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亮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内向性功能的调适与外张
——中共整党工作考察(1947—1953)
赵 亮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1947年至1953年,基于改善党群关系与服务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发动多场整党(整风)运动,一方面通过对基层整党工作中阶级斗争思维的持续扼制,对整党功能做出了重大调适;另一方面又通过紧密结合现实工作整党,实现了整党功能的外张及整党功能调适的进一步深入。其时中共整党功能的调适与外张,实质上即中共进一步认识到了整顿上级领导机关对改善党群关系和矫正现实工作失误的重要性,提示现时集中教育活动应当紧密结合各项实际工作来开展。
基层党组织;党委;党群关系;现实工作
在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946年至1953年都是重要的历史区间。在此期间,因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启动,中国的生产关系经受持续的根本性变革。同时,中共也经历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根本性转变。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从1947年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先后组织发动了多次整党(整风)运动,主要有: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公开建党”为主要内容的老、新解放区的初步整党,1950年整风运动,1951年整党教育工作,1952年“三反”运动以及1953年“新三反”运动。那么,中共上述整党运动(即中共的内向性活动)的发动与其当时中心工作(即中共的外向性活动)的开展有无紧密内在联系?而中共基于所处历史方位的根本变化,对整党功能有无认识变化和适应性的调整?本文即拟以中共对这些整党运动中重点整顿对象的不同选择为重要线索,对上述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公开建党”:中共对基层整党工作中阶级斗争思维的自我扼制
这里所谓的“公开建党”,不是单指公开进行发展党员的活动,它源自著名的"平山经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指的是一种整党办法。整顿的重点是基层党组织和人员。即面向群众公开党的基层组织,邀集群众参加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审查党员和干部。其内嵌前提在于不放弃基层党组织对整党工作的领导权,避免群众的无序性参与导致整党工作的阶级斗争化。这一整党方式在1947—1948年土改整党工作中得以形成和推广,新中国成立前后,又被用于整顿新解放区原有地下党组织。
所谓1947—1948年土改整党,即其时中共配合土改工作而在老解放区开展的整党运动。1946 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开始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鉴于工作进展并不顺利,1947年7月至9月间,中共中央组织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会议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特别是组织不纯状况作出了比较严重的估计,决定土改工作必须结合整顿农村党支部来进行。由于上述严重估计加上缺乏农村整党经验,整党工作一开始发生了“左”的偏向。主要表现是一些上级工作组对本村原有党员一律不予信任,将村党支部当作“石头”搬掉。还有地方听任农民群众的自发倾向,发动其起来胡乱斗争党员干部,造成党员干部与上级工作组和群众的对立。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共中央于1947年底、1948年初,通过召开会议、发布指示等形式进行纠偏。在纠偏过程中,以“平山经验”为代表的“公开建党”方式被推广到各解放区,要求在农村整党工作中,既确保党支部对当地工作的领导,又确保各项工作特别是土改要在群众的监督下进行。
中共关于推广“平山经验”和进行“公开建党”的上述做法,实质上就是在纠正整党工作中的“左”倾偏向,反对以阶级斗争思维来指导整党工作。在随后新解放区开始的初步整党工作中,“公开建党”办法得以继续推广施行。
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原国统区的大规模进军,与当地原有地下党组织会师的问题提上了日程。在当时,中共负责接管新区工作的领导机关,普遍对当地原有地下党组织的不纯状况作出严重估计,理由是:地下党组织长期在复杂、险恶的斗争环境下活动,与上级领导机关的联系不够紧密,难免出现思想、组织和作风方面的复杂情况。特别在当地解放前后,地下党组织普遍经历了建党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由此难免带来建党质量下降的问题,以及敌特分子混入党内来的可能性。为此,当地解放后新成立起来的党的领导机关,主要由原军队干部和老区调派干部组成,地下党员多被排除在领导岗位之外。在此基础上,新区党委开始对原地下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审查,继而进行普遍的思想和组织整顿,其主要方式就是沿用了老区的“公开建党”。
新区整党工作中继续采取“公开建党”办法,实质上就是在对新区原有地下党组织不纯状况做出严重估计的情况下,仍立足于避免对其实际整顿过程中出现类似老区“搬石头”的错误。由这些情况可见,中共执政前后在老、新解放区以“公开建党”办法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初步整顿,避免将密切党群关系的初衷与阶级斗争式的整党实践做法简单对等起来,而是在确保基层党组织对整党工作领导权的前提下,引导群众对整党工作的有序性参与,这就是开始了扼制整党工作中阶级斗争思维的实际步骤。
(二)1951年整党教育:中共对基层整党工作中阶级斗争思维的继续扼制
