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霞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并且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1]中国民俗文化源自中华各民族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具有深刻、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国特色文化的精华所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逐渐走出国门,中国民俗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的表现形式逐渐受到世人瞩目。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传统、生活习俗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大量的带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负载词汇成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障碍。民俗文化在全世界得以传播,方能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影响力。全球化语境下,翻译作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传播中国民俗文化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要使中国民俗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认知,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以民俗文化翻译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提出了民俗文化翻译的几种策略——音译、意译、释译、变译,以期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使译语文化接受者获得与源语文化接受者在审美能力与审美感悟上的等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对等交流。
目的论(Skopos theory)[2]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根据目的论,任何翻译,其最高法则都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特定的预期效果决定了译文处理的手段。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着丰富文化蕴涵的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是翻译的重点,也是翻译的难点之所在。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人视为吉祥物、帝王的象征,国人也以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傲。可是在西方人看来,龙是一种凶残的怪物。因此,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字面上对等的译法“dragon”不仅不能起到文化传播沟通的作用,反而会因意象的歪曲而导致误解与误传。再如,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花轿”、“拜天地”、“(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早生贵子”等都是汉语语境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很难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对应。深究之下,信息源和信息的最终接受者之间因语境缺失等因素而造成的词汇空缺与意义缺损是问题之关键。因此,目的论的引入为跨越文化鸿沟,搭建沟通的桥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与对等交流构建了良好平台。
由于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其翻译应该以传达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尽可能跨越原文与译文的障碍,构建沟通的桥梁,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应,最终达到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目的。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理念倡导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以对等效果的传递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及手段。译者常采用音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变译法等翻译策略。
词汇缺失(deficiency)是民俗文化翻译的最大障碍之一。部分带有民俗特色的汉语名词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词,主要表现在人名、地名以及具有特色的饮食、服饰等方面。针对民俗文化词语英译中词汇缺失的现象,音译往往成为译者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如:饺子(Jiaozi)、豆腐(Tofu)、功夫(Gongfu)、旗袍(Qipao)、阴阳(Yin and Yang)、气功(Qigong)、太极拳(Taijiquan)等。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娃”——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翻译。起初,“福娃”被英译为“Friendlies”,这一翻译刚问世就遭到很多抨击,许多人认为它不能很好地传递“福娃”的真正意义。5个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其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北京欢迎你”,这种谐音相关的双关语表达的是北京对世界人民的盛情邀请,同时也寄予了吉祥物将祝福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的美好愿望。因此,一年后,“Fuwa”的翻译替代了“Friendlies”,很快得到广泛认可。采用音译的策略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展现中国灿烂的文化与特色记忆,对于扩大对外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专有名词的译文过于复杂,反而会造成理解障碍。
当纯粹音译不能清楚地表达原词意义时,可采取音意兼译,即保留原词的语音或部分语音,兼顾意义的办法来进行翻译。如:丽江古城有名的“四方街”就不能望文生义简单地音译为Sifang Street或Sifang Jie。丽江的四方街其实不是我们常指的街道,而是集市,曾经是最重要的枢纽站,供南来北往的商人们交换商品。据传为茶马古道文化时期由丽江木氏土司根据代表皇权的印玺形状设计修建。如今,随着丽江旅游的发展,以四方街为核心的街区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商贸活动中心。因此,该词翻译为Sifang Market更为恰当。类似的情形还有,英文China Town的中文翻译并不是“中国城”,而是“唐人街”,因为很多城市的China Town实际上就是一条集餐饮、商贸等于一体的街道。而现代汉语中的美食城也不是市镇,而是餐馆、饭店,假如直译为“city”或“town”,则会贻笑大方,可译为restaurant。如:饺子城即饺子馆,可译成Jiaozi Restaurant。这种音意结合的翻译所构成的词属于半借词,整合了源语言和目的语的结构与语义,从而消除了英汉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专有名词的不同译法所传递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唐装目前的译文有以下几种:dresses of Tang Dynasty;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Tang suit或Tang style Suit。相较而言,Tang suit或Tang style suit更能让英美读者理解这种服饰指的是具有中国唐朝风格的传统服饰,不仅兼顾了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和英语词汇本身的特点,更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而dresses of Tang Dynasty则指唐朝时候的服装,现在已经不再使用;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则有词义扩大化趋向,因为传统中国服饰不仅仅指唐装,还有汉服、旗袍等。
总之,音意兼译的翻译方法在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翻译的过程中既尊重了中西方语言的特点,又兼顾了其本身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差异;既丰富了英语词汇,又传播了中国文化。这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本身的巨大包容性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趋上升。
意译法也称替代法,即易词而译。在言语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与选择同语境有密切的联系。不同语境下同一个单词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翻译过程中,语境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译者对词汇以及翻译方法的选择[3]。如:
