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探索
——基于社会生物学理论视角

2014-03-25 05:02黄银江顾现朋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生物学高校学生

黄银江,顾现朋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016)

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工作肩负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中,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以一切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生物学为基础的系统研究的社会生物学,集中研究各种动物社会的群体组织结构、通讯交流等社会适应的生理学内容。而当把相关的参数和数量理论用于分析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问题,可以建构起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社会生物学理论基础

社会生物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引起了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研究内容上说,社会生物学探寻从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到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直至人的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考虑到恰恰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由于人类开发外部世界能力的飞速发展与人类自身控制相对迟滞这个巨大反差的存在及其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日趋紧张化,对于我们的本性、我们自身的行为根据进行反思已经变得如此之迫切,那么社会生物学家们的工作所具有的独特的启发性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了。”[1]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社会生物学研究,主要体现在来自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系统内部各个有机体的相互作用,如何更好地对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有机体社会生物学理论

社会生物学把有机体看成是一个复杂统一的有机生态系统,注重有机体与环境、有机体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量、信息交流及彼此间的和谐。根据生物体动力与生物体间的关系原理,生物体内部各成员和生物体间相互制约和作用,体现出合作意识、权威联系、利群行动、互利共生、竞争冲突等多种关系。据此分析,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也应是一个协调统一、有机能动的生态系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学生党员以及教育环境等三部分共同组成其生态环境。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和学生党员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影响教育效果的环境是非生物环境,合作和竞争的学习策略使整个环境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从教育生态系统平衡的视角考察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应主动调控组织内外教育的生态平衡。这三个因子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动态发展变化着,它们的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正常运行。

(二)基因社会生物学理论

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看,在生命形式中都有着相同的支配角色——基因,即DNA分子,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复制实体。为了组成一个有机体,需要众多基因和谐协作,巧妙配合。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生物。道金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特征。”[2]如果把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比作一个充满活力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那么,高校学生党员就是构成这个有机体的基因,且高校学生党员完全具备这三个特征:遗传性——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地在新老学生党员存续下去并被转化成实践,透过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实现从“应然”到“实然”、“实然”到“应然”的选择与均衡,同时,这一过程又反作用于实践,并在科学实践的需求牵引下不断地强化和创新;变异性——作为学生党员个体来讲,存在“优质”个体或“劣质”个体,“劣质”个体虽少但可能产生更劣质染色体,提高突变率甚至可能导致有机体灭亡。“优质”个体,经历DNA突变量反复自然累加,在有机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控制性状,提高生存能力;选择性——地区之间、高校之间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方式方法不同,加之主客观因素,难免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同,有自我意识的学生党员可以根据教育的水平,有选择性接收或屏蔽,以致某些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更易于被传递,另一些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则从来得不到传播,造成实际上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效果落差。

(三)通讯交流社会生物学理论

通讯交流(communication)从社会生物学上加以定义,一个机体(或细胞)的部分活动,它改变了另一个机体(或细胞)的可能行为模式,并促进一方或双方的适应性[3]。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学生党员个体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而这些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便形成了高校学生党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对于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来说,交流的作用在于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将适当的信息,传给适当的个体,改变他们的原有态度以形成新态度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健全、迅速、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党员个体而言,模仿是学生党员个体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行为习惯或者亚文化就从一个学生党员的脑中传到另一个学生党员的脑中,并不断地被复制传递。不仅是“思想基因”,其他类型的基因也是通过模仿这一方式传递的。假设一代大学生都受到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影响,那么整个高校学生青年都会直接受到学生党员先锋模范性的熏陶和影响,成为党的事业的后备军和生力军。

二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关于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存在的偏差研究既有理论研究,又有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的数据研究,可以说是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统一。笔者试着以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客观数据为基础支撑,归纳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经研究,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往往存在着“注重党员发展工作,忽略党员作用发挥”;“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忽视入党后的培训”;“关注党员权利行使,忽视党员义务履行”等问题[4]。针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不止一半的学生党员和辅导员都认为是“学生党员参与支部活动动力不足”,以及“没有完全建立党员教育管理考核评估体系”[5]。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应该说是学生党员的孵化器,但在实际中,忽视了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党建知识宣传教育,党员学习培养,党员后续教育等工作和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导致高校学生党建衔接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因而缺乏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跟踪。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中,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不完备,且各规章制度之间的运作不平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二)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有待提高

