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峰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杨雪峰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县域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以及分工与协作等因素对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影响较大,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六条路径。
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影响因素;发展路径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城市群的基础上,国内外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组团式发展这一概念,强调“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所担负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将区域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表达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考虑之中,尤其强调产业集群所表现出来的完整的区域经济属性。
影响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因素很多,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以及分工与协作等因素对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影响较大。
(一)区位要素
区位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地理区位,一种是经济区位。其中地理区位是与生俱来的,指组团的各经济主体的中小城市与其他成员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而经济区位则是后天发展形成的,指组团的各经济主体与其周边工业、农业基地、各种资源产地、交通线路以及港口等所发生的空间关系[1]。我们通常所指的有利于组团发展的区位,是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的两者综合体现,是能够带动组团的各经济主体效益最大化的空间。从地理区位来看,组团发展潜力最大的是那些处于广阔平原和江河交界的地区。而从经济区位来看,组团发展潜力最大的则要数那些处于沿海沿江,以及具有较强政策优势的地区。区位一般不是静止的概念,往往会随着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我国的深圳、上海以及广东等经济特区,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变化,其区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另外,组团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对其发展造成影响,会与其形成互动的关系。
(二)资源禀赋
影响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条件、人口资源及社会资源等方面。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一般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以及风景资源等。形成经济发展组团的区域在某方面资源具有优势,那么其发展过程中就将拥有比较优势,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就较快。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优势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发展的规模、类别与效益。其次,人口资源是区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同等发展条件下,形成组团发展区域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则决定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如果一个区域内人口数量较大,收入水平也较快,那么该市场内市场需求也就大,其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也就随之增大。也就是说,人口数量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再次,影响区域经济组团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资金、组织、技术以及社会环境等。
(三)经济发展水平
在一个区域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逐渐涌现出新的城镇,而且城镇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此时,为组团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组团有着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会影响组团中心的确定,另一方面会影响组团辐射的范围大小。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组团的中心一般是规模较大的城镇,或者是能够形成城镇体系的小区域。而在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着区域内城镇的数量,当城镇的数量达到一定时,县域经济组团的形成就具备了最基础的条件。另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城镇化的发展规模,进而也决定了组团的发展质量、发展程度、发展影响力。城镇规模越大,形成组团的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也就越高。
(四)产业结构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及克拉克,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均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化。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发展是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逐步过渡到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会对组团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区域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转型较快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较快,不同的产业部门产业结构不同,对于经济发展布局要求也不同,其形成的空间组合格局也就随之不同。
(五)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相关企业、金融机构、服务供应商、专业化供应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由于其相互关联性,在地理区位上相对集中,而且相互间存在着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所组成的群体。不同的产业集群其发展规模和发展深度各不相同,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等级制的发展形式,可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小企业所组成,其中并没有主导企业,这群小企业相互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转包、股权转让等形式体现,与当地社区的和谐相处,地方政府、大学和其他公共组织的支持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形成集群的小企业发展[2]。随着科技进步,区域产业集聚会对组团的发展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心城镇集聚的是商贸、服务、金融等服务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辐射的周边城镇则围绕着高速公路和机场等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发展以工厂、仓储业、研究所和交通事业等工业为主的产业。中心城镇与周边城镇根据其产业发展需求会调整其功能,并且据此明确其各自城镇的职能和相应定位,相互间互为补充,紧密联系,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的城镇群体。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较好的表达组团关系,其中分工是组团的高度专业化,能否较好的实现分工决定了形成组团区域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另外,协作是指各组团成员为了实现预期目标,相互间形成协同合作,期望以此获得比单个成员发展更大的收益。区位要素、资源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产业集聚是影响组团的基本条件,但是仅这些基本条件是不够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得组团的各成员间通过合理分工,更有效的利益各区域资源,相互协作,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各成员取长补短,实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只有通过分工与合作才能更好的凸显组团的优越性,才能达到组团各成员间1+1>2的效果。
(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专业生产、规模建设、系统加工、社会服务、企业管理等基本模式,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贸工农和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得农业实现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3],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它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县域经济组团式发展的主要路径。目前湖南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油料、畜禽、果蔬、茶、竹木、棉麻、水产品为主的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各地农业兼具特色和比较优势,其中,益阳、常德等形成了淡水产品产业带;衡阳、岳阳等形成了粮食加工和饲料生产产业带;永州、郴州等形成了油菜产业带;邵阳、怀化、湘西等形成了柑橘、茶叶产业带;长沙、株洲、湘潭等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带[4]。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实行跨区、跨县组团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在县域内发展农产品产业园区,建立示范基地,确立一县一特、一乡一特产业政策,通过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以及企业化,提升县域农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依托湖南省工业产业优势资源,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增强湖南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全面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一是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电工电器、航空航天、特种船舶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节能化、配套化产品及高新技术,全面提升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带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我省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等)为主要切入点,以核心(骨干)企业为依托,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为补充、以人才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制约我省工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争占未来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着力实施节能减排与结构优化相结合。