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峰
(台州市委党校 基础教研室,浙江 台州 318000)
虚拟社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意义和价值,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政治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甚至是从人类学角度来讲都是空前绝后的。哲学思维告诫人们,事物发展大都如此,以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开放性而推进,总是关联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绝无独立自处的单一式发展。因此,虚拟社会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笔者从“管理哲学理念”的角度来分析虚拟社会可能产生的对传统社会管理理念的冲击。
虚拟世界因其自身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诸多特征。在此,笔者选取其中三种最为显著和带有区分性的特征加以阐释。
首先,是即时沟通的优化。这里的优化,有两个方面的所指,一是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之间的即时沟通更加精细化,声音、图像甚至是视频都被应用于虚拟社会人群中的联系中。二是这种即时沟通的“廉价”的实现。网络的一大优势在于廉价而优质的服务。这种精细的即时沟通的实现并未带来巨额的费用负担,反而是十分廉价,极大促进了虚拟社会之间联系沟通的进步和升级。
其次,是爆炸性轰动的猎奇心理。虚拟社会是最不缺乏惊奇和惊喜的地方。这里的任何一件新奇事物或者新闻都能够迅速引发虚拟社会中人们的围观和讨论,由于这种围观和讨论的产生和进行往往是即时的,是类似于电话会议的那种讨论,因此往往能够产生一种爆炸性的轰动。这种群体性猎奇心理引发的爆炸性轰动是虚拟社会中的寻常事件。它类似于在电影院看喜剧片时常常能够产生几倍于自己一个人看时感受到的幽默感一样,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内容和理念支撑。
最后,是区域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虚拟社会中的地域界限变得十分模糊,虽然有来自不同现实地区的人们,然而身在虚拟社会中,这种地域感就会被强烈的削弱,他们在虚拟社会中所持的是一种全局的宏观视野,只要是在这个世界中出现的事件都会进入他的视野。而这些虚拟社会中的事物总能够借助这些人的接受和关注而走出虚拟社会的固有界限进入人们的实际生活。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实现了由区域到整体,再由整体回到区域的转变,也就是实现了区域与整体的和谐呈现和共存。
虚拟社会的管理是现代管理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社会的哲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都因为虚拟社会自身的独特性而受到冲击和挑战。具体来说,虚拟社会带来的管理学困境突出表现为:一是虚拟化与真实性的冲突。虚拟社会中人们在活动时往往保持着自身身份的隐秘性,这种隐秘性对于个人的信息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等具有十分明显的重要性。然而从管理学角度来说,隐秘性意味着责任与义务的无人承担,人们的行为处在一种管制真空的空间中,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无法将这些千篇一律的人们规范在自己的规矩之内。二是虚拟世界的辐射性。虚拟社会的对应物是真实社会。而虚拟社会在管理学维度上的辐射性已经波及现实社会。现实社会中的事件在虚拟社会中因猎奇心理和即时发酵效应能够得到持续的扩大化表现,这就使得在现实中存在的事件受到虚拟社会的辐射之后发生“夸张”性的变化,对现实社会产生过度的影响,对民众带来认识上的迷惑甚至是恐慌,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都因此面临成倍的管理压力。三是虚拟世界中道德意识的淡化和扭曲。在虚拟世界中,由于很多行为无法实现与现实世界中的对应,机器的阻隔使得人们在发出行为和动作时缺少必要的道德意识。甚至出现一些在现实世界中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在虚拟世界中却变得十分普遍的诡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做是虚拟性与道德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体现。
虚拟社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人类对自由的不断追求。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在不断打破自身界限和束缚,追求更大限度的自由。虚拟社会也不例外。而自由在这里恰好充当着虚拟社会的生命和支柱。所谓自由理念,并不是随意性,而是更高程度上的对人类权利的尊重。作为最高级别的生物,人类理应享受到更加丰厚和全面的待遇,获取更高程度自由,即现实社会中渴望获取而又无法被满足的自由。虚拟社会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类似“乌托邦”式的存在。比如,在虚拟社会中人们突破了地域的阻隔,实现两地间的即时沟通和信息传递;人们可以在虚拟社会中找到大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者社会群体,实现更好的发展;虚拟社会提供全面的生活便利服务,购物、浏览新闻、网络游戏或者观看网络视频,甚至可以在虚拟社会中交友、相亲,这些都实现了人在虚拟社会中的优越性保障和自由的实现;虚拟世界中政府方面的舆论监管力度明显变淡,这从侧面放大了人们的舆论自由,而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也成为民众发表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的看法和主张的不二之选[1]。自由对于虚拟社会的重要性在于一旦这种自由性无法得到保障,人们在虚拟社会中无法享受到相比于现实社会更加全面或者更深程度上的自由体验,那么人们会更加专心的投入到相比更加真切的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虚拟社会中,后者也将因此不复存在。
虚拟世界中自由性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在虚拟社会中能够更加自由、更加个人化地活动和表现。虚拟社会因此显得更加多样化,甚至是更加分散。而任何一个群体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由分散走向集中,虚拟社会中的“集中”趋势就是意见领袖的出现。所谓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虚拟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并且具有庞大的追随者和仰慕者,其意见和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形成趋势和潮流。意见领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虚拟世界中精英意识的一种体现。在高度自由的虚拟社会中,人们有时会因为这种自由而产生各种的不适应,于是迫切想找到一个方向或者是一面旗帜去追随,去摆脱这种自由,也就是“逃避自由”的一种哲学体现。而意见领袖的存在就为之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向和旗帜。这些意见领袖代表了这个虚拟社会中的精英阶级,他们影响着人们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态度与观念,帮助人们完善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人生的顶层设计。
