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英国的传媒教育:批判理念,务实取向
——以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媒介、电影与音乐学院为例
周 娟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英国的传媒教育具有鲜明的批判理念和务实取向。文章以萨塞克斯大学的媒介、电影和音乐学院为例,分析其培养特色:培养理念重在探索、专业设置灵活务实、教学模式立体复合、与业界合作频繁深入,并与中国传媒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上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期对逐渐步入整合期的中国高校传媒教育有所助益。
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教学模式
中国传媒教育的学科建制来自美国,在中国大学中常见的“传播学”(CommunicationStudies或CommunicationScience)来自于美国,而在英国大学里更常见的称谓是“媒体研究”(MediaStudies)。“媒体研究”多存在于文学、社会学、人类学院系,既有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范式出发,对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等“媒体”进行研究,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传播学有所关联,实际上却是建立在不同学科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缺乏独立系统的学科式研究,一些学者甚至反对对媒体研究进行学科建制,以保持其开放性、实践性和学术生命力。而美国的“传播学”中,“传播”一词,涵义相当广泛,包括所有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英国的传媒教育体系内,言语传播、修辞研究这类在美国传播学中占据传统地位的教育和研究,在英国却很少见到。英国的媒体教育和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多科技术大学(Polytechnics)蓬勃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高等教育桥头堡的传统大学。这是因为,在英国的文化传统中,媒体属于大众文化,与以文学为代表的高雅文化有高下之分,传统大学视电影、电视、音乐、广播为娱乐,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至今都没有媒介研究这一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的传媒教育体系内,以新闻学命名的科系并不算多,新闻学在学科体系中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英国的新闻学教育注重“学徒式”训练,新闻职业培训长期以非学位教育的形式存在,很多重量级的媒体机构如BBC、《卫报》都有自己内部的培训机构,他们更倾向于招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机构内部进行技能培训后使用。早些年,在英国的传媒体系内,冠以传播学之名的学科往往与媒体研究或是文化研究并列。而近年来,受到美国传媒教育理念的影响,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合流的趋势渐渐明朗,许多传媒院系更名为“媒介与传播”(Media&Communication),注重实践技能的课程在英国的传媒院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在英国的传媒教育和研究传统里,文化研究是其最重要的研究传统,文化研究中欧陆学派的人文关怀和实践品格赋予了英国传媒教育鲜明的批判理念和务实取向,萨塞克斯大学媒介、电影与音乐学院的培养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具象而富有代表性的阐释。
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Sussex),是英国20世纪60年代新大学浪潮成立的第一批学校之一,短时间内,萨塞克斯大学就以对战后社会的分析,以及各个学科的创新教学和研究方式而闻名。从建校至今,萨塞克斯大学已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十二名皇家协会成员、六名英国社会科学院成员以及一名克拉福德奖获得者。萨塞克斯大学的校训是:创新的批判性思考、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进路、一切以质量为核心[1]。
萨大的媒介、音乐与电影学院下设两个系:媒介与电影系、音乐系。萨塞克斯的媒介和电影系在英国属于顶尖的传媒系,以媒介、电影、文化研究、媒介实务领域内独特的跨学科取向而著称。在2008年全英研究评估中,学院的研究实力综合排名第八,“研究影响力”排名第5,100%的研究被认为为“具有国际影响力”、75%的研究被认为“国际知名”或“世界领先”水平,在2011年“完全大学手册”中,称媒介、电影和音乐学院将对媒介、电影、音乐严格的批判和历史研究,与富有创意的音乐形式、摄影、电影、广播、互动数字技术等媒介实践,实现了紧密地结合[2]。学院拥有摄影、视频、电子音乐制作等工作室和众多专业的媒介和音乐实验室、后期制作设备和音乐设施,还拥有一个专门的媒介、电影和音乐的音像资料图书馆。学院每年的在校本科生约600人,包括60名左右的国际学生。学院每年招收硕士生100名左右,其中半数为国际学生,另每年有约45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在学院从事批判性、理论性或实践性研究[3]。
(一)培养理念上重在探索
RAE评定结果显示,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研究者和媒介从业者组成,他们活跃于学术和媒介实践前沿。学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条件,鼓励学生追求学术性和创造性学习:探索各种媒介科技、组织、媒介实践和现代生活中各类媒介文本,发展分析能力和创意性技巧,既能单兵作战,又具团队合作能力,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批判性学术思维训练贯穿从本科到博士各个阶段,本科生亦被认为应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技能训练过程中,也始终贯穿着思维训练的培养理念。为媒介带去新的想法、新的血液、新的质疑态度,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和培养理念配套的是课程设置,除包括数字媒体、摄影、摄像、音效、动画制作、脚本写作、纪录片制作等内容的强调操作性的实务课程外,系统开设了大量具有高度的现实介入性和强烈批判精神的课程,如媒体呈现(如Advertise&SocialChange,DigitalCultures,Fictions& Entertainment,Race&Ethnicity课程)、媒体与日常生活(如Everydaylife:Ordinary&Extraordinary,ConsumingPassions)、性别研究(如Viewing Woman,Gender,Space&Culture)、媒体与民主政治(如News,Politics&Power,Media,Public& Protest)类的课程[4]。
