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实
武陵山片区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属于典型的产业转入地。创造条件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武陵山片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产业转移的浪潮已经形成,我国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来说,进行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原因是沿海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需要,沿海地区不仅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还要通过产业转移,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发展腹地,通过产业转移抢占更多的市场空间,争取在更大的经济圈内提升自身的辐射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对于武陵山片区来说,既然产业转移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现在最关键的是片区自身是否拥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著名经济学家波特曾经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他看来,可以把区域间承接产业转移效果的差异解释为地点竞争力的差异——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竞争力差异。因此,在探讨武陵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这一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波特构建的竞争优势钻石模型,来分析武陵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所具有的基础条件及不利因素。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走的是让沿海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的道路。发展至今,沿海地区已经积累起了大量的资源,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与中西部相比已经占绝对优势。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国家又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让发展起来了的沿海地区给予中西部地区资金和技术支持,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对于武陵山片区来说,除了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优惠条件以外,国务院在2011年专门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这一个规划的出台,为武陵山片区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园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武陵山片区的投资环境远比沿海要优越。比如税收、信贷支持、土地价格、水电价格和审批程序都做到了让投资者心动的地步,这些政策为沿海地区的那些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了难得发展机会。
任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武陵山片区能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承接地,关键在于片区的生产要素条件是否符合转出地的需求。从当前东部地区需要转移的产业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传统技术型的企业。它们依靠的是以低成本、高市场占有率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所以那些原材料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工资成本低、环保成本低的地区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就武陵山片区来说,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水和资水,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土地资源丰富。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铝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组合优良,极具开发潜力。到2010年末,片区总人口3 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 792万人。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 16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9.1%,且差距逐年拉大。可见,片区劳动力资源不仅规模大,而且成本低,这些条件和东部地区资源相对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互补性也很强,这对东部地区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从市场需求来说,2010年片区人口达3 645万人,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特别是那些在沿海已经丧失比较优势,而在武陵山片区却还没有被广泛普及的产品极具消费空间。
前面已经提到,产业转移从本质上来讲是优化资源配置,对产业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事实上,产业能否发生转移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换句话说,产业要发生转移,产业的转出地和承接地之间必须形成一定的互补关系。作为承接地,要承接某一产业转移,必须在该产业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才能做好该产业的承接工作。就武陵山片区来说,“近年来,经济社会发生非常迅速,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 2001 年的 35∶30∶35 调整为 22∶37∶41(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渝怀、枝柳等铁路,沪昆、渝黔、渝湘等高速公路,张家界、黔江、铜仁等机场,以及规划和建设中的渝利、黔张常高速和沪昆客运专线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初步构筑起武陵山片区对外立体大通道,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条件。”[2]片区目前已形成医药、农产品加工、电力、旅游、新能源、轻纺、烟草、现代物流等为支柱产业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并拥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和工业基地。片区的产业集群正在不断发育和壮大,部分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当然我们必须看到,片区地处中西结合部,第三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在相关产业信息提供、广告、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产品检测认定等方面还相对较弱。
产业发展不仅需要硬环境建设,同样也离不开软环境建设。到现在为止,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硬环境大体来说已经趋同,中西部地区的区位、资源、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差异。以至于有的人直接提出,承接产业转移,拼的就是软环境。对此笔者表示赞同,当前承接产业转移不可忽视软环境。特别是在现代交通和物流如此发达和便捷的情况下,产业梯度转移不可能有序推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并不必然只转移到梯度稍低一点的地区,而是可以直接跳跃式转移,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去,哪里投资回报高,就往哪里走。因此,承接地在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气加强软环境建设,为东部企业实现转移提供便利的条件。当然,加强软环境建设,政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部企业愿不愿落户,就看政府在招商过程中有没有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没有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落户。所以,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减少政府审批项目,简化办事流程,为市场主体和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条件。就武陵山片区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领武陵山片区的机构来统一安排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问题。片区内的六个中心城市目前各自为政,在招商引资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土地政策优惠和税收减免方面。其实,这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仅仅做到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要审时度势,改善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片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
武陵山片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导致片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特色产业滞后,目前片区缺乏核心增长极,也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另外,片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非常有限,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因此,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基于以上情况,武陵山片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立足现实,把握原则,在准确把握区情的基础上,清晰准确地选择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点,明确承接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只有这样,片区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盲目引入一些不利于片区发展的产业,从而确保片区既能得到跨越式发展,又能确保片区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产业发生转移有其必然性,当然也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分不开的。产业转移有一个相互契合的问题。沿海地区多的是需要转移的产业,但是究竟转移到哪里,这都是有条件的,对于转入地来说,也是如此,必须选择适合转入地的基本情况和具体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武陵山片区自然环境独特,生态脆弱,自身产业基础薄弱,能够引进最先进的产业和技术无疑是好事,但是最先进的不一定是最适合武陵山片区发展所需要的,比如引进一些先进的重化企业对于武陵山片区来说就不见得是好事。