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视角下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策略研究

2014-03-25 05:01缪子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碎片化素养信息

缪子梅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要求,“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结合势在必行。但如何在多元复杂、“碎片化”的网络思潮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帮助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有用力量,快速融入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大潮,最终实现“中国梦”,则需要在工作中把握核心理念、抓住基本方面。

一、“因势而谋”中高校新媒体工作的时代要求

新媒体是在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较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移动通讯等的最新交互式信息平台,新媒体一般为电子杂志、数字影像、微博、博客等应用程序。与传统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相比,新媒体信息产生来源更加丰富、信息更新频率更加迅速、信息接收群体更加广泛、信息参与反馈更加多样、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复杂。

随着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笔记本、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载体已经迅速普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发布的《2012年中国青少年上网情况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5亿,占青少年总体的66.4%;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1.96亿人,青少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比达83.5%,高出整体网民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1]。

与此同时,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3发展报告显示:90后用户占比53%,80后用户占比37%;大专以上学历用户占比78%;2013年12月,新浪微博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1.291亿[2]。类似的新媒体应用平台数据同样惊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手机QQ最高在线用户达1.99亿,微信月活跃帐户数达到2.719亿;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增长率高达 83.8%[3]。

这些庞大的数字,都无比清晰地显示出:新媒体等网络应用平台正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学习就业、购物娱乐的最主要工具。因此,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新的教育手段呼之欲出,壮大和发挥新媒体阵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当前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应势而动”中高校新媒体工作的现状思考

鉴于新媒体的发展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结合已经逐步为教育主管部门、青年群众团体和学校所重视。2012年团中央发出《关于推动形成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工作系统化格局的通知》,要求推动新媒体阵地建设,加强对青少年影响;2013年全国112所高校齐聚福建,就高校新媒体工作发表《福州宣言》,提出要善用新载体,传播正能量,让网络成就梦想,引领文明新风尚。

然而,新媒体作为一种以“新”为主要特征、“多变”为常见形态、“网络”为实现手段的传播形式,其复杂性似乎远远超出掌控性,在高校新媒体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碎片化”的问题一直存在。

(一)互联网“碎片化”本质未变,受众难以形成完整视角

1.传播内容“碎片化”,非完整信息成为观点。

新媒体的本质是基于最新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平台,因此其性质不可避免地带有网络特征。网络在诞生之初凭借其交流便捷性和传播及时性,带来了“地球村”的概念,然而制造和传播的便捷,却导致信息的冗积与泛滥。从客观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人被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个体的有限接受能力和信息的无限制造数量成为鲜明的对比,这便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个人能否从众多信息中获取相对全面完整的观点,二是任何一个信息的某个侧面都随时可能成为舆论的中心。两者不仅为达成共识制造困难,而且使得客观真相难以被察觉。

2.传播载体“碎片化”,非固定渠道成为常态。

新媒体最吸引大众之处在于呈现形式上的新鲜多样,除了常见的主流新媒体应用如新浪微博、微信等之外,每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需要的应用软件,这些程序的使用呈现零散的分布状态,且几乎都会定期推送相关新闻信息。这不仅让新媒体使用者随时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而且冲击着主流媒体发布信息的权威,不少传统媒体纷纷发展新媒体业务,适应载体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碎片化。

3.传播主体“碎片化”,非权威发布成为中心。

新媒体的流行,打破了传统媒体“中心”-“个人”的辐射式传播格局,向中心媒体的话语权发起了挑战。在新媒体作为信息平台的模式下,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其他人也都可以以此为对象进行意见表达并且被记录存档,一种分化的、互动的、裂变式的主体交流方式被制造出来。“去中心化”成为新媒体的最大特征。

(二)信息处理能力有待加强,健全的媒体素养尚未形成

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具有数种不同的身份: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传播者,还是信息评论者。如何处理协调这样的多重身份,对于每一个新媒体参与者都是一种挑战。因此,良好媒体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

1.处理碎片信息力较弱,跟风立论现象频繁。

在接收、理解、评价、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参与者能够客观地评判自己手中的“信息碎片”。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网络暴力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网络自由主义不断出现,哄闹、隐私搜索、不负责任的舆论传播时有发生,表明参与者正确对待碎片化信息的能力较弱。

