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凤
(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22)
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张学凤
(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22)
只有深刻、正确地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才能科学地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本文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两者是互动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尽管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强有力而稳定的政治经济支持,但中国历史已无数次地证明,仅仅靠行政杠杆根本撬不动中国农村这块巨石。要使中国农民走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恢复起农村社会原有的自组织能力,激发起农民身上自有的活力和激情,这也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深刻、正确地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才能正确地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才能不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1.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对农民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否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加以引导关系新农村战略的成败。首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传达新农村政策的重要途径。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提高农民的工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向农民传达和解释新农村建设目的、意义、政策、步骤等内容的任务。其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1]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对农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巨大精神能源进行深度开发和持续启动,使农民逐步地破除固有的保守性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而实现“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再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克服新农村建设中各种倾向性错误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事物,在开局的几年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比如:在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庄建设的关系上,有的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上;也有的地方忽视了新村庄建设,对低成本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迟缓,效果不佳。在处理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关系上,有的地方忽视群众的思想工作,没能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农民主动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也有的地方出现过份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政府主导作用等等。解决这些倾向性问题不能靠强制的方法,只能通过细致入微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来克服。
1.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新型工农联盟的建立和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
工农联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但是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生产方式分散落后,本身散漫无组织,是一个必须接受改造的阶级[2]。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联盟都不是自然形成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工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3],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民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建国初期,毛泽东严肃地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并通过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从而为新政权提供了牢固的政治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体制结构,城乡之间的关系出现严重的失衡,工农联盟也受到了极大的消解。
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总结国际发展经验,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是根据这一判断提出的旨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要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统筹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也是建立既以工促农,又以农补工,既以城带乡,又以乡助城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重新建立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过程。然而,当代农民虽然在思想观念、政治倾向、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方面虽然有了历史性的进步,但其动力和惰力的两重性没有得以根本克服,因此,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仍需要继续发扬光大。
1.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农民能否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揭示的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最高价值体现,也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马克思经典作家不仅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进行了分析,提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导向价值、提升价值、塑造价值、激励价值、调控价值[4],它既是农民全面自由发展的内涵之一,也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动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就会提出高层次需求。改革开放后一些农民经济上富裕了,却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精神动力不足,乃至良心道德人性丧失,出现和现代经济、科技发展不协调的造假伪劣、坑蒙拐骗等不文明行为,是因为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忘却了人的精神诉求和人的本质所在,这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也是农村社会和农民持续发展的障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其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方向。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忽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有学者担忧“有朝一日,绝大多数农民都已衣食无虞,但乡村社会人际离散,邻里之情淡漠,社区公共事务废弛,垃圾遍地,污水漫坪……”[5]。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建设农民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面自由发展新人的重任。
2.1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2.1.1 加强农民主体性教育
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提“新农村建设”,非常清晰地指出主体是农民自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证明,只有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改革才富有成效,如果离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单纯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的农村改革都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成功。只有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认识到自己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国家只是起引导作用,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的需求转化为发展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农民灌输其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现实需要,也包括民主权利、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等利益,培养农民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观念。惟其如此,农民才能真正从新农村政策的接受者转变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动参与者,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和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
2.1.2 加强农民合作意识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式走过了通过土地改革重建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小农经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合作社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集体经济由于自身权利体系的缺陷而被否定,小农经济又得以重建的历程。因此当今中国农民的生产结构仍是以小农经济生产形式为主。这种生产形式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小、分散和生产结构的同构,类似于分散的细胞。以社会主义作为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不可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也不能建立在集体经济之上,其经济基础是合作经济。“三农”专家温铁军指出新农村建设在村庄层面上是农民全方位的合作。这种组织形式能够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所无法克服的分散经营的弊端,解决发展农村规模经济的经营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可以培育农民的集体意识,更能极大地节约农民与政府、农民与企业的交易成本,恢复和提高农民在社会中的话语权。总之,农业靠政策,农民靠组织。但是农民受小生产习惯影响具有严重的机会主义情结,缺少合作的习惯。要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农民的诚信建设,从而解决农民合作难的问题。