中共在执政前后对老、新区基层党组织进行初步整顿。进入1951年,鉴于新区土改工作、社会镇反工作的稳步开展,社会秩序的趋于稳定,以及老区干部外调压力的舒缓,中共中央着手发动全面整顿基层党组织的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共产主义和党员标准教育,以期保证党员质量、坚持党员条件。1951年3月28日,刘少奇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所作政治报告中说,现时基层党组织内在思想和组织上“还存在着问题”,“在有些地方则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决定了“对我们党的原来的组织,在目前必须切实地加以整理”。但是,整党必须采取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办法,“要对我们所有的党员进行一次认真的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教育,以便继续提高那些好的党员,教育改造那些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党员”。报告反复强调,在整党工作中,“最需要严肃而忍耐和谨慎地处理的”,是对那些“不够标准或不完全够标准的党员”,对他们要坚决采取教育、改造和提高的办法,即便最后其中一些人要退出党的组织,也务必使其“能自愿地退出,不要伤感情,不要重复一九四八年‘搬石头’的经验”。至于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等“坏分子”,报告指出,当然“应采取清除出党的办法”,但须认识到“这些分子在党的一般组织中只是少数或极少数,在不少的基层组织中,则是根本没有这些分子的。凭空地扩大这些分子的范围,是不能允许的”。且“党的个别组织如果被这些坏分子所操纵把持者”,也“应由高级的领导机关采取特殊的办法来处理”,而不可造成群众的乱批乱斗。[1]
刘少奇的上述报告是1951年整党(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代表了其时中共中央对基层整顿工作的总体认识。其中关于整党方法的如上基本要求,是对1947年老区土改整党中一度“左”倾教训的深刻总结,确保了1951年基层整顿工作对阶级斗争思维的持续扼制。
(三)“公开建党”与1951年整党教育:中共基于改善党群关系的整党功能调适
中共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使其所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经验使中共深刻意识到,密切的党群关系是其夺取和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夺取进而初定政权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无疑会对党群关系保持特别的警觉状态。基层党组织因处在党联系群众的第一线,成为其时中共监测和改善党群关系的基本平台。
“公开建党”与 1951年整党教育,实质上就是意图通过改善基层干群关系来整体改善党群关系。这种重点整顿基层组织的整党安排,与其时中共对影响基层干群关系的原因认定密切相关。在其时中共中央看来,直接影响党群关系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基层干部的强迫命令问题、违法乱纪问题及组织不纯问题。针对如何解决后两个问题,其时党内没有太大争议,总体来说就是通过整党解决。具体而言,或是上级党委主动派出工作组下去检查工作发现问题,或是上级党委检查处理人民来信专案专办,而后再对基层组织进行普遍的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这样,如何认识和解决强迫命令问题,就成为中共是否立足基层解决党群关系问题的关键。
所谓强迫命令问题,即基层党员干部单纯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工作,不注意向群众做解释说服工作,不注意维护群众利益,造成群众对党不满。问题在于为什么会产生强迫命令问题?在中共执政前后,占据压倒性地位的意见是,基层干部应负主要责任。这种意见认为,上级党委制定的政策和部署的任务是基本正确的,问题在于基层干部没有正确贯彻上级意图,造成群众对党的误解。至于基层干部为何没有正确贯彻上级意图,有两个原因,一是组织不纯,二是政策水平低下。
1947年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上,针对前一时期土改工作中出现的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刘少奇强调症结就在于基层组织不纯,认为许多农村党支部中“地主、富农成分直接间接占统治地位者不少”,且中农、贫农出身的基层干部“完全不受党内党外地主、富农影响者不多”。[2]527上述认识是中共中央随后启动老区整党工作的基本依据。刘少奇上述论述不是直接针对强迫命令问题,而是针对土改不彻底问题,但这一判断确将组织不纯与曲解上级意图紧密联系起来,在党内宣传了这样一种认识:即基层出现干群关系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基层队伍不纯洁,使上级真正任务意图贯彻不下去,破坏了党的威信。这就为后来强迫命令问题日渐严重起来后,许多地方党委习惯于从基层找原因,却忽略了对自身的检查和批评埋下了伏笔。
强迫命令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凸显出来,主要诱因是群众经济负担的加重。1950年征粮工作开始后,一些地方干群矛盾开始激化。这种矛盾以群众反对干部强迫征粮的形式集中爆发。许多地方党委的意见是,基层干部特别是老干部,政策水平低下,又滋生居功自傲情绪,仍沿用革命(土改)斗争经验来处理新问题,因而产生强迫命令问题。如针对征粮问题来说,主要责任不在于上级任务布置不周或征收额超过了群众缴付能力,而在于基层党员干部不懂政策,没有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强收蛮干,因此才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应当说,在当时上述意见的市场很大,也得到了中共中央一定程度的认可。从此意义上说,所谓“公开建党”,就是意图通过群众对基层党员干部活动的监督和检查,以强大的外来动力倒逼基层思想和组织整顿作实。而1951年整党教育,则是意图通过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党员标准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解读政策能力,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促使其建立起杜绝强迫命令问题的自觉思想防线,依靠内因作用驱导基层思想和组织整顿作实。这样的整党方法,是对以阶级斗争思维来指导基层整顿工作冲动的持续扼制,表明中共面对基层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并未如1947年土改整党初期那样,对基层党组织作出阶级异化的整体性判断,因而也就避免了将基层党组织作为“石头”整体搬掉的“左”的错误做法,是中共基于改善党群关系而对整党功能做出的积极调适。
但是,这种立足基层整顿改善党群关系的做法,体现出其时中共对强迫命令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没有足够反思上级党委决策制定的失误对基层强迫命令问题的催生作用。实际上,在其时中共基于改善党群关系而对整党功能进行调适的同时,由于整党工作与现实工作的密切结合,中共的整党功能还发生了外张,而正是在这种外张的过程中,中共对基层强迫命令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反过来促使中共对基于改善党群关系的整党功能调适走向深入。
(一)服务现实工作:中共整党功能的外张
