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梦”研究述评

2014-03-25 10:01张可荣
关键词:光明日报中国梦民族

张可荣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14)

2013年“中国梦”研究述评

张可荣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14)

2013年中国梦的研究集中于世界的维度和未来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梦凝聚共识和旗帜引领的理论价值、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世界意义。把研究的内涵推高到精神内核和共产主义理想层面,并由此规划了中国梦实现的文化路径。

中国梦;民族复兴;2013年;述评

现代中国人使用“中国梦”一词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梦理念也已持续多年。但中国梦引起中国及全世界普遍关注、研讨和热议,则始于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首次阐述中国梦之后的2013年。一年来,在一大批国内外学者的推动下,中国梦研究活动持续发力,高潮迭起;中国梦研究成果“‘井喷式’涌现”[1],超过历年之总和;中国梦战略理念大步走向世界,引起全球关注。同时,中国梦研究覆盖面十分广泛,参与研究的人员多,一大批学养深厚、知名度高的专家学者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以说,2013年对中国梦理念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梦成为中国最强音,成为“国际舞台上当之无愧的‘外交热词’”,成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①2013年世界聚焦中国梦。

为推动中国梦研究的深入发展,笔者对一年来收集的中国梦研究文献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思考。因研究成果发表和出版周期所限,无法及时获得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也因篇幅所限,不能全面综述,这里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的文献为主,重点就海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梦的理论价值与世界意义、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路径与挑战、对中国梦的曲解与误解以及中国梦研究的努力方向等问题作简要述评。

一、关于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和世界意义

大多数海内外学者高度评价中国梦的重大理论意义、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认为中国梦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治理念;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中国梦高举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旗帜,与美国梦等相通相连,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一)关于中国梦的理论与时代价值

1.强调中国梦具有凝聚共识和旗帜引领意义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梦所具有的凝聚共识和旗帜引领意义。杨清明等认为,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梦是当今时代协调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是团结凝聚亿万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旗帜”[2]。尹韵公认为,“中国梦既是战略方向,又是战略旗帜,还是战略口号,是一面引领全国人民奋斗的旗帜。”[3]胡建林认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走向未来世界的引擎,又是全世界认识当今中国的密码”[4]。王伟光认为,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5]。王义桅认为,“中国梦是崛起后的中国交给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答卷,要解答的是现时代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

2.强调中国梦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梦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政治理念,对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唐洲雁认为,中国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人民大众、面向社会现实和面向世界的话语体系[7]。王炳林认为,中国梦是中国“话语体系与世界文明接轨的表现”[8]。韩振峰认为,中国梦理念为我们更好地推动中国语言体系走向世界做了一个样板[9]。所以,要善用中国梦理念,“努力将其转化为创新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工具”[10]。

3.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角度强调中国梦的理论价值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论题。一些学者迎难而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辛向阳认为,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始终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群众史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基础,以与世界共创美好未来为基础”[11]。史文清认为,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12]。林培雄等认为,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为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新坐标”,“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注入了新动能”[13]。韩庆祥等认为,中国梦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14]。

4.从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角度强调中国梦的理论价值

韩庆祥、韩振峰、崔耀中等学者认为,中国梦这一重大命题“可以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战略框架中的一个总体性命题”[15];它“进一步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党的执政宗旨”,“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执政遵循”,“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方略”[16];“是加快发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宣言书’”,“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的‘宣言书’”,“是解放思想,呼唤理论实践创新的‘宣言书’”,“是坚定走中国道路,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发展的‘宣言书’”[17]。

(二)关于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是2013年中国梦研究的一个特点。在比较研究中,学术界集中比较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关系,认为两国梦想一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中国梦不是美国梦,也不能做美国梦;中国梦不只是国家、民族梦想,也是新的“文明梦”、个人梦。另一方面也强调两者并不冲突,而是一种相通相连的关系;中国梦是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之梦,必将造福世界,为世界各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借鉴。

王义桅认为,“中国人的梦,丰富了人权的内涵,人的幸福、价值与权利从此打上了中国的鲜明印记而非西方的普世折射;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丰富了大国发展的内涵,现代化、全球化从此打上了中国的鲜明印记而非西方的话语垄断;中国的国际责任、国际贡献,丰富了国际关系内涵,国际关系、国际规范从此打上了中国的鲜明印记而非西方规范的延伸。”[18]齐卫平认为,中国梦从中国来讲要证明两件事情:一件是曾经衰落的民族能否再度复兴,二是证明现代化可以通过非西方模式来实现[19]。洪向华等认为,中国梦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其相关原则表明,“中国梦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追求和实现国家梦想的新范式,这是中国梦之于世界的最大意义所在。”[20]刘戈、王文等认为,“中国梦是人类智慧的最新结晶”,它“吸取了日本对外侵略的教训”,“迈过了苏联沙文主义的陷阱”,“要摒弃欧洲梦、美国梦的糟粕”[21]。