以传统产业(如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火电等)为突破口,着力实施节能减排与结构优化相结合,一方面要强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及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推动我省新型工业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着力发挥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的耦合效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主导工业园区基地为依托,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基本方针,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的耦合效应,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业、区域之间进行流动、重组以及融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需要中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湖南新型城市化要坚持“一个转型”、“两个立足点”、“八大措施”的基本思路。一个转型即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的转型。两个立足点即立足于增量和存量城市化,加快农村剩余人口的转化,提高现有城市化的质量。实施八大措施即以“3+5”城市群建设为重点,构建新型城市发展体系;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农业人口有序转移;以产业支撑为重点,增强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动力;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两型”城市建设为重点,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以规划的科学编制为重点,提高城市建设的调控能力;以深化体制改革为重点,提高新型城市化的保障能力。
湖南省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打造以长沙为中心的“3+5”城市群的建设,培育区域增长极。第二,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地方都市圈,发挥其对周边区域的“集聚—扩散”效应。第三,将县城和中心镇作为推进全省城市化的基础环节,抓好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发展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的小城市。第四,继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致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品质,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
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构建湖南省城市化新格局。第一,合理确定全省城市化水平,“十二五”期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5%。第二,在全省形成“群、圈、轴、带”联动发展的网络结构。第三,合理确定城市职能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构。将全省城市结构分成省域中心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地区次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县城以下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七个层级[6]。
(四)中小企业发展为主体
随着国有资产布局的优化组合,县域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是其发展的主力军。湖南省应该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低碳”为途径,以效益为中心,抓住“一条主线”,坚持“三个结合”,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促进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7]。
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及时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其次,促进中小企业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配套能力,鼓励它们创新发展。再次,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提升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对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第四,集聚发展,形成特色和优势。依托城市群和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注重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加快产业积聚;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第五,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构建融资服务平台,为它们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五)形成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推动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一大动力。产业集聚是众多企业相互依存“抱团打天下”,在竞争中融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能够实现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湖南省要围绕精品钢材、锰深加工、有色冶炼及深加工、石油化工、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电站配套及输变电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造纸、陶瓷及花炮、轻纺、卷烟、新材料等优势和新兴产业,参与国内和区域间产业分工,发展和培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支撑带动作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首先,对于产业集聚应该要善于引导。根据比较优势和合理分工合作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形成组团的各成员应该形成合力,确定各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调整产业发展模式,避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其次,要善于带动产业集聚。通过培育有潜力、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发挥其龙头作用,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得龙头企业能够有效吸收社会资源,发挥其集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器竞争优势。再次,要善于促进产业集聚。通过打造园区,为产业集聚提供发展平台,实现园区资源的整合,项目承载能力的提升,以及配套服务功能的优化,吸引同行业产业集中,进而形成带动和集聚效应。第四,要善于服务产业集聚。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知道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基础设施的完善来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完善管理咨询服务、投资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服务体系,形成以综合服务为中心、专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促进产业集聚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形成县域组团合作协调机制
一是组织创新,设立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要得以真正建立,必须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层面上形成制度性的组织机构,实行多层面的协调互动。二是加强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建立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及时高效的对话磋商机制,完善区域利益的分享与补偿机制。三是完善地方政府合作的相关法规,实现区域法律资源的共享。完善相应的竞争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相互认可的区域法律资源共享机制;营造一个公平、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5]。四是健全考核主体和内容,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起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其正确的方向引导,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模式,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常化,从而达到协调和改善政府间利益关系的目的。
[1]宁鑫.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3):5-7.
[2]迈克·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99-155.
[3]王宝明,詹丽靖.试论区域经济合作下的地方政府职能重组[J].桂海论丛,2006,22(4):43-46.
[4]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J].中国乡镇企业,2010(8):73-76.
[5]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湖南省“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EB/OL]http://www.hnfgw.gov.cn/site/QYGH1/ 21151.html,2011-7-27.
[6]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湖南省“十二五”新型城市化战略研究[EB/OL]http://www.hnfgw.gov.cn/site/QYGH1/ 22201.html,2011-8-24.
[7]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湖南省“十二五”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EB/OL]http://www.hnfgw.gov.cn/site/ QYGH1/22228.html,2011-8-24.
InfluentialFactorsandPathAnalysisontheGroupDevelopmentofHunanCountyEconomy
YANGXue-feng
(SchoolofEconomics,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China)
Thegroupdevelopmentisthenewtrendanddirectionofthedevelopmentofcountyeconomy,whichisinfluencedheavilyby thelocation,resourceadvantages,economicdevelopmentlevel,industrialstructure,industrialaccumulation,andthedivisionoflaborandcooperativefactors.ThisthesisputsforwardsixpathsonthegroupdevelopmentofHunancountyeconomybyanalysing thosefactors.
Hunancountyeconomy;groupdevelopment;influencingfactors;developmentpaths
F127
A
1672-934X(2014)05-0085-05
2014-08-25
杨雪峰(1978—),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