与前文所述“精英理念”相对应的是“大众理念”。精英本身的存在就是以大众为前提的。没有大众的支持和推崇就没有精英的产生。任何一位虚拟社会中的精英都必须经历一段“大众”的沉淀和蛰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哲学“辩证法”思维方式的体现。而大众观念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草根化”的体现。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普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要依靠精英引导,更加需要虚拟社会自身能够实现草根化,最大限度去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不是虚拟社会的发展之道,借助大众的力量,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才是虚拟世界得以迅速扩张,能够自身一体的秘诀。
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种理解和尊重,是人类内心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关怀能够引发不同人群的共鸣。这种共鸣能够帮助虚拟社会赢得更好的关注和更强的依赖感。具体来说,虚拟社会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为一种人性化理念的体现。人性化其实就是针对人类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符合人类使用习惯、思想观念的改变,对人们心理上的反应机制的研究、对人们情感上的怀旧观念的应用等,比如在虚拟社会中,身份的隐秘性就是一种人性化理念的重要体现。它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安全的重视和对自身信息的敏感性保护的心理。此外,虚拟世界中的人性化理念还体现在虚拟社会所奉行的“私人定制”的理念[2]。虚拟世界能够记录人们的活动足迹和个人趣味以及关注点,进而能够为之提供极具针对性的服务:搜索引擎服务、在线翻译服务、生活便利服务、视频观看服务以及新闻推送服务等几种主要的服务种类,其实都是一种针对性的存在,具有十分明显的目标人群。
虚拟社会相比于现实生活缺少了诸多的管理工具,比如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监督、缺少明确的身份证明以及缺少一定的准入门槛等。然而,作为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共通性组成部分:道德,其在虚拟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一种规范的力量和引导的力量。意见领袖的出现需要满足道德维度上的要求,具有强大的道德公信力。因此,道德理念在虚拟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监督者之外,更像一名设计师,安排着这个特殊社会的顶层结构。具体来说,道德的规范力可以体现为虚拟社会中人的自律行为,比如对虚拟社会中语言暴力等行为的自觉规避。当然,它更加直接的体现为对一些事件和事物的道德化评价和反应。很多真实事件在虚拟社会中得到道德化的反应和发酵之后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更为强大和广泛的影响,比如对徒手接住落楼婴儿的最美教师的赞美、对恐怖事件的集体谴责等。
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影响的独立自体。虽然相比于现实社会,虚拟世界具有更为自由和私人的特征,但是即使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也还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权利与义务、行为与责任的密不可分是现代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如果说道德还只是一种更加依赖于个人自律性的约束和管理方式,那么法律就是一种国家暴力机器的条文形态,具有不可触犯的威严和不可逆转的执行力。法律理念在虚拟社会中得到实现是虚拟社会得以存在和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国针对虚拟社会的法律条文已经渐趋完善,现已有《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几部法典,对于虚拟世界中的秩序维护起到了基石的作用。
虚拟世界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然而从最基本的哲学管理观念的构成来看,对公民各种自由和权利的尊重和保障与对公民行为的道德制约和法律规范;意见领袖的精英领导力与为迎合大众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而表现出的大众意识和草根观念;人性化的关怀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存在等等,这些看似矛盾而实际无法分割的概念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辩证统一”的哲学智慧。[3]而这种哲学智慧既存在于现实社会,也存在于网络虚拟社会。并且在慢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宏观层面的结构思路,影响着整个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虚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大众化,草根化也是网络虚拟社会得以迅猛发展的不二法门。随着虚拟社会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平民”作为主要人群已经开始强烈反扑。精英意识遭遇强大的挑战和冲击,在应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的过程中,精英意识慢慢做出妥协和让步,大众意识与精英意识不再是水火不容的存在,而是慢慢开始寻找对话和联系。大众意识慢慢习惯精英意识的宏观视野和长远考虑,而精英意识也慢慢变得更加贴近现实和民众。
虚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鲜明的区别。现实生活中的概念往往具有明晰的界定,各种概念具有很强的区分性和相对稳定的基本内容构成。而虚拟社会中,由于信息的急速交流和转变,在不断传递和被使用的过程中,因为使用人的自由性和个人性等特点,这些概念会受到程度不一的添加或者删减。久而久之,这种概念的内容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参考文献:
[1](英)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一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3]林安红.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关系的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