一些外国学者也纷纷发表看法,认为中国梦理念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带到新的维度;中国梦的实现将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梦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梦想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②

二、关于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与基本特征

这是中国梦研究的核心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辨证统一体,国家与民族的集体梦与人民的个人梦既不可分割更不可对立。学者们分别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大历史时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梦想层面,中国、世界和人类三种文明关系等不同维度,考察中国梦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特征。

(一)关于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内涵阐释是中国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学术界主要探讨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梦的根本方向和价值指标;阐释了中国梦与民族复兴的关系,认为民族复兴是中国梦始终不变的主题;探讨了中国梦的丰富文化意蕴;强调中国梦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多方面的辨证统一性。

1.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角度解析中国梦的内涵

冷溶、鲁克俭、梁言顺、秋石、李希光等对此进行了初步揭示。他们认为,“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梦,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是一个梦”[22]。“中国梦既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梦,也是中国人追求幸福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梦。中国梦的出发点是民族复兴,落脚点是‘共产主义理想’,精髓是马克思的‘好生活’理念。”[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母体和本原”,中国梦的“核心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又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4]。中国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托起中国梦的最重要根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梦的必然追求”[25]。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就是共同富裕,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26]。

还有一些学者如周笑梅、张朋智、潘玉腾、王淑芹、任平、杨雪冬等从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角度解析中国梦的内涵。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精神内核”[27]或“价值内核”[28]。是“中国梦价值内蕴的具体体现”[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梦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共建共享中国梦的精神保障。”[30]其中,“诚信与文明是中国梦的价值基石”[31],“公正与法治是中国梦的价值规则”[32]。

2.从中国梦与民族复兴关系的角度解析中国梦的内涵

石仲泉、郑必坚、吴建民、刘明福等学者一直把民族复兴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思考,认为民族复兴是中国梦不变的主题。石仲泉就强调,中国梦与民族复兴具有一致性,民族复兴不仅仅是复兴历史盛世,更重要的是超越历史盛世:第一,不是要恢复过去的疆域版图,而是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第二,使中华民族跻身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33]。刘明福的《中国梦》就是从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角度论述中国梦的[34]。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邱德胜、王玉鹏认为,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宣言和行动纲领”,又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世界梦’”[35]。张定鑫认为,就“历史情结”而言,中国梦的基本元素是民族复兴,因而中国梦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问题[36]。

3.强调中国梦内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多方面的辨证统一性

韩振峰认为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六个方面的辨证统一: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辨证统一,是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种形态的辨证统一,是三个“一定能实现”目标的辨证统一,是三个“共同享有”的辨证统一,是“三个必须”的辨证统一,是“三个自信”的辨证统一[37]。辛向阳认为中国梦具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绚丽色彩:是红色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梦;是橙色梦,即暖色的温暖人心的和谐梦;是黄色梦,即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的梦;是绿色梦,即能够永续发展的梦;是青色梦,即具有青春活力的梦和改革没有结束时只有进行时的律动之梦;是蓝色梦,即走向海洋的梦;是紫色梦,即紫气东来的东方大国的梦以及与世界同精彩的梦[38]。李琪认为,理解中国梦就要理解三个“三位一体”,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位一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位一体”,中心工作、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三位一体”。③张维为认为,中国梦寄托着“三重情怀”,即“家国情怀”、“大国情怀”和“天下情怀”[39]。王义桅多次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梦的内涵,认为中国梦是“源于中国、属于中国、为了中国”的三位一体[6];是“经济腾飞、民族复兴、文明转型”的三位一体[18];“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中华梦的三位一体,客体是发展中国家身份追求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身份追求的共同富裕、新兴国家身份追求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三位一体。”[40]

周桂钿、易中天等则从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阐释中国梦的内涵:周桂钿认为,“你的梦,我的梦,不能算中国梦。现代中国人的梦,也不等于中国梦。只有古今中国人共同的梦,才算真正的中国梦。”“一是大同理想;二是小康社会”,“这才是古今中国人的梦,真正的中国梦”。④易中天认为,古代中国梦有三个:大统梦、小康梦和治世梦,近代以来的中国梦叫强国梦。“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个人幸福。”[41]

