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冷漠及其消弭对策

2014-03-25 08:49项娟
关键词:道德观冷漠道德

项娟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当今社会正处在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的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大学生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可目前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突出,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不及时矫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大学生道德冷漠的主要症候

道德冷漠“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P86~87)。大学生的道德冷漠是指行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自身之中知与行的冲突和欠缺,以及行为个体忽视在行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主体间性的人际关系,因而造成的人际交往中的冷淡、孤僻、冲突、排斥等行为方式。大学生的道德冷漠,可分为三个层面:血缘冷漠,价值观冷漠,对他人、社会和弱势群体的道德冷漠。

血缘冷漠。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亲情关系时,大都采用主客体间性思维方式,即以个人为中心,把自己当主体,主体意识决定客体意识,客体围绕主体的发展而发展。受此思维方式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过度张扬自我的同时,忽视了与其相关的亲人,导致血缘冷漠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人重视家庭、子嗣的观念远甚于其他国家,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但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孩子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导致其个体意识膨胀,而父母对孩子的严要求和高期望,又遮蔽了其对子女爱的表达,以及子女对爱的理解,致使孩子亲情冷漠;另一方面,随着离婚率的增长,单亲家庭和未婚妈妈现象普遍,孩子在缺乏爱的不健康环境中成长,不仅没有安全感,更不懂如何去爱,致使孩子产生冷漠心理。

价值观冷漠。价值是指主体追求的对自身有利的客体。客体是为主体服务的,如客体对主体无利可图,那么主体则对客体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即价值观冷漠。价值观冷漠是道德观的折射,等同于道德冷漠。大学生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于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尤其表现在关于自身价值的看法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当下部分大学生受金钱至上、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只顾自身利益,对他人、社会利益置若罔闻。从“富二代”、“官二代”、“白富美”、“高富帅”等受人追捧的网络流行词汇中,我们不难见到当代部分大学生因价值冷漠而导致的价值错位。

对他人、社会和弱势群体的道德冷漠,即旁观者现象。“旁观者主要是指紧急事件发生时现场临时聚集起的众多围观者,他们与事件本身并无联系,但从社会的伦理角度看,他们具有某种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责任,因而具有某种精神联系。”[2]在众多的社会道德缺失事件中,不乏作为旁观者的大学生。社会道德缺失事件的产生,尽管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因,但对他人、社会和弱势群体的道德冷漠,亦是其原因之一。从某一层面而言,旁观者与施善者虽只一步之差,但由于这仅仅一步的距离蕴藏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当人们本于对他人、社会和弱势群体的道德冷漠,对个人利益和施善所承担的风险进行精确的计算时,便稳固了个体作为旁观者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

探究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个体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盲目崇尚国外思潮;其二,社会机制的分配不均和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使大学生趋利性意识增强;其三,历史发展对人们思想形成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个体自身道德养成过程中受西方思潮的影响突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在这一背景下,功利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功利主义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认为资本是衡量人们价值的主要依据,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基础,能够满足个体利益的行为便是道德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一旦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部分大学生的追求目标时,部分大学生便会以经济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依据,从而导致其道德冷漠。

贫富差距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运用。美国学者阿瑟·奥肯指出:“当富人与穷人间的物质生活水平如此悬殊时,金钱对于权利的侵犯会成为犬儒主义(文明无用论)、激进主义和异化思想的重要来源。”[3](P28)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收入两级分化严重,2012年收入最低的5%的家庭收入累计仅占所有家庭总收入的0.1%,而收入最高的5%家庭的收入却占所有家庭总收入的23.4%,是前者的234倍。当农村大学生还在为学费犯愁时,富人家的孩子却可以任意挥霍。这样的社会现状,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贫穷,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感,由此导致其缺乏应有的社会担当,当面临需要帮助的事情时,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我,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针;而介于贫困与富裕之间的部分大学生,则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所谓主流中盲目地跟随,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方针;至于家庭富裕的部分大学生,则奉行“唯利是图”的方针,任何事情都与经济利益相联系,讲求等价交换,不做损己和不利己的事情。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运用,生活于其间的大学生的趋利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导致其道德冷漠。

社会发展进程对人们的道德形成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探讨当下大学生道德冷漠的成因,离不开对历史的考究。人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所有现存现象都能从历史长河中寻找到根据。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而中庸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讲求“叩其两端而竭焉”,意味着人们在判断一件事物时,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出相应的判断。中庸本是一个艺术的尺度。由于汉语表意的模糊性,孔子无法也不能对其准确地定义,由此导致其释义的多种可能性,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便是其被人们一再地简单化:对任何事情,不问原因,无论结果,一概保持适当的居中位置。“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式所谓前贤的谆谆教诲,便是这一思维方式的明确表述。受此影响,更多的现代人在碰到任何事情时,均以此为原则,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奉行所谓不偏不倚的折衷主义。这一折衷的结果,便是造就了中国自古及今无数的看客或旁观者。而看客也好,旁观者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一群真正的道德冷漠者。传统的强大影响力,致使生活于其间的部分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其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腐朽思潮有了寄生的土壤,比如商品化就是其中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必然的社会现象。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就是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此即物化: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物化致使人的独立意识和人的主体性丧失,而丧失了独立意识和主体性的这一部分人,自然也就滑向了道德冷漠的泥沼。对传统一知半解,却又酷好盲目追新逐奇的部分大学生,最终成了这一错误思潮的牺牲品。

三、消弭大学生道德冷漠的对策

消弭大学生道德冷漠,要从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为其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以及完善相关制度入手。

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积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构建以人生意义,强化责任心,理想信仰和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美好精神乐园,既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更是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肩负的当代使命。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及强弱,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高校应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定期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观宣传讲座,如邀请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来校讲座等,如此,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建立社会公平机制。当今社会,对他人以及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在不同层面都有所存在。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媒介遍布各个城镇乡村,信息传播之广,媒体影响力之大,不可预测。部分负面新闻一旦被不良媒体肆意放大,会在某种程度上恶化现有的道德环境,成为道德冷漠的推手。当大学生频繁接触这些负面新闻时,其对大学生的负面暗示和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社会要合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助人向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消弭道德冷漠,还应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财富再次分配的公平。只有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才能更好地激发潜藏于人们心底的正义和良知,使其更富有社会担当精神,从而更好地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用相关制度来规范道德行为。首先,应完善现有的奖罚制度。亚当·斯密说:对我们来说,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要受奖赏;而另一方面,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该受惩罚。因此,针对特定行为而做出的适当奖罚,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特定行为的认知。比如,大学生在做善事后,相关部门应为其颁发奖励证书,在校内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时,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加分政策,以此鼓励大学生,并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其次,完善相应的道德监督机制。国家可以设立专门部门来实行道德监督,同时也可利用社会闲散资源,如处于寒暑假中的大学生,使其监督社会上种种违反道德的行为。大学生一旦成为道德监督的主体,自然而然就会增强道德意识,强化自身的责任心。再次,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力度。可设立相关咨询点,使人们在遇到无法判断决策的事情时,有专业人员为其答疑解惑。此外,还应完善相关经费资助制度,对行善者因其善举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国家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免除其后顾之忧。

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与文化、社会以及个体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要消弭大学生的道德冷漠,需多方入手,为大学生积极营造健康的道德氛围,惟其如此,方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朱力.旁观者的冷漠[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2).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道德观冷漠道德
突然之间
东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