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俊,袁丹凤,姚 远,周继红,王苏星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四室,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
创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如何减少创伤发生、减轻创伤致残和致死后果是解决这一公共社会问题的关键,在大样本量数据基础上对创伤发生规律与特点、预防措施、救治技术的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创伤数据的积累、管理和应用也成为全球创伤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中国创伤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关注创伤数据的应用和积累,并开展大量工作使中国创伤数据积累和应用走上正轨。本文拟就中国创伤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进行系统介绍,使广大创伤工作者了解我国创伤数据库的建设、创伤数据的应用历史与现状,并参与到创伤数据库的建设与数据应用中来,共同推动我国创伤医学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引入医学研究领域,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创伤数据库,并作为深入开展创伤研究的医学数据平台。1982年美国外科医生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建立了国家创伤数据库(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NTDB),此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创伤登记系统,到2013年收录了美国和加拿大805家医疗机构的500多万创伤病例,其开放的网站允许用户在线分析数据并可生成用户报告[1]。在这些数据支持下开展了特殊部位创伤流行病学、创伤救治结局管理、救治技术比较等研究[2-7],促进了创伤医学的发展。同时位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的国家儿童急救医疗服务数据分析资源中心(Nation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Data Analysis Resource Center,NEDARC),收集儿童创伤救治信息并进行研究,促进了儿童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8]。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Melbourne,RCH)建设的创伤数据和注册库(RCH Trauma Data and Registry),年平均收录大约2 000例(100~150例严重创伤)创伤信息[9]。欧洲国家普遍采用创伤登记(注册)的方式建立创伤数据库[10],如英国建有欧洲最大的创伤数据库—创伤审核和研究网(Trauma Audit and Research Network,TARN)[11],50%以上英国创伤机构加入了该网络和数据积累工作,该网络自1991年开始已经收录了2 000 000创伤病人信息。意大利、荷兰、德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创伤数据库。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地区也建立了区域性创伤数据库,如中国台湾外伤登录系统、美国阿拉斯加创伤注册系统、西澳大利亚皇家佩斯医院注册系统等等。创伤数据库建设已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创伤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与平台,促进其创伤医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创伤工作者开始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创伤评分,并于1988年成立了中华创伤学会创伤评分学组以推动临床创伤评分的应用。在创伤评分推广应用中,创伤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一些评分方法、评分参数、权重系数的设置是基于国外大样本量的创伤数据研究,比如美国严重创伤结局研究(MTOS),可能某些参数及权重系数不适合中国人种族和体质,因此,国内创伤工作者开始关心和致力于中国大陆创伤数据库的建设和创伤数据的积累与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西医科大学在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下开展了“中国人严重创伤结局研究(Chinese MTOS,C -MTOS)”,并从 6省 12市/县的数万例创伤住院病例中收集了10 000多例严重创伤伤员信息,建立了“华西重伤数据库”并开展了评分方法、评分参数与权重系数的校正研究[12-16]。随后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和重庆市医疗急救中心先后开展了“重庆市交通事故伤数据库”、“眼创伤数据库”、“创伤数据库”等研究[16];兰州铁西医院建立了地区性“铁路道路事故伤数据库”。
2000年7月22~23日,中国华西医院石应康教授发起和组织了“中国人创伤数据库建设项目专家联席会议”,会议上中国华西医院、中国第三军医大学全军/重庆市交通医学研究所、中国重庆市医疗急救中心等单位专家就建立中国人创伤数据库(注册数据库)的框架、字段内容和定义、可能组织形式等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初步形成了含有91个字段的《中国人创伤数据结构》。在此基础上,创伤工作者开展了创伤评分研究、创伤临床研究,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创伤数据库的研究和发展。
2006年,第三军医大学全军/重庆市交通医学研究所在早期区域性创伤数据研究库的基础上,研究了内容更为详细的新一代创伤数据库——“创伤数据库系统”,并研制相应的创伤数据管理平台软件“创伤数据库系统V2.0”,旨在研制具有更大可拓展性、更强兼容性、更大信息量、更为简便的数据库系统,以助于创伤预防、临床救治和管理的总结与研究,推动创伤信息向规范与完善的方向发展,加强数据库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创伤救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2007年6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交通医学与创伤评分学组组织了“创伤评分与数据库论坛”,此次论坛邀请了中国从事创伤评分与创伤数据库研究的主要单位和专家。会议上各位专家回顾和总结了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成立以来,中国创伤工作者在创伤严重度评分和创伤数据库研究与应用中的工作和进展,并就中国创伤数据库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通过此次会议各位专家达成以下共识[17]:(1)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领导成立中国创伤评分与数据库协作组,负责创伤评分的应用与推广、创伤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的组织和实施;(2)建立和发展“中国创伤数据库”,针对创伤数据采集和使用的不同层面与需求差异,中国创伤数据库建设分别以“创伤注册数据库”和“创伤临床数据库”建设两种模式并行进行,并通过3级以上中心医院向周围辐射的机制发展;(3)在创伤数据库建设中加强创伤评分在创伤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推广,以创伤数据库平台数据支撑,倡导创伤评分研究,鼓励对评分方法和参数进行探索性改进;(4)在未来工作中大力开展创伤评分与创伤数据库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广大创伤工作者充分认识、了解和使用创伤评分工具和创伤数据资源;(5)加强多单位协作攻关,促进中国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