历史地看,从1947年到1953年,中共中心工作依次是:土地改革、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总体来看,每项工作都可基本概括为做出决策和执行任务两个环节。而实际上每个环节的推进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是对党活动的各项内外条件的分析、判断、利用和改造。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党自身的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亦即党开展各项中心工作的组织基础。为保证这些工作顺利完成,中共中央始终注意对上级党组织决策正确度和基层党组织执行能力的监测,并有针对性地对上级或基层党组织加以整顿,实际上就使中共基于服务现实工作而进行了整党功能的外张。
这种整党功能的外张,首先体现于1947—1948年土改整党工作中。从政治角度看,中共发动土地改革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现实角度看,中共发动土地改革又是为了获取夺取政权所须的物质和人员支持,这导致中共在1946年作出土改决策时是持完全坚决态度的。但是,老区土改工作开始一年,却出现了种种进展不力的情况。正如前文所说,正是主要基于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才做出了整党的决策。通过整党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认为“使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很大进步”,“为争取土改和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3]
应当说,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对整党特别是组织清理(审干)工作功能的认识基本上是内向性的。这种内向性活动,固然归根结底是要为改善中共的外向性活动能力服务,但是这种改善是间接的和长期的。特别是在组织清理(审干)工作中,审查干部的主要依据并不是其现实工作能力,而是其个人历史和现实政治表现。但1947—1948年土改整党,特别是对整党初期“左”倾错误的纠正,则使中共积累起通过整党工作来直接改善外向性活动的经验,其对整党的价值认定进行了拓展,这就在实际上促成了中共整党功能的外张。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发展,中共中央作出了1950年整风决策。1950年整风运动是在争取国家财经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其时为增加财政收入,中共采取的首要步骤是加大征税额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体现在增加公粮征收数量,中共执政后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征粮工作(即1950年征粮工作)就是在此情况下开展起来的。但征粮工作开始后,很多地方出现了进展不力的情况。新解放区不仅出现了一些地主抗粮问题,还诱发了许多群众性的抗粮骚动事件。其时中共中央起初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在于基层党组织思想和组织上的严重不纯,导致大量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问题的产生,破坏了党群关系,造成群众对政府征粮工作的抵制。正因此,中共中央作出了主要整顿基层党组织的整风决策。在其时中共中央看来,通过整风运动,不仅“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1950年征粮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且“为在广大新区进行土地改革作了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4]169这样就进一步强化了中共对整党外向性功能的价值认定。
其时现实工作任务的繁重及中共整党功能的既已外张,促使中共党内对脱离现实工作的整党办法已很难继续认同。在此情况下,1951年整党教育启动后,这种单纯理论学习式的整党办法,遭致一些地方的抵制。一些地方党委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反映整党学习空泛抽象,基层党员干部因文化水平限制不知所云,又占用了大量时间,影响了实际工作。这种整党办法也遭到了毛泽东的批评。1951 年5月26日,经毛泽东修改和审定的 《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中,措辞严厉地批评了只重视理论学习的党内教育倾向。[5]这就避免了整党功能的内卷,并经由随后的“三反”运动,确保了整党功能的持续性外张。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标志着“三反”运动的发动,也表明这场运动是密切结合着增产节约运动开展起来的,是“保证抗美援朝前线物资供应的需要,又是准备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需要,同时也是整肃党纪、政纪,提高工作效率和转变社会风气的需要”。[4]159
1953年“新三反”运动则是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1952年底,中共中央决策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在争取国家财经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完成之后,中共开始探索建立确保长期执政的制度基础。这项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首要步骤即推行农业生产的互助合作。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项工作已在部分老区率先展开,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提出后,迅即成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但实际上,运动开展初期效果并不理想,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对之阳奉阴违,导致当地工作进展缓慢;在另一些地方,则出现了很多农民抵制互助合作的情况,一些基层干部强力推进工作,导致强迫命令问题层出不穷。正是主要基于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发动了“新三反”运动。所谓“新三反”运动,即党内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问题的运动。这场运动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于1952年下半年率先展开,得到其上级党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支持,继而在华东其他地区推广开来。1953年1 月5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标志着这场运动在全党范围的正式发动,中共试图通过这场运动为农业生产的互助合作运动的顺利推进扫清政治障碍。
