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根
(秀州区新城街道农技中心,浙江 嘉兴 314001)
做好基层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体会
王荣根
(秀州区新城街道农技中心,浙江 嘉兴 314001)
笔者是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者,长期在农村第一线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已在蚕桑技术推广第一线整整奋战了30多个春秋。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技术员,成长为一名农艺师。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第一线从事蚕桑技术推广的工作者,30多年来,我有不少收获,也有不少体会。
由于蚕桑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很苦,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水泥路,要到蚕农家中或桑园内进行技术指导,只有走泥泞的乡间小道。而且当时我们这里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而且将种桑养蚕作为家里经济的主要来源,蚕农对蚕桑生产都十分重视,对技术指导也殷切,所以往往需要一天到晚不停地到农户家里去辅导。特别是当遇到蚕宝宝严重发病或农药中毒时,更是必须快速地到达现场,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措施。因此,在农村第一线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有这个思想准备,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做“三农”工作,要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充满热爱,同时要对蚕桑技术推广工作充满热爱,只有对工作充满了热爱,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充满活力和激情。因此,凡是有单位需要我去传授技术时,我都乐意前去;凡是有蚕农叫我去解决技术问题时,我总是在第一时间前去解决。我把每一次的技术推广,当作发挥作用、服务“三农”、体现人生价值的一次机会。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农口部门是弱势部门,但我从不认为弱势部门就不重要,反而应更加努力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身手,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习分为二个方面,一方面要注重政治学习,主要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党和国家对“三农”方面的有关政策,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具体来说,我除了注重国家对“三农”方面的有关政策外,还十分注重省、市、区对“三农”方面的具体政策,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能及时地向农民朋友宣传党和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使农民朋友充分了解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在学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另一方面,我还要十分注重学习业务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学习桑树培育管理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省力化培桑养蚕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桑园综合开发技术、有关桑树新品种、家蚕新品种技术、桑园机械化管理技术等新知识新技术。只有不断注重业务学习,才能在具体工作中,更好地为农民朋友服务。
在进行新技术推广时,一定要先搞好示范点,在此基础上,再召开由村级蚕桑负责人、养蚕大户参加的现场会,只有这样才能以点带面将新技术推广开去。30多年来,我搞了很多推广新技术的示范点,主要有家庭式节能炕房建设、立式消毒池建设、桑园规范治虫技术、桑天牛综合防治技术、高产丰产桑园建设技术、桑园平顶强剪梢技术、秋种春养技术、蚕桑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小蚕一日二回育养蚕技术、大蚕少回育养蚕技术、省力化培桑技术、桑园综合开发技术、桑园管理机械化技术等。
只要一有空,我就深入蚕农家中,与蚕农交流种桑养蚕方面的经验教训,经常与蚕农打成一片。在与蚕农交流时,常常首先自我介绍我本身也是农民,我家里也种桑养蚕,把我在这方面的体会讲给大家听,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蚕农的距离。一般我的培训对象多数是普通蚕农。种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十分辛苦的一项工作,所以首先要体谅他们的艰辛,并理解他们的难处,结合生产实际,尽量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在与蚕农讲课时,不能用书面的语言来讲解,也不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讲解,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这样才能使蚕农听得明白,听得清楚。比如说,我们养的蚕为什么叫蚕宝宝,蚕宝宝其实是一条昆虫,但它是一条神奇的天虫,它在短短的20多天时间内,体重能够增加一万多倍,它的写法是上面一个天字下字面一个虫字,这条虫叫天虫,天虫全身是宝,它创造了名扬世界的丝绸之路,几千来它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所以这条天虫配得上宝宝这个称号。又比如讲防治桑树害虫时,要将桑尺蠖讲成“桑塔”“造桥虫”,要将桑螟讲成“油虫”“青虫”,这样广大蚕农朋友才能听得懂,认为你讲得很有道理,你才能将新的培桑养蚕的技术传授下去。
由于农民朋友缺少技术和相关的“三农”政策与信息,我常常结合蚕桑技术辅导,宣传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和关怀,如免掉皇粮国税,这是上下5000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宣传义务教育、道路建设、村庄整治、土地整理、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农村老人补贴等方面的好处。用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宣传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朋友的关怀。同时讲述一些与我们农民朋友有关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生产实际,传授有关种桑养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在讲授技术的同时,还及时向农民朋友宣传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茧丝绸行情的价格信息,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茧价高时,尽量搞好培桑工作,增加饲养量。
在基层一线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30多年,使我深深一体会到,农村需要我们、广大蚕农需要我们,现代蚕桑产业更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