(二)专业设置灵活务实
学院在本科阶段设四个独立学位:媒介实践、媒介和传播、电影研究、音乐。另有一些联合学位,如人类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等。这些学位有些是院内专业的交叉复合,有些和别的学院联合授予。硕士阶段授予的学位选择面更广:媒介与文化研究、电影研究、数字媒体、创意媒介实践、数字纪录片、媒介与性别、多媒体新闻、新闻与媒介研究、新闻与纪录片制作、音乐等等。这些学位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且会根据需求调整,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慎重思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学院在本科阶段每年招收约40名学生学习从事电影研究,40名学生学习媒介实践,50名学生从事媒介研究,每年音乐专业招收30名学生,另有40名学生攻读各种联合学位。硕士有两种,教学硕士(MA)和研究硕士(MPhil),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研究硕士课程主要是为攻读博士做准备。这样的专业设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跨专业、跨院系选择课程,为打造学生复合型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多元化的原则和机制化的平台,也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三)教学模式立体复合
教学环节由讲授、讨论、当面或邮件形式的辅导、工作坊组成。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小组教学,项目任务和独立学习的相互配合。讲授环节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根据课程性质讲授内容、侧重点会有不同,但一般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
讨论课环节是对讲授课内容的具化和运用,每次1-2小时,讨论课的规模一般是15-20名学生。讨论课上任课老师的功能是引导,学生才是主角,他们需要阅读文献、与小组成员协作完成课堂报告,为讨论课贡献知识和观点。讨论课的表现是课程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国际学生还有专门的学习技能、语言辅导课程,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工作坊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媒介技能,进行各类方法训练,一般每次2小时。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课程PPT、考核要求、各种与课程相关的通知要求都通过“StudyDirect”传达,一些课程还提供讲授环节的录影资料。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论文、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的考试、学位论文、媒介作品、报告、学习日记、博客、媒介批评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扰,可以在学术导师、课程召集人和授课老师、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导师那获得帮助。此外,学生尤其是博士生还有机会从政府和各种组织获得基金资助,从事发展性学习和研究。
(四)与业界合作频繁深入
学院与伦敦和布莱顿的许多业界组织保持着伙伴关系,共同开展节目制作、媒介研究和教育教学。学院许多老师与媒介组织的频繁互动,使学生受益匪浅,他们得以有机会进入媒体,获得实践经验,或是聆听来自业界人士的各种讲座,了解媒介的最新发展动态。学院许多研究生来自业界,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资深的记者、制片人、有一定名气的纪录片制作人,等等。学院每年会从在博士生中挑选一部分作为教学职员,这样,很多资深的媒体人有可能成为学院的临时教员。
萨大的传媒教育可以说是英国传媒教育的缩影,探寻比较威斯敏斯特大学、利兹大学、莱斯特大学的传媒教育,虽各有侧重和特色,但上述培养特色却如脉络般连缀不同的侧重和特色。中英传媒教育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新闻理念的差异,专业设置,专业主义态度的培育等等,这与两国的教育制度、传媒产业发展阶段、学科发展历史和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有两点非常值得关注: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中国传媒教育的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如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本专业培养具有新闻学、传播学知识背景,熟悉媒体融合的新趋势,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熟练掌握新媒体及网络媒体应用技能,通晓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能够从事现代传播媒体与社会组织机构的业务操作及组织管理、网络媒体新闻采编与营行管理、媒介市场分析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新闻与传播人才。英国传媒教育更关注能力的培养。萨大媒介、电影与音乐学院的新手入学手册是这样来表述的:“媒介产业飞速变化,今日所传授的技能在数年之后可能已被淘汰,你需要的是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语境,获得学习的能力,运用你的创造力,最重要的是,要知变通。”[5]在整个培养体系中,贯穿着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质疑态度、科学方法训练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思路,即使是三年制本科生,亦被明确要求具备初步地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就某一个小问题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模式的差异
