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四维一体”育人模式探究

2014-03-25 08:49杨越
关键词:一体职教高职

杨越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外语系,浙江 杭州 311231)

“四维一体”育人模式是指学生在充分融入社会的前提下,以社会的“做”为主导,以学校的“学”为理论助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因此也可称为“社做+校学”一体化育人模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我国近代著名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家坚决反对旧教育轻视实践、蔑视劳动、崇尚死读书的恶习。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在办学模式上,他主张“教育要讲求社会化,因为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有必要与社会各界联系沟通,必须敞开校门办学,让职业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去,研究社会、了解社会、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1]P(52-102)其思想深刻地阐明了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劳动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高职学生的双重性,要以“做”来设计高职育人体系,要注重社会对学生的开放性,让他们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征及兴趣爱好构筑自身的知识结构,千万不要设定各种框架把学生限制起来,扼杀他们的个性和自主发展的才能。从当前我国职教发展现状看,传统的只学不做、社校分离的死板模式已很难适应新时期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践行“四维一体”育人模式教育理念,对探索新时期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充实社会实践内涵、切实提升职教特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四维一体”模式的必要性

提出开放型“四维一体”模式的必要性,是基于当前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引起政府职教主管部门及各院校对这一问题的足够重视,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首先,我国“四维一体”职教模式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外从中学就已全面展开四维一体教育,而我国至今仍以“先学后做、社校分离”的应试模式为主体,不能真正体现职教“做”字当头,“做”就是学的理念。就当前教育改革而言,虽然许多院校围绕自主择业、校企合作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缺乏政府合理政策引导,社校管理职责不清,导致方法思路偏差明显,效果不够理想。随着我国职教体系由精英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使得职教传统模式中“重学轻做,社校分离”问题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

其次,学生非智力能力严重欠缺,决定了加强“四维一体”模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代高职生大多偏重智力,但在非智力方面,存在眼高手低、虚荣高傲、不善合作、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等不良心态。而这些薄弱环节又恰恰反映了我国教育体系中只重学校的“知”、忽视社会的“行”,社校分离,不能实现联动共治上。这根本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本位”的基本原则。因此,贯穿行之有效的四维一体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再次,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必须尽快加强“四维一体”模式的推行。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达699万,而多数找工作难与自身能力不足密切相关。这主要包含两大教育不合理因素:一是专业设置和招收人数与市场需求不相符;二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应高度重视“四维一体”模式。

二、实施“四维一体”模式的主要路径

为加速这一模式的进程,政府部门应本着以人为本、劳动优先、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原则,大刀阔斧,切中要害的实施改革。笔者认为应着力破解以下几方面的难题:

(一)推行社会化住宿

当前我国一刀切“校内集体住宿制”在高端人才培养上确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学归属感;完善的生活设施为学生智力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承担了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教学辅助活动,使学生可集中精力投入繁忙的理论学习和科研等工作中去。这些因素为知识型、研究型人才能力的拓展提供了完善的环境保障。然而,面对当前社会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对职教模式的意义和价值定位有待彻底调整。教育的目的应在通过“做”来引导人实现全面发展。但问题是怎么做?如何构建以做促学的模式框架,该剔除哪些困扰已久的条条框框?其中,校内住宿的封闭、单一性严重阻碍了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大学教育的“内”,与社会的“外”不能真正兼容,不能真正体现以做为先,劳动本位的价值观,高职教育的合理性、持久性目标都将显得无比脆弱。在国外,很多国家通过“社会化住宿”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兼容,如美国、日本等国的大学生基本自行解决住宿,如需要校内住宿则要提出申请,最多也不超出一年。它所体现的优势在于:学校软硬件成本大大降低;学生身份的双重转换,在校是学生,在社会就是劳动者。因突出了社会收益性,可极大调动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彻底破解了困扰已久的封闭性这一难题,为个性化办学找到了方向。理清了不同职能:学校职能在于“知”,即理论和专业操作的精深把握;社会职能在于“行”,即以“勤工俭学”为手段深入考察认知社会,同时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就业前的缓冲提供了拓展空间。住宿社会可使学生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通过“勤工俭学”掌握生存技能、积累经验,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对于身心均已成熟的高职生,以学校为中心将他们禁锢起来,对学生个性发展、就业和服务社会的准备非常不利。大学社会化住宿作为一项教育改革重大课题,在范围上并非一刀切的统一实施,政府可根据学校等级差异、轻重缓急自行调配,逐个落实。鉴于当前国内板上钉钉式的不分学校性质一律住校模式,其财政支出的高耗性、脱离社会性、封闭性等劣势值得反省,改革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二)活跃社会机制