2.运用信息价值率不高,娱乐至上处于主流。

网络的价值在于对有效信息的利用。但由于网络信息“碎片化”的泛滥,导致新媒体用户无法准确高效地发现有用信息。同时,由于信息秩序规范的缺失,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道德阴暗面的折射,恶搞、低俗等现象成为网络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之一。

3.传播客观信息观不强,网络责任尚未明确。

网络作为虚拟社区,同样应该具备统一的秩序和规范。新媒体使用者作为网络公民,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网络社群的客观、公正。但目前网络管理的缺位和个人媒体素养的不足,使得良性运行的网络环境仍有诸多问题。

(三)新媒介技能提出新要求,吸引青年主动参与率较低

新媒体的兴起,不仅冲击着传统的主流媒体,而且对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一支了解新媒体、掌握新媒体规律的队伍急需建立。

1.新媒体形式变化多样,建设队伍时尚性不够。对于政府机构、高校而言,要想做好新媒体工作,就必须面对形式多样的应用载体,同时建立一支适应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工作队伍。新媒体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且具备过硬的媒体素养、灵活的舆情能力和时尚的编辑引导力,以更好地辐射青年。

2.新媒体话题焦点多变,舆论引导思想性不足。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导致话题焦点的泛化和波动。网络热词层出不穷,新闻热搜话题也实时更新。同一时刻,人们热衷的焦点可能既有国际重大时事,也有国内某明星的隐私生活。当社会话题遇上娱乐话题,焦点开始变得虚化,传统话语权的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减弱和分解,必然导致宣传工作难以深入、思想引导难以深刻。

3.新媒体群体覆盖多元,青年交流互动性不高。新媒体平台由于提供了适应多样兴趣的应用,因此很容易形成趣味一致的部落群,这种自发形成的集体具有天然的凝聚力。不同群属的青年被划分成了不同交际圈,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理想信念的基础某种程度上被弱化,同时由于朋友圈的吸引力,主流媒体话语中心对青年人的影响也越来越边缘化。因此,尽管新媒体覆盖了更多的群体,但实际上的互动交流未能提高。

三、“顺势而为”中高校新媒体工作的基本思路

新媒体的兴起和壮大是现代数字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基于互联网的存在状态又必然导致其带来“碎片化”的问题。在具体运用新媒体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归零为整、化弊为利,着重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对于自身强化整合能力,对于受众提高媒体素养。

(一)整合“碎片化”的新媒体

尽管传统媒介的中心话语权受到了新媒体应用的猛烈冲击,但我们却不能因此放弃对主流舆论阵地的坚守,同时,新媒体自身的问题也是需要正视和直面的。这就需要高校在从事新媒体工作时,重新整合新媒体,尽量使“碎片化”的消极因素“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发挥正面作用。

1.整合客观信息观点,坚持舆论分类引导。网络所传播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任何角度的信息都可以成为新闻蓝本、任何方位的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来源、任何层次的网络渠道都可以成为新闻平台[4]。对于校园新媒体信息平台来说,在面对青年学生时,能否提供整合后客观完整的舆论观点,能否提供思考后辩证合理的现象解释,能否提供实践后行之有效的方向指导,是能否坚持主流舆论中心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校园新媒体事先运用理想信念和社会逻辑整合已有新闻脉络,事发时触觉敏感地动态公布来源可靠的新闻进展,事后能做好舆情调研并总结新闻观点意见。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舆论指导效果,则应注重分类引导,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引导侧重点,如成绩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三困”学生和大一新生群体对社会发展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如何在现象解释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盲点疏导,则是高校新媒体队伍对新闻信息整合疏导能力的体现。

