;选层优选为厚注薄采,高渗透注水突进的油层。
2)浅调剖可以改善开发效果,缓解层内、层间矛盾,提高油层动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建红,钱俪丹,库尔班.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07,14(5):29-31.
[2]王佩华,姜英泽,王德智,等.油田区块整体调剖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1,8(4):58-62.
[3]贾晓飞,雷光伦,贾晓宇.注入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特种油气藏,2009,16(4):6-12.
[4]辛福国.木质素聚丙烯酰胺化学调剖剂的研究与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2.
[5]李爱芬,陈月明,阚春玲,等.复合离子聚合物调剖剂深部调剖机理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