3.1 “创伤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软件平台 2007年“创伤评分与数据库论坛”作为中国创伤数据库研究与建设的里程碑,为中国创伤数据库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模式。此后在中华创伤学分会的领导下,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交通医学研究所在“创伤数据库系统V2.0”基础上升级了“创伤数据库系统V3.0”创伤数据管理平台。该数据库平台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以“Browser/Server”访问模式进行开发,分为“创伤数据库院前版”、“创伤数据库注册版”、“创伤数据库临床版”,分别着重记录院前创伤急救信息、创伤及其救治基本信息和创伤及其救治完整信息,此3个版本的数据从后向前依次兼容。创伤数据库系统平台涵盖了伤员个人信息、损伤信息、现场伤情及救治信息、转送医院信息、急诊救治信息、院内救治信息、并发症及基础疾病信息、救治质量、以及出院结局信息等[18,19]。
3.2 “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软件平台
2008年,中国四川“5.12”汶川地震后,中华创伤学会即着手进行灾害医学数据库的建设,委托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交通医学研究所进行地震伤情数据管理软件的研发。在创伤数据库研发的基础上采用与创伤数据库相似的软件开发、运行和后台数据管理模式,从临床与灾害医学研究者对地震损伤及救治的研究需求出发,结合地震损伤与普通创伤特点及救治的差异,研发了“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软件”,方便地实现了地震伤情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分析。
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软件的数据录入模块包含地震基本信息,地震发生地人口与经济基本情况以及地震破坏情况,地震伤员伤情及救治信息等3个部分,涵盖了病人基本信息、受伤情况、现场救治、转送和后送、急诊救治、院内救治、诊断、并发症、专科治疗、出院等10个板块[20]。
3.3 其他相关数据库建设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研究者也进行了一些区域性或专科性的数据库研究与建设,比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难治性骨折数据库”、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颅脑创伤救治网络信息系统”等,这些数据库系统在方便临床数据处理和远程会诊的同时进行数据积累,为创伤数据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从2008年7月起,创伤数据库系统平台和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平台先后投入使用,并在学会的领导下以此平台为基础进行“中华创伤数据库”的建设。目前该平台已陆续在全国10多个省市的近30家医院安装并进行数据录入。截止2012年12月已完成创伤数据采集19 587例。通过数据库平台的使用,数据积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已积累数据基础上开展创伤评分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并开展创伤救治质量与结局的评估,逐渐形成了局部创伤病人临床救治规范或专家共识,建立科学的临床救治路径[21]。
数据库平台的应用研究相继获得了多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863”科研专项资助,掀起行业内创伤救治结局评价、临床规范研究的高潮。
虽然中国已开展创伤数据库研究与建设工作近20年,现在已有一定病例信息数据,但中国创伤数据库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较小范围的医疗机构主动参与建设,没有形成规模,未能在我国创伤预防与救治研究和临床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5.1 缺乏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和引导 中国创伤数据库建设主要是在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的领导下进行的,但该学会仅仅是行业学术性协会,对各医疗机构没有行政影响,因此,各医疗机构对创伤数据库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规范。
5.2 专家队伍、研究队伍和技术工程队伍缺乏 创伤数据库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及宣传,创伤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创伤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在部分较高级别医疗机构中逐步得到认识,但在中国大部分区域、大部分医院特别是较低级别的医院中,医务人员还不了解创伤数据以及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也只有较小范围的医学从业者进行创伤数据库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总体上缺乏一支稳定的专家队伍、研究队伍和技术工程队伍,因而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3 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少数经济发达地区、高级别医院已在医院内安装了医院信息系统,能对医疗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管理,但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低级别医院,医生仍然是通过手写的方式对医疗过程进行记录,在其医疗处理中甚至没有一台电脑,其医院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这也是早期创伤数据库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5.4 宣传与指导不够 宣传与指导不够导致很多临床治疗创伤的医生、特别是基层治疗创伤的医生,对创伤数据资料了解不够,主动收集和整理临床创伤病历意识不足。
5.5 经济投入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原因,我国对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经济投入不足,对创伤数据资源建设投入极少,就连创伤数据库建设领导者——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也缺乏政府和社会公益性基金的经济支持,这也是目前我国创伤数据库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5.6 未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缺乏经济资助,目前的创伤数据库的建设大多以科研课题基金为支撑,部分医院在科研基金资助时间段内进行创伤数据库的建设,科研课题结束后数据库的建设也相应结束,导致了中国创伤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呈现区域性、阶段性的特点,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虽然中国创伤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其领导者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以及主要研究与建设骨干单位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交通医学研究所、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正在寻求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公益性行业基金的资助。一直坚持不断地在中国普及创伤数据及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广大创伤工作者中推广创伤数据应用及数据库建设理念。同时也联合更多的医疗机构进行创伤数据库以及创伤数据库建设模式研究,探索中国创伤数据库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争取将中国创伤数据库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促进中国创伤医学的发展。
[1]NTDB.Natioanl trauma data bank 2013 Annual report[EB/OL].[2013 -12 -20].http://www.facs.org.
