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钦
(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2011年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1]。大学生是年轻人的精华,是社会的活力所在,在福建省属高校进行福建精神系列教育,既是一项符合福建省情乡情的宝贵教育资源,又是一项符合时代精神和改革潮流的重要教育任务。2013年6月,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深入省属高校调研时指出,大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2]。如何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把握大学生人格变化的轨迹,有效地运用福建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闽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一福建精神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福建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的科学概括和高度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福建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3],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爱国爱乡”体现了福建人的家国情怀。福建是著名的侨乡,近代以来,福建备受列强欺辱,中法战争之马江海战、甲午战争之黄海海战伤亡主体也均是福建官兵,因此,对国家兴亡,福建人一直有着切肤之痛,这也更加激发了福建人的爱国情感。辛亥革命前后,福建华侨在海外积极投身于筹款等活动中;抗战时期,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福建华侨积极投身革命;和平年代,福建华侨情系桑梓,回国投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为福建经济社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海纳百川”体现了福建人的宽阔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福建名臣林则徐的经典名句,展示了福建文明的包容开放,是对闽都文化的很好提炼。福建社会由移民构成,闽越文化、客家文化、南洋文化在这里冲撞、融汇。近代以来,福建人漂洋过海,遍布世界,让福建人很早就打破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守旧思想,即使是计划经济时代,沿海的福建人也不断突破种种限制,向海外拓展。由于这种历史积淀,福建人展示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没有排他性,真正做到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三)“乐善好施”体现了福建人的高尚情操。《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几千年来一直教导人们要回馈家乡。明清时期,福建会馆有悬挂“桑梓必恭”匾额的传统,告诫在外谋生的闽商对家乡要知恩图报、对乡亲应乐善好施。福建文化底蕴深厚,“南儒”辈出,儒家强调“仁者爱人”,乐善好施被福建人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广为传承至今。分布在全国以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闽商都热衷于公益事业,涌现出了曹德旺、许荣茂、黄如论等一批著名的慈善家。
(四)“敢拼会赢”体现了福建人的自强个性。敢拼会赢强调的是一种冒险精神和执着意志,福建内陆的客家人是迁徙而来的,起初备受排挤,生存艰难,形成了逆境中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而地处沿海的福建人,乘风远航、搏浪击水,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这也要求具备敢打敢拼的豪迈。福建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沿海省份,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谱写了海西建设的辉煌篇章。福建最著名的歌曲之一《爱拼才会赢》,就是对“敢拼会赢”的最好诠释。
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的研究,超过60%的受访对象认为福建精神有利于增强福建人民的凝聚力、有利于推进海西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4]。同样地,把福建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实施福建精神教育是福建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福建精神是福建省在深厚的历史积淀演变中和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练中产生的宝贵财富,它继承了八闽大地以及整个海西地区的丰厚精神遗产,还融入了福建改革开放实践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实干精神。“十二五”时期,福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跨越发展,这是事关福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当前福建省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要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就要在高校中实施福建精神教育、弘扬福建精神,使大学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完成省委省政府“到2015年人才资本贡献率达33%,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20万人,人才竞争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5]的战略目标;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承担起建设海西、服务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实施福建精神教育是对福建省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一方面,福建省大学生,尤其是福建省籍的大学生,成长于福建省的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既受到传统福建风土人情、乡风民俗的熏陶,又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海峡对岸文化、风物的吸引,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福建精神是福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现代传承,也汲取了海峡两岸精神文化的时代精髓,融入了台湾文化的前沿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福建省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对传统思政教育课程、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而运用福建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立足点就在于学习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学习榜样就在今天、就在身边,因此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实施福建精神教育符合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决定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向。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有助于引领大学生紧跟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群体正能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这和“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本质是相通的。因此,通过实施福建精神教育,以福建精神为载体、为媒介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构建、价值观引导,有助于在广大学生中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有助于广大学生自觉形成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一)突出核心价值,加强思想教育的导向性
第一,结合地域特色,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福建精神教育应立足福建省以及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规划,帮助福建大学生了解福建精神的时代特色,理解福建精神的深刻内涵,在课堂上、日常生活等方面将福建精神融入其中,并落实在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批准厦门规划展览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平潭澳前镇等一批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地点场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基地,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省情、社情、民情,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并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的先进要求不断前进,为大学生健康发展、快速发展以及协调发展指引方向。
