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筱帆 朱婷婷
( 江西修水县农业局 332400)
双井名茶始于唐、盛于宋、鼎盛于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修水县当前两大茶叶品牌(宁红、双井绿)之一。以原产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的家乡——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而得名。
双井茶属绿茶类。
初为蒸青团茶——将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干。元·柳贯诗:“旧闻双井团茶美……”。唐·陆羽《茶经》:“荼之造”即是叙述蒸青团茶的制法。
晚唐和北宋,已发展为蒸青散茶(时名草茶)——鲜叶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保持一定的自然状态。毛文锡公元935年前后著《茶谱》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黄庭坚之父黄庶:“家童来,持双井芽,数数饮之,辄成诗,以示同舍:……白芽包裹林岩姿……”;黄庭坚咏双井茶诗《次韵感春五首——其五》:“茶如鹰爪拳……”;均说明是散茶。真正的双井白芽,原料极为细嫩,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草茶极品,唯双井顾渚……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成品茶贮藏也极为讲究,欧阳修《归田录》:“自景祜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其后,制作工艺益臻完善,并发展为炒青散茶——鲜叶以锅炒杀青,揉捻,锅炒整形干燥(炒干或烘干),进一步提高了香味。清'龚鸿《双井茶歌》描述了当时采茶盛况:“茶中妙品称无双,双井名闻在修江,春到社前芽先吐,云腴竞摘吠邮庞,土女纷纷归来晚,筠篮满贮唤小艘,向道今年何处好,明月湾前与钓石工……”。
清末以来,双井名茶制作曾一度中断。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传统品质风格、产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创新:在选用良种、科学栽培的基础上,采摘一芽一叶初展、长度在2.5 厘米左右的幼嫩茶芽,经过“薄摊、杀青、抖散、揉捻、初烘、整形、提毫、摊凉、筛末、复烘、趁热包装”等一系列的工艺流程,制成的“双井绿”外形紧圆带曲,形如凤爪,锋苗润秀,银毫披露;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清湛明亮,叶底嫩绿匀净。多次在全国、省、市名茶评比中获奖。
在唐代,一般是煮饮,将饼碾(磨)碎后,过罗筛,用锅(鍑、釜、鼎——以铁、银、瓷、石等制)煮饮。水沸的程度掌握必须恰到好处(叫“候汤”),陆羽《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意指三沸之后,水已煮老,不宜再喝了。经现代科学分析,水煮沸时间过长,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逸散,而这些气体的存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会促使茶叶中的高分子蛋白质和氨基酸类物质分解,从而能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初沸之后,要把泡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荚环搅水汤中心,用则(匙之类)量茶末,当中心投下,不久,水的波涛溅出沫子,即用先前舀出的水浇进去,制止其沸腾,使生成华(指沫、饽,均为茶汤的沫,薄的叫沫,厚的叫饽)。分盛碗内喝时,要使沫、饽均匀”。
2.2.1 煮饮
全叶煮:如黄庶:“白芽包裹林岩姿……石鼎泉甘火齐得,混沌不死元气肥……”;黄庭坚:“茶如鹰爪拳,汤作蟹眼煎”。均指全叶煮,一般煮“三沸”即可。
磨(碾)碎煮:如苏轼《和鲁直送双井茶》诗:“……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玑珠……”: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要及新香碾一杯……粉身碎骨方余味……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乳粥琼糜雾脚回,色香味触映根来……”。煮的要点与上述煮团茶末一样。
2.2.2 点饮
全叶冲泡:黄庭坚《点茶法》:“点时净濯瓶,注甘冷泉,热火煮盘焰盏,令热,汤才沸即点草茶、劣,不比建溪(指建溪蒸青团茶),须用热沸汤也。”因团茶磨成细末冲泡,只须二沸汤水泡;草茶未经捣揉,也未碾末,须用三沸汤才能使茶汁泡出来。
碾末冲泡:黄庭坚《满庭芳》词:“北苑龙团,江南鹰爪……碾深罗细,琼蕊暖(一作冷)生烟……银瓶蟹眼,波怒涛翻……”。说明在宋代,双井茶(江南鹰爪)和蒸青团茶(北苑龙团)均有碾碎,过罗筛后,量茶末,置于碗(杯、盎盏)中,以汤瓶烧开水冲调饮用的。汤瓶宜小不宜大,便于点茶,以金、银制的最好,一般以铗或瓷石制;由于口小,看不清水的沸腾程度,故除陆羽的“三沸”法外,还有“声辨”'和“气辨”,所谓“候汤”难也。水沸的程度,宋·赵佶《大观茶论》:“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续并跃为度(相当于二沸),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点茶前,须焰盏令热(以沸水将茶杯烫热),否则,沫、饽就飘浮不起来。点时,先注入一点汤水(沸水),将茶末调匀,再围着四周旋转增添注入汤水,并用茶筅(竹制,形似小帚,宜厚重)拍击拂动,注水到茶杯的十分之四时停止注水,这时茶色鲜亮纯白,挨着茶杯边上的茶水不留痕印为最上等。
黄庭坚对碾茶方法也有讲究,《硝茶法》:“当以芦布作巾,裹厚垧盏一复,置茶其中,每用首顿之,尽筛去白毛,并栋去茶子,乃硭之,则茶色味皆胜也”。又云:“石硝须洗,令无他茶气,风日极干之,芽子以疏布净,揉去白毛,乃入硝,少下,而急转如旋风落雪,方得所”。
当今日本生产、茶道接待贵宾时品饮的最高级蒸青绿茶——碾茶(茶园搭棚覆盖,鲜叶细嫩,色翠绿,饮时以3 克左右,冲入三口半能饮完的水,搅成悬浮液,连末饮之),看来就是这一珍贵的中国古典茶文化和品茶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一般都是全叶冲泡。
烧水宜大火急沸,不宜文火慢煮。水烧到沸滚起泡为度,未沸滚则茶中有效成分不能泡出,香低味淡,但也不可沸腾过久。明·许次纾《茶疏》说:“水一入铫,便须急煮……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
高档细嫩名茶,不宜用水温过高的开水冲泡,以免茶叶烫熟,维生素C 被破坏,降低清香鲜爽风味,以水温80℃左右为宜,可将开水装入保温瓶中,稍待片刻再泡茶。
茶具以陶、瓷最好。为了观赏,则用玻璃杯泡。搪瓷效果较差,但经久耐用。
一般每杯约放3 ~5 克茶叶,冲入200 ~300 毫升开水,盖上杯盖,待3 ~5 分钟饮用。最好先冲入少许开水,以刚能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 ~5 分钟,再加注开水到七、八成,趁热饮用。喝到杯中尚余1/3茶水时,就要再加开水,以调和先后浸出的茶汤滋味。如暂时不饮,就等到要喝时再加开水,随斟随饮。一般每杯冲泡三次开水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