此外,一些外国知名学者如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约翰·奈斯比特、沈大伟等对中国梦内涵的正面解读,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梦理解的程度,为我们探究中国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值得重视。⑤

(二)关于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站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学科领域,学者们的具体看法不尽一致。

1.从内涵出发阐释中国梦的特征

徐治彬认为中国梦有八大特征,即未来性、目标性、丰富性、主题性、民族性、开放性、人民性和激励性[42]。孙来斌认为中国的特点是“既承载历史,也直面现实”,“既昭示未来,也激励当下”,“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个人”,“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43]。吴光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之形上道体概括为“仁爱为本”,认为这正是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根本所在,同时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之形而下之器概括为“法治为用”。③陶文昭认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求善求美,不断前行,是中国梦的特征”[44]。韩庆祥则认为中国梦的本质特征“就是目标凝聚、共生共进、外圆内方和人民主体,其蕴含的思维方式是战略思维、和合思维、功能思维和人本思维”[15]。

2.从比较中阐释中国梦的特征

这种比较大多以美国梦为参照。新加坡学者石毓智和中国学者夏春涛、公茂红、王文、陈向阳、陈金阳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石毓智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概括为七点:中国梦是国家富强,美国梦是个人富裕;中国梦的目标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标是个人成功;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实现,美国梦可利用他国资源达到;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是个人的自由快乐;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中国梦依赖群策群力,美国梦靠的是个人张扬;中国梦为了民族光荣,美国梦为了个人荣耀[45]。夏春涛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包括路径选择不同,概念内涵不同,发展趋势不同[46]。公茂红认为中美两国梦想也有“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和实现方式方面[47]。陈向阳、陈金阳同样表达了类似看法,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有五个方面:孕育背景不同;提出时机不同;实践道路不同;对外战略不同;影响范围不同。[48]

针对强调中美两国梦想根本不同的流行观点,一些学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作些区分有必要,但不能强调过头,更不能简单化,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相通之处也十分明显[49];“中国梦必须以个人梦为基础”才有吸引力[50],强调差别不如彰显中国梦与世界的“相似与提升之处”[21]。

三、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路径与挑战以及中国梦研究中的曲解与误解问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实现中国梦既已展现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学者们高度关注与思考的文化路径与挑战以及中国梦研究中的曲解与误解问题作简要介绍。

(一)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路径与挑战

实现中国梦,文化发展是根本性的问题。许多学者突出强调了文化问题对实现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并分别从民族文化、文化软实力、先进文化、开放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文化宣传与传播等方面提出了看法。

1.强调文化发展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

王蒙认为,中国梦包含文化梦,“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在文化上有更多更高更出彩的文化人才与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大堆鄙陋的八卦与破碎的段子”[51]。郭建宁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引领,需要道德作为基石。只有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复兴,中国梦才会真正实现。”[52]陈圣来认为,“未来中国文化如不能登临世界文化峰峦,中国就不能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这辈人也圆不了现代化强国之梦。”[53]

2.强调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

强调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观点与上世纪早期民族复兴思潮中的文化主张有着某种程度的相连与相似,即突出强调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中的极端重要性,甚至认为以民族文化作为立国之本,才是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文化选择。

摩罗认为,“中国梦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只有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中国梦'才会不打折扣,中国的民族复兴才会不打折扣。”[54]慕朵生认为,中国梦可与“中华道统”对接,以凸显民族传承,重拾民族自信,而且“有助于重新阐释自己的历史合法性”,加快实现中国梦[55]。梁鹤年认为,“中国梦应当吸纳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成为包容别人、扶持弱小的仁者之梦,突出中庸、大我、性善等文化基因,创造一个与西方不同而不争的新局面。”③我们认为,实现中国梦,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是基础,吸纳其它优秀文化同样必不可少。

3.强调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

王桂兰认为,“立足当下,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主要在于软实力”,“放眼未来,实现梦想的路径和动力离不开软实力”[56]。张国祚认为“只有软实力更强大,中国梦才能早日圆”[57]。李希光认为,没有国家软实力的中国梦是虚弱的,没有中国梦的话语体系,等于中国共产党退出道德高地,从而退出执政舞台[26]。王福军认为,要着力实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开放文化的“三结合”,壮大中国文化软实力,支撑中国梦[58]。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其它角度强调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性。比如,刘润为强调,必须不断发展繁荣红色文化,以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59]。赵晓认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就是“公平和公义”[60],等等。

(二)关于中国梦研究中的曲解与误解

理性解读中国梦是国内外学术界的主流,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和曲解,甚至嘲讽与否定,说什么中国梦无非就是“大国梦”、“党国梦”、“霸权梦”;中国梦具有不确定性,对世界是风险等等。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实现中国梦面临的一个文化挑战问题。