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使农民合作社的观念和法律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农民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1.3引导农民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指明了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农民的政治参与会深刻地影响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如果高度重视并科学引导,这种政治力量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资源,而如果忽视、压制或错误引导,则必然会成为冲击社会政治秩序的消极力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阻力和破坏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国家已经为农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建立起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和信访制度等等,同时国家也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继续完善现有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内渠道。通过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农民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有利于村委会和基层政府民主决策,从而能够从根本上维护和发展自身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农民政治参与的要求日益增强,农民密切关注“三农”政策,要求拓宽与当地政府机构的联系,对维护自身利益具有很强的自觉性。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还亟待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培养农民正确的民主观念和合法理性的参政意识上发挥应有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使农民的合理诉求依法有序的得以表达,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得以提高;从农民关心的具体事务入手,培养农民正确的政治观念、规则意识、行为习惯,使农村民主走向生活化、具体化。
2.1.4 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质上是国家与农民利益关系的一次调整,党和国家按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儿童入学免除学杂费等等。新农村政策打破了传统国家和农民的“汲取型”关系以后,不少农民觉得基层政权已经和他们关系不大,农民不关心政治的现象更加严重;不少农民只讲权利不尽义务,头脑缺少国家观念、大局意识,十分自私狭隘。农民公民意识的缺乏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障碍。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抓住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使农民明白,国家利益是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从而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合格公民。
2.2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2.2.1 把握主动性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要求根源于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主动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是以政策推动的方式开始的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也是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农村各级党组织站在时代潮头主动做好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新的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任务,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2.2.2 增强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6]。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虚”与“实”的结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外面宣传灌输,又要结合农民自身的实际,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比如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2.2.3体现超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就是其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对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行为的前导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遵循的外来的规律而同现实世界相对立”[7]。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既以农民当前思想认识水平为依据,又要引导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如果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维持农村社会现状、或者维护农村稳定的水平,那就失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价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断超越现实,从而引导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实现超越,走向更高的发展目标。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育新农村精神的使命。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互动发展的过程。
3.1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功能是否正常且正确地发挥,必须依托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体制的确立。农村发展战略涉及了农村的发展理念、现有政策、甚至是农民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些变化既产生了对新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要求对既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修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理论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在农村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必须从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基础、发展体制、社会条件、传播方式的变化,用时代眼光来审视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符合新农村的发展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改革的思维寻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农民在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思想政治工作所对应的上层建筑的高度认识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过分的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创着新农村精神
从根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基本目的的,其参与的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重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改造和提升。韩国前总统李寿成介绍韩国新村运动时指出,“新村”运动最深刻的意义是改变了农民的观念,是一场精神运动。同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理想和道德引导农民国民精神的培育,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道德、情感、人格、思想、信仰,关注农民精神家园的构建,只有如此新农村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但是新农村精神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公共权力的保障和引导,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肩负起创新农村精神的重任。只有勤劳致富、自立自强、合作共济的新农村精神才能创造出一个有丰富思想和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3 两者统一于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作为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同推动农村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党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水平。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既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认识到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根据新农村建设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并及时把创新的社会发展理论灌输给农民,是不断推动农村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保持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正确的重要法宝。
总之,明确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其意义在于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确实把教育农民问题当作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和伟大工程来抓,克服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从而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毛泽东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3]毛泽东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4]刘顺厚,王贤卿.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攀登,2002(6):22-24.
[5]吴重庆.新农村社会建设:离池底最近的一个缺口[N].南方日报,2006-02-24(2).
[6]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5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责任编辑:沈宏梅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Farme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Xue-feng
(College of Marxism,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Only by deep and correct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can rules of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e revealed and graspe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of farmers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the new issues and requirements thatnew rural construc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themutual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farme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ionship
G711
A
1009-3907(2014)01-0100-04
2013-04-04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333号)
张学凤(1980-),女,河北唐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