(1)圣父母祠为妈祖庙重要配殿之一。祠内供奉妈祖及其父母神像,象征妈祖永远侍奉父母膝下,寓意妈祖在庇佑四海万民的同时,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译文:Memorial Temple of Saint Farther and Moth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halls of the principle hall.Mazu statue and the statues of her parents are enshrined in the hall,symbolizing that when Mazu is blessing people everywhere,she never forgets to look after her parents.*语料来源:http://www.:5sen.com/b/2008-12/26/content—1161058.htm,有修改。
原文的“祠”指的是祠堂,即祭祀的场所,被翻译为“Memorial Temple”。尽管我国古代的纪念场所中有不少就是寺庙,如“关公寺”或“关帝庙”,但memorial与temple两者还是差异悬殊的。王银泉[4]在谈到南京市文化景点翻译时指出:memorial和temple两词在英语中指代的是两种不同的概念,memorial指“纪念馆”之类的场所,而temple则指宗教领域中的“寺庙”。在译语环境中,memorial在译文读者那里产生的互文联想是为某位名人建造的纪念场所,如美国“林肯纪念堂”和“托马斯·杰斐逊纪念堂”,其对应的英文名称就分别是Lincoln Memorial和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对应的汉语语境中的“毛主席纪念堂”的英文翻译也多选用Chairman Mao Memorial这一译名。因此,翻译必须以使译语读者产生最大关联的互文联想为准则。妈祖文化属于宗教领域,标题中的“祠”用“Temple”即可。
对于缺乏对应语境信息的风俗节日,也应适当采取意译的方式。“惊蛰”,古称“启蛰”,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耕社会农时安排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时间大概在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元代诗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如下:“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语出《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存目》)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因此,将其意译为“awakening of insects”更能让读者了解其真正内涵,在最大程度上传递信息,使读者更好地接受和领悟中国传统节气的文化思想。如将其直译为“excited insects”,对于不谙中国传统文化的译文读者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
目的论视域下的翻译原则是以传播民族特色文化,最大限度地让译文读者获取信息为标准的,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对等而放弃文化内涵,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5]。因此,尽管采用意译法也许并不能使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意译法仍然是中国民俗翻译的重要策略之一。
释译法,指在翻译原词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解释说明,使文化蕴涵词所隐含的意义能尽可能对等地再现于译文读者,使其产生与原文读者对应的审美感应。这种方法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中使用较多。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里,沿袭下来的拜年风俗本为庆祝食人怪兽“年”的离去,在农历新年第一天开门纳吉,走亲访友,互送祝福,英译为pay New Year’s visit and give greetings。这种加注的翻译策略有效地向外传播了春节里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这一传统习俗。春节习俗还有:倒贴福字称为“倒福(福到)”,寄托着民众在新年里“福临门”的心愿,a reversed FU meaning happiness,fudaole meaning happiness arrives;贴窗花,to put up window paper-cuts;压岁钱,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注释部分对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进行了诠释,使得原文的弦外之音与双关之意一目了然。
斯坦福大学教授William A.Lyell[6]把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哭丧棒”直译为“a wailing stick”并有详细的注释:“Yong foreign gentlemen of the time often carried canes,and young Chinese who had studied abroad often emulated them even after returning home.The ‘wailing stick’ had been traditionally carried by funeral sons in funeral procession.The idea it represented was that the son was so overwhelmed with grief he would have been otherwise unable to walk.”这种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真实地向目的语读者解释了中国特有的丧葬文化习俗——儿子为父母送葬时,须手拄“孝杖”,以示悲痛难支。文中,阿Q把假洋鬼子的手杖咒为“哭丧棒”以示对假洋鬼子的厌恶之情。该译文在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的同时,也对等地传递了中国丧葬文化独有的特色。
所谓变译,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7]。民风民俗中,许多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信息量大且复杂,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度及文本的功能,译者应不拘泥于原作的内容、形式、风格,对原作进行综合取舍,把其意图及关键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做适当的变通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以促进信息的接受。
采用变译的方法翻译中国经典戏曲创作形式皮影戏时,由于其唱腔、制作、道具、背景等非常复杂,翻译时往往无从着手。从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来看,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而有力度,内部有镂空,有留实,繁简得宜,虚实相生,极具中国特色。如若将其简单地按照汉语全部译出,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而言,大段生涩的信息的涌入会使得本来生动活泼的皮影戏变得枯燥乏味,甚至大大降低译文读者学习了解的动机。因此,大多数旅游宣传资料选取的译文都是通过恰当取舍进行变译,压缩了原作信息,对其只做简要介绍。这样做虽然导致了文化意象的亏损,但从功能和接受的角度看,保证了接受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这种翻译策略时,译者要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欲传达的语境效果。如果译者认为原文作者无意于通过字词的形象取得更多的语境效果,译者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采取变译法。
对源语言与目的语中有类似风俗的词汇进行变译时须谨慎,不可借变译之名而行误译之实。如,中国民间诞生礼俗中的“洗三”有别于西方的“受洗”。前者指婴儿出世后第三天,家人为庆祝其降生,而为其举行沐浴仪式,宴请亲友。洗三的象征意义在于洗涤污秽,驱灾祈福,以图吉利。基督教文化中的受洗则是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由教父主持,且对象并不仅限于婴儿。两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洗三也有别于英文中的baby shower,后者指的是婴儿出生前,准妈妈参加由亲朋好友组织的party,参加者会为婴儿准备礼物,庆祝婴儿即将降生。如果翻译成“baby shower”无疑会导致误解,将其译为“custom of giving bath to baby on its third day”就是一种减译变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Vermeer H.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M].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1989.
[3]李丽娟.从语场的角度评析湄洲妈祖文化的英译[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王银泉,闫璞.雨花台烈士陵园公示语译文错误触目惊心——三谈南京市旅游景点翻译错误[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7(1).
[5]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Lu Xun.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M].Lyell,William A,tran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
[7]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