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 傅琳莉
(闽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新媒体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面临一场凤凰涅槃的蜕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特征和要求,诸多理论上的困境和实践中的挑战,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结构上,主要注重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还包括个性完善、文化修养、理想信念、意志力、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等诸多要求。这些内容,有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有所体现,但不是重点,有的则并未体现出来。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打通理论阻塞,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解决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一项事业的推进,都要明确理论依据,否则难以取得实效。具体而言,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理论依据,包含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交往论、系统结构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首要理论指导。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6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人在个性发展中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些基本要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于德、智、体等因素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加深入有效地优化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内涵,认为全体社会成员在智力和体力上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协调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这既包括人的需求应当得到全面的满足,人的各种能力应当得到全面的提升,人的社会关系应当得到极大的丰富,人的个性自由应当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同时也要将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隐性因素纳入其中,例如心理健康、道德意识、时代精神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交往是人们从事生产的基础,只有在规则指导下,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人类社会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马克思在考察交往这一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将其与生产、实践等范畴联系起来,认为交往的本质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实践互动。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首先以物质生产活动来改变世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满足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人的其他形式的活动,也是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以这种活动的产物来确证自己是客观存在物。马克思还将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这两种活动,都是人类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交往论的基础是实践,实践也是促进交往不断发展的唯一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这决定了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其他学科教育注重知识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性。一定的教育实践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而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种实践,主要是指学生个体的交往实践。他们在接触社会和其他外界环境中,获取思想规范和道德意识方面的信息,并且根据一定的理论指导,对其做出正确识别,将正确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新媒体时代,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频繁,其面对的信息量也空前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交往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以坚强的理论,指导学生的媒介交往活动。
系统论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正是这些相互联系的整体,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画面,其中每一个因子,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结构具有层次性,物质的层次无限大和无限小。这也就决定了人们关于物质层次的研究永无止境,需要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决定。这也给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时代变化的发展步伐而不断充实。系统结构论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种联系体现在教育内容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联系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意识属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着必然的联系,当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时,社会意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二,物质结构层次性理论,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应当注重结构的分层优化,不断细分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结构,以面对新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需要优化原则。优化原则是将理论依据细化,是连接理论与优化实践的桥梁。具体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中,应当坚持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与时俱进的原则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中,应当坚持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新媒体时代,应当更加被重视。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新媒体环境下变得更加参差不齐,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提供的教育也应当针对其特点,做多层次、全方位的优化设计。首先,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其次,就学生个体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思想政治意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当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新媒体时代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发生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更加明显,无论在教育方式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素质提升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育中的优秀成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由来已久,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现在,时代背景虽然发生了新变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基本功能没有变,因此,我们应当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3]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当根据这种变化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容易偏离方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中,应当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继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就是政治教育,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何时都是应当坚持的。政治内容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需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树立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等。[4]这些关于政治内容的教育,体现了这门课程的本质。它不仅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与政治相结合的产物。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应当紧密结合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的基本纲领、政治路线,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递给青年一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内容的结构优化应当继续坚持政治内容的主导性。
增加道德教育内容权重。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日趋深入,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使得人们在交流中陷入完全自我的状态。这种没有任何约束的交流方式,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重大的不利影响。网络谣言的疯狂传播,网络技术犯罪的层出不穷等现象,都深刻警示我们,道德自律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发展和建设多么重要。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增加比过去更多的道德教育内容,以帮助学生树立严格的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在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上,能够时刻以道德规范调整和指导自己的言行。增加道德教育内容权重,首先应当对道德教育内涵做更加深入细致的透析。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家庭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道德教育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懂得,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从事一定的职业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操守等等。
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也是衡量学生思想状况的标准之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心理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已经影响了当下的人才竞争力,例如当下的青年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的毅力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顽强心理和乐观精神。这些不足,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但是又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体系为主要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理论疏导,关键在于接触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因此,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增强媒体素养教育。媒体素养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项新内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绕不开媒体素养教育这个话题。新媒体时代的环境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结构上应当引入媒体素养教育这一重要内容。大学生是网络受众中的一支主力军,但是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参与,还处于完全的原始自发状态。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他们在与互联网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迷惘、盲从甚至极端的思想倾向。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不良思想和不正之风也在网络社会中不加节制地疯传。这对性格尚不稳定,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使他们不能独立地辨别信息的真伪,无法区分思想和价值观的正误。面对这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出击,以完善和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解学生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成长困境,加强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邱昊.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当下选择——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3]孙芳.“现实的个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范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
[4]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