对此,一些学者纷纷刊文予以提醒与指正。王义桅归纳出外界对中国梦的“十大误解”[40],包括“中国梦要取代美国梦”、“中国梦表明中国要抛弃共产主义理想”、“中国梦就是宪政梦、人权梦、民主梦……”、“中国梦是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等。王文针对国内外大量存在的对中国梦的曲解与误解提出,如何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建言献策,“应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共同诉求”[61]。

四、中国梦研究的努力方向

中国梦研究尽管在2013年取得丰硕成果,但就整体而言只能算刚刚起步。怎么推动中国梦研究的深入?学者提出了针对性极强的意见和建议:

王顺生提出应在三大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加强多维度、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二是加强对基本问题的研究;三是加强对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思想的学术史研究,夯实中国梦研究的学术根基。⑥张维为从“中国话语建设”的重要性和中国梦研究原创性要求出发,认为“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梦应该是中国话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把中国梦具体分解为家国梦、大国梦、天下梦这样三个层次来进行原创性研究”[62]。王虎学从中国梦提出的背景与当前研究存在的缺陷出发,认为中国梦研究畅谈中国奇迹、中国成就的成果偏多,直面现实问题、解答中国问题的研究偏少,因此很有必要从“中国问题”出发对中国梦进行一番再思考[63]。王元丰则从中国梦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提出“面向全球谋划中国梦”的建议[64]。

根据研究现状,结合上述学者建议,笔者以为,今后中国梦研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中国梦构建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国梦演进的历史文化探讨。这是深化中国梦研究的首要任务。关于理论学习,首先要全面学习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多来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论述。总书记不下60次阐释中国梦,留下丰富的文献资料,且大多编印成书,公开出版。对此需要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把理论学习延伸到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论述方面。与此同时,加强中国梦的历史文化源流探讨,并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学术研究融合起来。通过“论”与“史”的融通,才能把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阐释清楚。

2.加强中国梦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及时澄清国内外对中国梦的误解和曲解。从“中国问题”入手,包括及时澄清国内外对中国梦的各种误解和曲解,是下一步研究的难点与重点,也是深化中国梦研究与传播的重要切入口和突破口。“中国问题”的存在是各种误解与曲解发生的重要原因,科学解答“中国问题”,质疑声音就会不攻自破。

3.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开展必要的学术争鸣。学科交叉研究能够产生新的视角、方法和观点,学术争鸣则是学术进步的不二法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缺少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是当前中国梦研究的一个瓶颈问题。2013年报章杂志刊载的大量中国梦研究文章,学科交叉研究少,独创性见解少,解惑释疑少,尤为缺少学术争鸣,值得引起注意。

4.加强中国梦的理论框架研究,构建中国梦战略思想的理论体系。这是中国梦研究的中心,一切问题的探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构建中国梦理论体系需要解决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与民族复兴、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等的关系。

[注释]

①《这一年,世界叫响“中国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31日;《让我们共同的世界更加美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外交新局述评》,人民日报,2014年1月26日。

②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2013年12月9日。

③《中国梦应吸纳传统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2日。

④刘廷善:《“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孔子网, 2013年8月6日。

⑤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2013年12月9日;任晓驷.《中国梦:谁的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第174 -184页。

⑥《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光明日报,2014年01月15日。

[1]孙来斌,黄兰.中国梦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 (4):191-196.

[2]杨清明.中国梦的深厚背景和宽广视野[N].光明日报,2013-12-12.

[3]尹韵公.强大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必备前提[N].光明日报,2013-7-11.

[4]胡建林.中国梦:从历史到现实的跨越[N].光明日报,2014-1 -1.

[5]王伟光.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N].人民日报,2013-8 -20.

[6]王义桅.中国梦的三重内涵[N].环球时报,2013-1-29.

[7]唐洲雁.中国梦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3-7-8.

[8]王炳林.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3-7 -8.

[9]韩振峰.中国梦概念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了一个样板[EB/ OL].光明网,2013-11-13.

[10]柴尚金.中国梦与中国精神[J].红旗文稿,2013-5-21.

[11]辛向阳.中国梦一刻也没有脱离过马克思主义[J].党建,2013 (10):24-26.

[12]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13-5-20.

[13]林培雄,刘光明.论中国梦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3-5 -2.

[14]韩庆祥,陈远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N].光明日报,2013-8-19.

[15]韩庆祥.中国梦: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N].光明日报,2013-7-8.