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是课程模式的差异。中国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专业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和通识教育占据了非常高的学分比例。在一些存在与文学院的新闻系和一些由文学院改建而成的新闻传播院当中,其课程体系含有大量的语言和文学课程。英国的传媒教育体系总体是社会学思路的,课程设置的专业针对性更强,课程的专业含金量高,且课程设置更有个性,在本科生的课程里也大胆开设了一些前沿课程。一些课程在国内被普遍认为对于本科生而言似乎要求过高,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如再现的政治、阶级与流行文化、性别、空间与文化、跨国主义与身份认同等课程,广泛地见诸于本科课程[6]。英国传媒教育非常注重吸纳资深媒体人进入教学团队,师资来源多元。比如威斯敏斯特大学,距离BBC伦敦总部仅几分钟步行路程,与BBC合作相当紧密。他们针对中国的上海传媒集团、湖南卫视等以及高校的海外培训培训计划经常都是与BBC联合开展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很灵活务实,学生可以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硕士阶段,学生可选择提交毕业论文,或同时提交新闻作品和字数要求低一些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中国的传媒实践教育的一些改革举措正在进行中,但仍待普及和深化。此外,英国的传媒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贯穿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各个阶段。这在中国的传媒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本科阶段是相当匮乏甚至是缺失的。
英国的传媒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打破院系樊篱,调整课程设置,提升新闻传播专业的含金量,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运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建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竞争力,将业界精英请进高校传媒课堂等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的传媒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英国、美国近年来也开始对本国的传媒教育进行大的变革。中国的传媒教育的扩张期已结束,目前已进入提升内涵的整合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冀本文对中国高校传媒教育跟上时代步伐,有所助益。
[1]UniversityofSussex.http://www.sussex.ac.uk/aboutus/ [EB/0L].
[2]SchoolofMedia,FilmandMusic.http://www.sussex.ac.uk/ mfm[EB/0L].
[3]HandbookforUndergraduatesinMedia,FilmandCultural Studies.内部资料.
[4]HandbookforUndergraduatesinMedia,FilmandCultural Studies.内部资料.
[5]MeCCSA..StudyingMedia,FilmandCommunicationsatUniversity.内部资料
[6]ModuleHandbooks.内部资料.
MediaandCommunicationEducationinUK:CriticalandPractical --ACaseStudyonMedia,FilmandMusicSchoolofSussexUniversity
ZHOUJuan
(SchoolofHumanityandLaw,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MediaandcommunicationeducationinUKiscriticalandpractical.BasedonthecasestudyontheMedia,FilmandMusic SchoolofSussexUniversity,theauthoranalyzesthepersonneltrainingcharacteristicsoftheSchool:explorativetrainingidea,flexibleandpracticalspecialties,cubicandcompatibleteachingmodules,andin-depthcooperationwiththeindustry.Comparingwith China'stertiarymediaandcommunicationpersonneltrainingobjectsandcourseoutlines,theauthoraimstogivesomereferenceto China'smediaandcommunicationeducationonthewaytointegration.
cultivationofideas;majorsetup;teachingmodel
G206
A
1672-934X(2014)05-0121-04
2014-07-12
国家留学基金,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课题《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路径探索》;湖南省社科基金(11YBB016);国家社科基金(11YBB016)
周 娟(1978-),女,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媒介文化和传播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