综上所述,从1947年到1953年间,中共历次整党工作,基本上都是密切围绕着现实工作展开。由此促成的中共整党功能的外张,不仅体现在这些整党工作发动的初衷都在于服务现实工作,更在于现实工作的改善状况成为衡量整党效果的直接和主要依据。
(二)执政经验储备:中共整党功能进一步调适的关键诱因
如前所述,从1947年到1950年,中共历次整党决策都将基层党组织作为整顿的重点。这体现出其时中共中央将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和组织不纯状况,作为现实工作开展不力的主要原因。但更为深入地看,这种认定思路又是跟其时中共开展现实工作的经验储备状况密切相关。正如上文所说,1947年土改整党工作的启动,表明中共已开始了整党功能外张的实际步骤。而中共对其开展相关现实工作的经验储备状况认定,直接决定了其对整党对象的选择。
关于老区土改工作进展不力问题,在其时中共中央看来,关于如何制定土改政策,本党已积累丰富经验,因而现时决策本身不会有大的问题,这样就将注意力集中于土改工作的执行环节——基层党组织。换言之,在其时中共中央看来,土改工作进展不力,主要原因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和组织不纯,曲解党的土改政策,并诱发大量强迫命令、违法乱纪问题,遭致群众对土改工作的抵制。这就使得1947—1948年土改整党工作将基层党组织作为主要整顿对象。而在新区建政伊始,由于中共对当地原有党组织状况缺乏细致把握,为避免新区建政过程中出现类似老区的问题,因而即遵循着对基层组织问题认知的惯性思路,对新区原有地下党组织进行了初步的整顿。
但是这种认知和处理工作失误的惯性思路在1950年整风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前所述,当1950年前后中共各项工作特别是新区征粮工作中出现推进不力问题,中共仍习惯性地将此问题归因于基层组织不纯问题,因而仍旧做出了重点整顿基层组织的1950年整风决策。不过,不同于老区土改工作,由于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不确定性,中共对如何在当地准备土改特别是制定征粮政策并没有十足把握。对其时中共中央而言,面临执政伊始拮据的财政状况,其当然意图通过增大征粮额度,最大程度缓解财政紧张状况。但是,其又极为担心征粮额度超过了农民的可承受范围。执政特别是新区治理经验的严重匮乏,使中共在强调整顿基层组织重要性的同时,也极为担忧上级各级党委在任务和政策制定环节出现问题。这就为1950年整风过程中整顿对象的上移提供了思想前提。
实际上,早在1947年全国土地工作会议期间,就有地方党委提出,应从上级领导环节检查土改工作进展不力的原因,认为整党中“反官僚主义的方法应研究,检讨采取改造干部作风,发扬实事求是作风,比一开始反到下面强。”但其时中共中央对此意见“没有给以足够重视”[2]530。而在1950年整风运动开始后,尽管中央关于发动整风运动的指示中明确提出整顿基层组织的任务,但一些新区党委还是在结合实际工作整党的过程中,提出了应重点整顿领导机关的意见。
如195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就有关整风问题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除了积极呼应中共中央关于围绕中心工作和自上而下整党的要求外,还特别提出整党工作应“以县以上干部为主”,因“弄通他们是一切问题的关键”。[6]345这就与中央整风部署中提出的重点整顿基层干部形成了鲜明对比。1950年9月4日,西南局又向中共中央转报了川南区党委的整风报告。报告强调整风中“领导上”必须“下决心”,“启发下级干部与群众检查领导”,及“各单位负责同志在整风开始时,必须作一明确的从总结工作中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报告”,引导本级机关着力检查政策制定和工作领导中的问题。报告认为,这些都是“整风逐渐深入必须掌握”的原则。[6]499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整党重点应上移的问题。地方党委的如上报告,终使中共中央决定将各级领导机关作为整党重点。针对1950年5月11日西南局如上报告,中共中央将其转发各地,并批示各地应采取“即先整县委书记以上,再整广大干部”的整风步骤。[6]345而到1950 年9月,针对西南局转报的川南区党委的上述报告,中共中央向各地转发这份报告时则明确指出,川南整风经验“很值得注意,各地省地县三级整风务须吸取川南的经验,着重检查工作,端正政策”,[6]499标志着中共中央已经决定将1950年整风的重点上移到各级领导机关。
而整党对象的上移,关键问题是使中共深化了对基层产生强迫命令问题的认识。如1950年9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在总结整风工作时就说,由此次整风发现,基层出现强迫命令问题,固然有基层干部“办法少”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省县领导上的‘一般化’的结果”,“上面不是根据下面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具体条件情况出发,计划工作、布置工作,提出具体办法,而是多从主观要求、上面任务、对上负责搞一大套。下面记不住,不了解其所以然,与事实又常常发生矛盾。因此,愈来愈没底,愈来愈空,愈来愈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急了,就强迫命令”。[7]而对强迫命令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党群关系问题认识的深化,即认识到党群关系特别是基层干群关系的改善,不仅要整顿基层干部,更要有针对性地整顿上级领导机关,这实质上就对基于改善党群关系的整党功能做了更为深入的调适。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中共1953年的“新三反”决策提出了全面整顿各级党组织的任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明确指出:基层强迫命令的产生,既有基层干部队伍思想和组织不纯的原因,同时也有上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任务和领导方法”的问题。[8]换言之,中共的“新三反”决策表明,经过1947—1953年以来的历次整党实践,中共围绕对基层强迫命令问题的认识深化,已将通过整党来改善党群关系和服务现实工作的任务密切结合起来,对于如何在执政条件下开展整党整风工作积累起了初步的经验。
现时全党正在不断深入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实质上是新时期条件下的一次重要整风工作。而对1947—1953年间中共主要整党整风工作的历史考察提示,现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应紧密结合现实工作来展开。