[2]Oyetunji TA,Jackson HT,Obirieze AC,et al.Associated injuries in traumatic sternal fractures:a review of the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J].Am Surg,2013,79(7):702 -705.
[3]Schetinin V,Jakaite L,Jakaitis J,et al.Bayesian Decision Trees for predicting survival of patients:a study on the US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J].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2013,111(3):602-612.
[4]Majidi S,Siddiq F,Qureshi AI.Prehospital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is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analysis from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J].Am J Emerg Med,2013 ,31(8):1215 -1219.
[5]Calland JF,Xin W,Stukenborg GJ.Effects of leading mortality risk factors among trauma patients vary by age[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3 ,75(3):501 -505.
[6]Hatch Q,Causey M,Martin M,et al.Outcomes after colon trauma in the 21st century:an analysis of the U.S.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J].Surgery,2013,154(2):397 -403.
[7]Teixeira PG,Karamanos E,Okoye OT,et al.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protective or harmful?A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 analysis[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3,75(4):596 -601.
[8]NEDARC.NEMSIS pediatric reports[EB/OL].[2013 -12 -20].http://www.nedarc.org.
[9]RCH.RCH Melbourne Trauma Registry[EB/OL].[2013 -12-20].http://www.rch.org.au/paed_trauma/trauma_data_and_registry/RCH_Trauma_Data_and_Registry.
[10]杨建,石应康,杨宁,等.中国人重伤住院调查—创伤原因、部位、程度、救治和结局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6):329-332.
[11]TARN.The first decade[EB/OL].[2013 - 12 - 20].https://www.tarn.ac.uk.
[12]Shi YK,Yang J,Liu QM,et al.Weithted coefficients values of TRISS in Chinese hospital trauma scoring:a primary investigation[J].Chin J Traumatol,1997,13(2):80 -83.
[13]Yang J,Shi YK,Liu QM,et al.Aprimary study on TRISS in a Chinese hospital[J].Chin J Traumatol,1999,2(1):8 -12.
[14]Yang J,Shi YK,Liu QM,et al.Prognosis mode of trauma outcomes for Chinese victims:A revision on ASCOT parameters and weight coefficients form Native Trauma Database[J].Chin J Traumatol,1998,14(3):135 - 138.
[15]Wan YH,Shi YK,Yang J,et al.Study on anatomical score of patients injured form penetrating thoracic trauma[J].Chin J Traumatol,2001,17(3):135 - 137.
[16]Liang GY,Shi YK,Yang J,et al.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 of penetrating thoracic trauma:a pilot study[J].Chin J Trauma,2005,21(2):112-115.
[17]周继红,王正国,石应康,等.中国创伤评分与数据库论坛会议纪要[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8):636 -637.
[18]Zhou JH,Yin ZY,Zhu PF,et al.Development of a trauma score software and a trauma database[J].Chin J Traumatol,1998,14(3):142.
[19]周继红,邱俊,张良,等.网络版创伤数据库系统V3.0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12):1133 -1137.
[20]邱俊,刘国栋,袁丹凤,等.地震伤情数据库系统V1.0的研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7):631 -634.
[21]Yao Y,Liu Y,Zhou J,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civilian inpatients'burns in Chinese military hospitals,2001 - 2007[J].Burns,2011,37(6):1023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