解决了住宿社会的问题后,学生的生活区域由学校变成了社会。随之新的问题也同时出现,即广阔的社会应如何成为学生接受教育、提升能力的主战场?要解决这一难题,政府应善于借助企业、行业、学校的几方合力,科学运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思想,在保障机制的构建、实践方式的调整、评价模式的转变等多方下功夫。

首先,政府统筹参与及建构保障机制。黄炎培先生提出的“离社会无教育”大职业教育观,深入揭示了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学校单方面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参与、配合,各司其职,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及政策引导,政策的倾斜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果仅凭一纸协议或企业的自觉行为,绝无持久可言。在此方面,国外有诸多模式可供参照。如德国的“双元制”,它得益于政府健全的劳动法保障及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日本文部省为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共出台了三类共十项引导政策。学生除了完成在校学习外,几乎全部时间均用于“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提升了能力,开阔了视野。相反,我国职教模式过于单一,无法体现以做促学,是当前职教体系的弊端。对此,应抓住区域性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打造“政府引领、多元参与、合同执行、成本分担”,从法规机制完善、经费投入等多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

其次,应真正认清“勤工俭学”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自2006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建设计划以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全国高职界的一致认同。“工学结合”其形式上与勤工俭学基本相同,都是倡导、弘扬黄培炎先生的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理念,但在内容上却有所区别:工学结合在体制机制上还是有赖于校企合作的全面展开与突破,更注重专业与课程设置层面院校与企业的联合,通过学校与契约企业的分工合作,让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从而形成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培养模式。但究其模式特性仍无法根本摆脱校企联动、契约协作等固定、封闭机制。只能说从以往的“只学不做”到了“以学带做”,但还远没达到四维一体的联动程度。既然要用“做”来设计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从参与社会实践的量、度、广、深等角度出发,打破既定契约模式,合理落实多种社会实践机制,通过开放市场调整机制内涵,拟定出适合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对此,采用社会化勤工俭学,可使学生一方面在校接受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认知;另一方面通过自选实践模块,参与社会企业劳动,用自身劳动获取收益,促成综合素质及实现人的全面提升。这里学生有两种身份——学生与劳动者,教育也有两种场所——社会与学校。社会化住宿使进入社会的学生变成了普通劳动者,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报刊、杂志,寻找符合自己个人爱好、劳动时间、工资要求的短期工作,积累经验,弥补大校学习以外的不足。同时,返回学校,他们的身份又是学生,在学校主要从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学校对于学生能力等级的评定可通过严格意义上的“学分制”加以管控,没有达到学分规定的学生一律不予毕业。学生社会实践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它应由国家政府部门统一管理,通过实施先进有效的政策,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学校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培养技能相互促进

首先,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知”,应属于学的范畴,它是宏观大系统中独立的子系统,其培养目标及特性应注重在专业技能和理论上下功夫。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一般实行三年制教学,课程安排采用“2+1”模式。校企联动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已被纳入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模块中,主要包括1、2年级的校内课程实训和3年级学生校外综合技能实训两部分。当前我国职业学院在构建、扩建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训模拟室的基础上,开拓校企合作,将学生专业技能放在突出位置,规定颁发毕业证的条件必须在行业实习半年以上,同时拥有专业技能证书;有些专业还尝试开展“做学交替”等的课程安排,集中模拟式的实训及顶岗培训,充分合理地衔接专业课程教学和行业生产实际需求,分段落实。这些理论+技能教育的机制将形成稳妥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奠定基础。

其次,优化教师的来源和结构。面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困境,优化教师的来源和结构,采用校企双向宽口径的方式选聘教师至关重要。在经验与学历不能兼备的情况下宁可聘用有资深行业经验,懂得企业运作规律的行家。他们不但能提供技术指导,而且熟悉企业统筹运作,实践阅历丰富,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模拟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且与在校教师有很强的互补性,达到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

最后,严格意义上的“学分制”是评价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学分制,应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尤其在确定了学生在学期间社会和学校多重教育模式内涵后,学分制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深入研究或参考国外先进理念并在结合我国职教特色的基础上,寻求更加行之有效的学分制,将对我国高职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经历了长期有效的改革之后,在机制和体系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但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促成,尤其是社会化劳动对学生的关键作用,必须充分联合社会和企业的多方合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同时作为高职教育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更应站在社会转型加速的时代前沿,积极探索高职社会化教育的规律,把握现代社会对高职的要求,做到既有时代性,又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不断地拓展生存空间,高等教育才能永葆生命活力,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树立大职教观,推行“四维一体”模式应是我国优质职教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一体职教高职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国内职教动态信息若干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