首先,紧密结合现实工作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利于完整把握运动的重要性。
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归根结底是为教育全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从现实性来讲又是为了优化中共开展执政活动的群众条件。历史证明,中共活动的各项内外条件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当作出一项新决策时,由于经验和信息储备有限,可能出现影响群众利益而遭其抵触的情况。[9]在此情况下,如果依靠强迫命令办法强力推进工作,不仅会掩盖领导机关决策的失误,还会积累群众对执政党的不信任感,导致中共执政环境的逐渐恶化。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状况持续巨大变化的过程中,中共的执政探索活动也高度活跃,其每一项新决策的正确度和执行效果,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和修正,由此也不断给党群关系带来新的挑战。
其次,紧密结合现实工作,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1947—1953年中共整党历史证明,影响党群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党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群众利益的影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脱离了实际工作,就极易流于形式或出现各种混乱情况。例如,1950年整风运动开展初期,一些地方并未结合实际工作来反对官僚主义问题,结果出现了很多混乱情况。而1951年整党教育脱离现实工作,面向全党进行单纯理论教育,导致一些地方党委的抵制,不仅对全党理论水平提升效果有限,也没有解决影响党群关系的急迫问题。有鉴于这些教训,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应紧密围绕各地各级党组织的实际工作展开,通过总结工作,找到现实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症结,继而通过有针对性地修正政策或工作方式,切实改善党群关系。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53—15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963.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1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7]黑龙江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3):上册[G].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1987:22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9.
[9]马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及其意蕴[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5):1—4.
【】【】
The Adjustment and Extension of the Introversive Function——a Study on the Rectification Movements of CCP(1947-1953)
ZHAO Liang
(Marxism department,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From 1947 to 1953,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aunched several rectification movem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people and to serve the major missions.On the one hand,through the continuous control of class struggle thinking in grass-roots level,the functions of rectification of CCP was adjusted;on the other hand,the rectification movements wer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which realized the expansion of rectification of CCP and deepen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functions.The adjust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functions of rectification of CCP is actually the further realiz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rectification of the higher administrative leve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people and to rectify the mistakes in practical work,which means that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CCP should be held in a tight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work.
Party groups of grass-roots level;committees of CC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people;practical work.
D264
A
2095—042X(2014)02-0071-06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2.016
(责任编辑:朱世龙)
2013-12-25
赵亮(1983—),男,河南鹤壁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088132100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