2.整合成长服务资源,细化学生兴趣需求。新媒体对青年人的吸引在于满足多样的兴趣需求,高校新媒体的工作目标当然也须锁定“服务青年”这一宗旨,牢牢抓住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和合理诉求进行资源整合。在剖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时,要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类别上看,不同学科类属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需要;从阶段上看,不同年级、学历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认知需要;从个性上看,不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空间需要。当前网络中的成长服务资源基本是碎片化、零散的,这就需要高校新媒体能够有效地汇总整合,提供适应本校学生需求的服务体系,如整合出党和政府的优惠举措和鼓励宣传来融入毕业生的网络就业指导、整合出社会在行业建设上的迫切需要来融入个人兴趣学习的发展方向、始终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融入创新性志愿服务注册平台、不断将理想价值信念教育融入新闻事件的梳理和解读中去。只有将引导青年和服务青年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思想引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整合最新媒体平台,构筑多重沟通渠道。从大社会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所面对的群体数量是无限且难以整合的,但从具体高校层面来看,青年学生的数量却是可以把握的,这就为整合相对统一的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前提。一个整合后的新媒体平台,应该能具备信息发布、活动组织、课堂学习、第二课堂、社交聊天、实践报名、微电影等一系列原本散布在多个应用程序中的功能。如江苏团省委进行试点推广的“PU口袋大学”,就是一个融合活动发起、工作展示、沟通交流、考核记录的团学工作平台,这个整合后的平台可以直接将基层支部建设和日常实体管理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结合起来,将青年集聚和各取所需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将青年学生活动数据、需求数据、爱好数据、习惯数据整理出来,以便更好地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整合后的新媒体平台,是青年人之间互相交流的渠道,是青年人与学校相互交流的渠道,是基层支部与管理组织交流的渠道,为主流思想宣传工作开辟了网络新阵地。

(二)培养“现代型”的媒体素养

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应用的普及,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人作为使用者和控制者,同样应该具备相应的伦理意识和基本素养。除了需要对网络参与行为进行规范的立法外,网络道德约束机制也需要逐步养成。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来说,培养学生“现代型”媒体素养工作不可缺少。根据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下的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5]。我们可以产生以下思考:

1.明辨信息真伪价值,培养思辨型青年。青年人的上网行为无法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时管控,更多的时候体现为一种网络自觉。在面对新媒体信息时,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和对价值的判断完全依靠个人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反应。高校新媒体工作应辅助配套以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公共类课程,通过案例讲解、解释分析,让学生能够产生鉴别意识,明白所谓的“媒体信息”是常常带有建构的成分,压缩了真实,反映的可能只是部分事实,并且网络媒体的销售运作含有商业逻辑,有明确的目的性[6]。只有懂得思辨、能够思辨,才能在“碎片化”的网络中保持独立的主体性。辨识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中心环节。

2.媒体资源为我所用,培养资讯型青年。高校新媒体整合服务资源提供给青年学生,青年学生也要学会主动利用资源、服务自身成长。当前,手机、平板电脑司空见惯,但课堂、课后的低效使用和玩乐滥用使得多数网络资源并不能真正得到运用。资讯型的青年应该能有控制力地面对新媒体,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资源汲取的主动性中。空虚、无节制的新媒体使用只能意味着网络成瘾的前兆,因此,高校新媒体工作必须“引”“疏”“督”结合,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新媒体资源服务成长需求,疏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将空闲时间转移到校园活动中去,督导学生控制上网时长,使自己成为网络的使用者,而非网络的消费品[7]。

3.主动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创造型青年。新媒体所展现的只是一个由数字构建的网络虚拟社会,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判断,既需要青年人的社会观察和思考理解能力,同时最终的落脚点又是能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社会观察和社会实践是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使用最终应该服务于学生自身的实践创造。如何将网络资源中获得的思考和启发,转变为个人的创造性行动,转变为能够影响他人的示范性行为,是真正具备媒体素养、成熟理性的高级表现。只有将网络观察、社会观察和网络实践、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在“碎片化”的新媒体平台上成就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价值。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青少年上网情况报告[R].2013.

[2]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3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R].2013.

[3]腾讯官方网站数据[EB/OL].[2014-03].http://www.im.qq.com.

[4]陈秀.大学生电脑综合症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3):158-160.

[5]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

[6]陈丽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刘绪.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112-115.

猜你喜欢
碎片化素养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订阅信息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