[16]韩振峰.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境界[N].北京日报,2013-5-6.

[17]崔耀中.中国梦是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的“宣言书”[N].光明日报,2013-7-8.

[18]王义桅.中国梦也应是世界梦[N].环球时报,2013-3-6.

[19]齐卫平.为世界文明作贡献[N].人民日报,2013-12-12.

[20]洪向华,赵磊,幸尧.多维度中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10-20.

[21]刘戈,舒泰峰,王文,等.十问中国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22-228.

[22]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4 -26.

[23]鲁克俭.“好生活”与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5-7.

[24]梁言顺.中国梦的思想资源、制度保障和路径选择研究[N].光明日报,2013-7-10.

[25]秋石.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能量[J].求是,2013 (9):14-16.

[26]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8-13.

[27]周笑梅.以中国梦促进多元价值观整合[N].光明日报,2013-12-31.

[28]张朋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N].光明日报,2013-4-6.

[29]潘玉腾,陈赵阳.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动力[N],光明日报,2013 -8-17.

[30]王淑芹.国家、社会、个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N].光明日报, 2013-4-10.

[31]任平.诚信与文明:中国梦的价值基石[N].光明日报,2013-4 -10.

[32]杨雪冬.公正与法治:中国梦的价值规则[N].光明日报,2013 -4-10.

[33]石仲泉.伟大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1-10.

[34]刘明福.中国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35]邱德胜,王玉鹏.“中国梦”的双重内涵[N].光明日报,2013-5 -10.

[36]张定鑫.“中国梦”研究:现状与展望[J].探索,2013(4):182-187.

[37]韩振峰.把握中国梦精神实质要遵循六个辨证统一[N].光明日报,2013-7-11.

[38]辛向阳.锦绣华夏地,七彩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10-17.

[39]张维为.中国梦的三重情怀[J].社会观察,2013(3):29-30.

[40]王义桅.外界对“中国梦”的十大误解[N].环球时报,2013-4 -16.

[41]易中天.重写中华史:没有颠覆性观点写作没意义[EB/OL].中国新闻网,2013-5-19.

[42]徐治彬.“中国梦”的八个基本特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3(6):19-20.

[43]孙来斌,刘近.中国梦的多维解析[N].光明日报,2013-6-22.

[44]陶文昭.中国梦是具有标志性的政治理念[N].北京日报,2013 -4-27.

[45]石毓智.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七大特征[N].环球时报,2013 -5-23.

[46]夏春涛.“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本质区别[N].光明日报,2013 -4-23.

[47]公茂红.读懂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202-204.

[48]陈向阳,陈金阳.在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比较中坚定信念[J].红旗文稿,2013(10):14-16.

[49]石毓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七大“相通点”[N].环球时报,2013 -6-10.

[50]陶文昭.中国梦主体的包容性[N].学习时报,2013-6-17.

[51]王蒙.寄希望于文化[N].光明日报,2013-8-19.

[52]郭建宁.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光明日报,2013-7-8.

[53]陈圣来.文化不登峰,难圆中国梦[N].新华日报,2013-2-6.

[54]摩罗.中国梦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环球时报,2013-6-7.

[55]慕朵生.“中国梦”可与“中华道统”对接[N].环球时报,2013-11-30.

[56]王桂兰.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于提升软实力[N].光明日报, 2013-7-11.

[57]张国祚.研究软实力成就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7-11.

[58]王福军.中国梦与中国道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89-101.

[59]刘润为.红色文化与中国梦.人民日报,2013-11-14.

[60]赵晓.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J].人民论坛,2013(13):7.

[61]王文.中国梦需要高质量的建言[N].光明日报,2014-1-1.

[62]张维为.推动中国梦走向学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13-7-10.

[63]王虎学.“中国梦”与“中国问题”[N].光明日报,2013-12-14.

[64]王元丰.“中国梦”要面向全球谋划[N].环球时报,2013-7-16.

Research Review of the"Chinese Dream"in the Year 2013

ZHANG Ke-rong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14,China)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Dream in the year 2013 focused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probing into the theoretical values of consensus building and banner guidance as well as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aceful cooperation with mutual benefit and double winning.The connotations of the research was pushed to the dimensions of spiritual core and communist ideals,and hence designed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i.e.,by means of promoting culture.

Chinese dream;national revitalization;2013;review

D61

A

1672-934X(2014)02-0052-07

2014-02-22

中宣部2013年“‘马工程’深化中国梦研究课题”《中国梦的生长历程研究》阶段性成果

张可荣(1962-),男,湖南澧县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文化与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中国梦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