高校是学生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所占比例远高于党员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据中组部最新统计,高学历和大学生党员、青年党员在党员队伍中的比例稳步增长。每年有约百万高校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部属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入党比例一般超过了30%,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40%以上。但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的递增却并非与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同步,与此相反,高校学生党员责任淡漠,参与党内生活和党内事务意识普遍不强,体现不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陷入奥尔森的“集体行动”困境,即鉴于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广泛的公共性特征,以致集体的所有成员都能从中收益,甚至包括一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任何成本而坐享其成的成员,这就给“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提供了一定条件。集体人数越增多,集体行动实施就越困难,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而搭便车行为也越难以被发现。

(三)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待丰富

目前来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生活大部分还停留在集中听报告、开座谈会及学习文件等传统模式,形式相对单调,内容缺乏深度,加之组织生活间隔时间相对较长,组织生活主题缺乏连续性和联系性,学生党员参与率与学习率的兴趣不大,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被动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情况,缺乏清晰的发展理念和具体做法,使高校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处于弱化状态。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专题设置的主要问题”调查时,43%选择“社会实践教育缺少”,24.78%选择时事政策教育不多,17.65%选择“入党动机教育不足”,13.54%选择党史党情教育不够;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动力不足的原因”中,选择“活动形式单一”占33.63%;在“参加过的组织生活主要形式”的调查中,比例最大的是“座谈会”,占20.69%[6]。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生活,应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的心理特征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既达到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又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内在质量。

三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路径

社会生物学模型中,有一个多因素系统,即作为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以不同的方式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起作用。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和谐的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是协同构建的过程,协同构建就是要协调好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以培养和提高党员素质,实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目标。

(一)重点突破,增强党员意识

要想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这个机体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每个学生党员基因保持健康的状态,因为基因健康状态好坏直接影响着机体的发展。多年来,无论是在观念形态、心理习惯上,还是在党内机制、党建模式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种漠视党员主体性的倾向[7]。根据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动物之所以得到进化,是它们遵从了生物规律,按照自然选择原则办事的结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开展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时,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贯彻其中,围绕学生党员遇到就业、学业、工作、生活等现实问题,动态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党员心理结构和成长需要,更多地从心理、情感和关系的层面切入,促使学生党员个体找到在组织内外的正确坐标,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行政治信念的校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养成良好的政治行为规范,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行为习惯。毕竟高校学生党员,与一般学生相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在学生活动中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同时,他们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二)整体推进,提升组织机制

从社会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任何媒介制度的出现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也即各种社会机制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自我改造过程的一种分析性纪录。如果不能对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文化进行有效的组织、规范与创新,有可能使其丧失独立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会使学生党员缺少共同的责任担当而只关心个人的需要,长此以往,会破坏原来良好的组织氛围,难免导致整个党组织机体的平庸化。因此,在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下,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应形成自身完整而有序的制度文化,它应强调和突出以科学的理论为前提,增强组织文化建设的广度和力度,制定各类管理服务规章制度,督促学生党员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从而推动组织制度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深入发展。这其中要特别重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建立学生党员参与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组织活力,以更好地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拓展领域,创新活动载体

从社会生物行为角度来说,思想的转变可以通过行为正强化向自觉行动转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现象与深刻的精神活动现象的总和,它本身是精神世界的内化,而这个内化就需要借助适合高校学生年龄特征、思想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的活动载体来实现。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相比同龄人而言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理想追求,内心希望组织生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思想性和现实性,并将这类组织生活在内容上进行升华。就如同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所言,道德教育是持之以恒的事情,年轻一代对制度、理论的自信应该建立在一种科学信仰、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教条,需要通过具体事例、生活体验并结合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来教育他们。

从完整的群体角度来看,没有自然生命,高校学生党员的精神生命将失去依托和载体;而没有精神生命,高校学生党员的自然生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应不断寻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之间的连接点,积极构建一个以发挥高校学生党员主观能动性为中心,学生党员的传统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活动相结合的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体系。

[1] 洪帆.社会生物学在中国[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1).

[2]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 林佩云.发挥大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5][6] 林佩云.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7] 张菁燕.共同主体性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生物学高校学生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