因此,武陵山片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在能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承接一些与此相契合的产业,这样更有利于促进片区自身产业的壮大和转型升级。目前,片区主要适合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产业,这些产业有利于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另外,片区也适合承接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产业。当然,承接产业转移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承接的产业一定要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这样才能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了更好的指导产业转移工作,国务院专门出台了 《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里明确指出,产业转移必须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的原则。各地区要严格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要不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里明确把武陵山片区定位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武陵山片区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和国家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作用,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因此,武陵山片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严格控制产业的准入门槛。要根据国家的规划要求,严格禁止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落户武陵山片区,对要承接的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对转入产业的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要严格把关,使其符合转入标准,并且时刻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监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体现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为此,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当前,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依然是以梯度转移为主。东部地区一部分产业主要受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而内迁,这些产业虽然可以带动承接地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因为转移落后产业、落后生产力而造成承接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3]加上武陵山片区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个别官员又急于建立政绩,可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因此,片区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长远考虑,积极承接那些有利于片区长远发展的产业。
武陵山片区地域广阔,但人口主要分布在铁路与公路沿线。经济发展随枝柳、湘黔和渝怀铁路呈“大”字型发展布局。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坚持点轴发展原则,要选择一些重点区域,把这些地区打造成经济发展增长极,使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龙头,从而带动整个武陵山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另外,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能采取平均主义,要有所取舍,要选择重点产业,特别是要选择那些能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比如医药、农产品加工、电力、旅游、新能源、轻纺、烟草、现代物流等。
科学高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武陵山片区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充分把握政策、市场机遇,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的时间还不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通过对比找出适合自己的产业承接之路。另一方面,就是要着重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规划和产业规划。因武陵山片区分属不同省级行政区划管辖,所以有必要在片区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其负责,要从总体上规划设计片区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和城市化规划,对不同区域实行承接分工,明确不同区域发展重点,从而确保各个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避免片区内各个中心城市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浪费。例如怀化和铜仁可以利用自身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重点承接现代物流业、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而张家界、恩施则可以发挥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重点承接旅游、现代服务业;黔江、吉首则可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产业,另外,铜仁、怀化、恩施等地还可以依托锰、锑、硒等特色资源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产业转移注重投资环境的综合实力,就硬实力来说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等,而软实力则包括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办事效率、信任体系等方面。因此,武陵山片区要想加快产业转移步伐,顺利实现产业对接,必须要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就硬件建设方面来说,片区要积极利用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一是要积极打造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争取做到片区内各个中心城市之间高速公路全部开通,加大县域之间的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力度,为产业转移中的各种要素流动提供便捷的通道,提高产业转移的效率。二是要大力开发水资源、燃气资源和电力资源,为转移产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便利。三是要大力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为转移产业及时落地发展提供场地支撑。就软环境建设来说,关键是要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良性运转。片区内各级政府要树立开放合作意识,效率观念和信任观念。要彻底摈弃地方保护主义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片区内自由流动。
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必定是优势明显、增长潜力大、扩张能力强的产业。武陵山片区对承接产业的选择也应符合区域主导产业的特性才真正具有意义。从目前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来看,东部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般是将那些高能耗、低技术和高污染的产业转移至欠发达地区,而武陵山片区目前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承接大量的产业,用来提升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因此,在招商过程中,有的地方采取全民招商的形式,不论产业优劣,有商就招。事实上,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不仅导致招商成本过高,而且招进来的企业可能会给当地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所以,武陵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不要来者不拒,要坚决不承接污染企业和高耗企业,要自觉提高产业转入的门槛,做到招商时心中有数,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选择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要坚决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武陵山片区应充分吸取东部地区发展工业化的方面的教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既要做到产业选择符合市场需求,也要符合国家战略部署和本地实际情况。
就我国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东部和西部的政府、东部和西部的企业四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博弈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产业转移的兴衰与否。当前欠发达地区的硬件建设日趋完善与趋同,一个地方要想获得更多的企业亲睐,那就只有一条出路,即加强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当然这个创新既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从思想观念的创新来说,武陵山片区中有不少地方的“本土”利益观念非常严重,比如其他地方的烟想进入其市场是不允许的。这就造成了资源流通不畅,企业经营非常被动,从而阻碍了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科学技术的创新来说,这对于一个产业的成长与扩张非常重要,武陵山片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后,必须进行消化、吸收,创造后发优势,进而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实现后发赶超。最后,就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来说,这对政府和相关管理者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促进武陵山片区产业的良性发展。
[1]谯薇.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J].2008(4).
[2]《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EB/OL].(2013-02—10).wenku.baidu.com/7fda18ed172ded630.
[3]王作成,等.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及对策分析[J].中州学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