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春晚”释放文化和乡情饥渴

2014-03-25 13:21耿银平
声屏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饥渴打工者草根

耿银平

自从2011 年第一届“打工者春晚”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首次亮相,到如今,已是第三届了。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节目单上出现了不少小品,还有哑剧、歌舞剧。“歌曲传递的信息少一些,而小品有剧情,更能真实立体地反映工人们的现实生活。”“打工春晚”负责人、工友之家总干事孙恒说。

“打工者春晚”的声音虽然有点粗糙,达不到专业从业者的字正腔圆,他们的“文化动作”、舞台节奏还有点局促忸怩。但这种叙述来自机床轰鸣的车间、钢筋水泥脚手架,是汗水、泥水、泪水、社会沧桑的浓缩提纯,与大地默契合拍,与打工者诉求心心相通,同样是一种艺术精粹。因为艺术本来就是来自生活、源自胸腔。

中国外出打工群体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人口总量,各级各类文化发展,就应该给这些以体力为职业、在漂泊中追梦的生存者,预留充分的空间,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接纳和理解他们的合理的文化诉求,比如思乡、维权、打破城市歧视、有尊严的劳动等。

遗憾的是,当下反映打工者的作品,无论质量和数量,还不够多、精。其一,不少作家和艺术家“关门创作”“闭门写作”,缺乏对基层生活的体验和拥抱。其二,诸多文化评价标准,过分追求专家化、技能化,技巧派,炫技派,比如“飚高音才是美”等,而忽视了艺术的内核:真诚,基层的温度等。其三,各种表演和演出,贵族化倾向严重,动辄几百元甚至是上千元的“艺术高消费”,阻碍了民间和草根的文化消费和发展热情,影响了基层艺术的拔节生长。所以,“打工者春晚”才不得不自己搭建表演舞台,推广这种艺术观念和文化消费主张。“打工者春晚”吁请的不仅是表演的舞台,更是一种积极健康、开阔的文化理念,一种文化饥渴感。

因此,整个社会要努力解决这种“文化饥渴”,多发展这种“工人阶级的标准”,多弘扬这种“来自胸腔”的艺术。更多名家、专家、大师,要多汲取一线和车间的火热气息、艺术营养、草根气息、社会味道,让社会文化得到更为均衡、健康和澎湃的发展!

猜你喜欢
饥渴打工者草根
“无主”打工者受伤谁担责
我是一块铁
饥渴
靠违法手段获利的打工者没有生存空间
草根
草根
草根论调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
2015年打工愿景调查
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