第二,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把福建精神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教育之中,通过动员多种教育资源,如课堂教学、专业实训、校园文化熏陶和社会历练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福建精神教育融入福建省传统文化和乡情世情教育之中;用文化凝聚精神,用乡情团结力量,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福建省有关部门部署了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相关措施,逐步实现成立高校课程共享协调机构、搭建高校课程共享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等目标,通过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整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优化师资培养,提高思政工作者业务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思政工作者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工程师。在专职思政课教师方面,福建省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思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从2011年开始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省内数十所高校积极组织教师参赛,营造了教师提升素质、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专职思政干部方面,应在突出政治性的同时,注重实践性和启发性;应实现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培训体系;要合理搭配培训梯队和层次,体现“传帮带”、“比学赶超”的效果。
(二)优化学校管理,打造福建精神教育的好氛围
第一,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注重养成教育。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包括宿管制度、学籍制度、教管制度、考勤制度、考查制度等,应体现“以德育人、重在养成”的理念。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福建省委提出“改革完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6]等要求,这是对省内各高校完善学校制度建设的积极鞭策和有力支持。高校可以从体系、内容、程序、监督等各个方面改进管理工作,在日常管理中融入福建精神,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加强人文关怀,激发大学生的爱校意识、爱乡意识、爱国意识,培育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养成良好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教育配套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潜在的育人功能,高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文化长廊、校园景观、学生社团等载体,能够有效打造校园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能够为福建精神教育提供良好氛围,能够使福建精神的展现突显文化魅力。厦门大学通过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结合事迹宣讲、读书分享、配乐诗朗诵、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同学们于书香雅乐中感悟、体味福建精神。将福建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氛围中,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将更加持续、更加长久。
第三,运用前沿教育手段,增强校园网络建设。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学生是网民的主要构成之一,高校是互联网用户最集中的场所之一,规范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思政教育辅助工作。高校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强福建精神教育,为弘扬福建精神系列活动搭建坚实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重要作用,深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网络建设的好坏,不仅是搭建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探求真理桥梁的重要抓手,还是关系到平等、民主、和谐氛围的建设和引导。
(三)拓展教学模式,落实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第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评价,鼓励生师互动、教学相长。根据教育部要求,逐步建立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长效工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质量[7],学生在测评活动中应积极介入,主动参与。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专业学科前沿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目标,以大学生的特点为手段,寓福建精神于基本理论之中,引导大学生勇于探索理论问题、勤于实践理论方法;课程教学应通过互动环节与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福建精神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内涵,努力践行,磨练品质意志,同时也反哺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实效性。
第二,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倡导大学生多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经考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福建师范大学号召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参与、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承、挖掘、弘扬福建精神,把福建精神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8]。通过构建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联系桥梁,积极展示学生才学、能力、风貌,积极接纳社会各方面反馈,使大学生更多地融入社会,在实践中领悟福建精神的科学内涵,感受福建精神的正能量。
第三,积极研发福建精神教育专门课程,先试先行、逐步完善。福建精神教育专门课程应不拘泥于传统授课形式,应多采取嘉宾讲座、专题讨论、校外参观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定规模性、长效性。可邀请福建精神宣讲团成员、一线民俗专家等共同编写福建精神教育校本教材、辅导读物,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料,教材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对大学生进行福建乡情、省情教育,进而升华为对国情、世情的体悟。
[1] 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福建日报网,2011-11-21.
[2] 王勋,张永定.尤权调研部分省属高校 寄语大学生:重实践肯吃苦[N].海峡都市报,2013-06-22.
[3] 谢贤伟.福建精神[N].福建日报,2012-11-01.
[4] 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福建精神与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8).
[5]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2011-01-22.
[6]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2013-11-26.
[7]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贯彻执行情况自测自评工作的通知[Z].教思政函〔2013〕11号,2013-09-23.
[8] 罗萤.推动福建精神深入人心高校责无旁贷[N].福建日报,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