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燕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解析
黄 燕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视角解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并以相当大的篇幅做出了具体的阐述与部署,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战略部署进一步“使我们党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形态,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使它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信念,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航程”[2]。可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抉择,更是30余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诉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类在和自然界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然和能动地利用改造自然,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当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时,人和自然的关系也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的价值关系。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从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相应的物质资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对世界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然而,在明确这一共有价值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人们对客观世界特别是对自然界的态度,与人类自身对物质资源的占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个人的自我享受及人类整体财富的利用等方面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这也就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社会的人群形成不同的价值认知,制定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进而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或者生态的后果”[3]。这就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本逻辑。然而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整体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其根源深处就拒绝和反对任何危及人类整体未来走向的发展模式。显而易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发展不能以损害人类的整体利益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为价值取向,更不能把对自然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作为经济增长的手段。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国家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关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也就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也是在这一层面上,我们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汇集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凭借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决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并将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中国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习近平同志一再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他还进一步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就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中国正处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能毅然决然地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赋予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关照,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中国这样社会主义负责任大国的首创,也是任何西方国家难以想象到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视角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这里既蕴涵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伦理智慧,也有新时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敢于担当的世界情怀,更有中国人民自觉追求实现民族振兴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性思考。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视角具有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也具有马克思主义关注人与自然“和解与和谐”的价值取向,更有中华民族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的现实夙愿。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为本”的人类实践活动,人既是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制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价值成果的享用主体,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确认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马克思一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7]。但是,自然界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那种“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8](P178)。同时,他还指出,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势必会营造出一种“金钱决定人生价值”的社会氛围,进而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异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非理性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那种“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义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9]只有在未来“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0](P928)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应遵循的自然视角。
人是自然之子,因而人类不能以自然立法者的姿态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人只有敬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为人与自然的和解打下良好基础。这是我们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人们传统“人定胜天”观念和树立现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标志。要知道,当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就应该从自然界客观规律出发,认识自然万物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学会和自然友好相处。另外,坚持自然视角,还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人与自然发生冲突而难以做出选择时,能够学会用自觉的生态意识指导自身的生态行为来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以维护全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我们只有注意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注重维护自然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能力,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有序,对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加以关切和关怀,才有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
受人们的知识结构、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人们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有时候很难对自己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在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性,无法正确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社会以及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在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资本主义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追逐剩余价值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资本主义列强借助坚船利炮,毫无节制地攫取甚至野蛮地掠夺全球资源,借以满足资本内在的贪欲,早期工业文明的工具理性已经把价值理性抛到云霄之外。到了20世纪末期,“华盛顿共识”看似为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然而,正是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开始对国内自然资源无序开发和利用,罔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而盲目地进行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张。当前,这些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急功近利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不得不面对如何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而另寻出路。
面对这一现实状况,我们应该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进行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确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必然,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代替价值理性的存在。相应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对科学的认知,必须将科学研究、科学规划、科学决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只有科学地确定人类活动界限,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规划和设置,才有可能使我们的行动和决策尽可能符合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人与自然互动所要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理想境界。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并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1]可见,用制度建立和体制改革来保护生态环境,是未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获取成果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借助科学技术进步来放大人类对自然界的贪婪和毫不掩饰地对自然界大肆掠夺的卑劣行径。那种假借科学名义侵夺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必将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缺憾,还会威胁到全人类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应加以警惕和关注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生态文明理论兴起后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上的最新反映,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12]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类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人类在发展中也常常会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一个倡导消费和崇尚消费的年代,对物质的渴望和占有让更多的人越来越忽视了人类本身所应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甚至让物欲的满足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目的。同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也在斗争中彼此演绎着人类追逐不同价值取向的相应画面。当工具理性位居上风的时候,价值理性处在社会发展的边缘状态,这时对金钱的膜拜成为人们唯一的价值信念。而经过资本主义近四百年的发展,那种“金钱决定人生价值”的腐朽价值观也让人们开始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对人类造成的“异化”后果。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只有回归到人类本身来思考人类社会应该如何保持自身发展,才能避免侵略、战争和厮杀。
为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而不是把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原。“以人为本”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生态危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也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解决这种自身生存的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始终围绕“人”的价值来展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落到实处。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正在到来。”[2](P71)所以,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立场,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人的主体力量,才能使人在拯救自然中拯救人类自身,才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角既彰显了中华民族孜孜追求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理念,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担当。作为一种崭新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新的民族特色,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内涵。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刘思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70.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59.
[4]张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86.
[5]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5-25.
[6]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7-2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2]刘勇.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与时俱进[J].社科纵横,2012(12):8.
On the Persp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ANG Yan
(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Based on adhering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abide by society perspective,natural view,value perspective and science perspectiv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perspectives,we should also realize the urgency and difficulty of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at's mor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work to build a beautiful country,achieve la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ke great efforts towards a new era of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e must adhere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ly on the main body strength of masses of the masses,improve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beautiful China;perspective interpretation
D61;X321
A
1672-934X(2014)02-0065-04
2013-12-05
黄 燕(1965-),女,河南信阳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