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
1980年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这样叙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要冲……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
“茅盾故居”就坐落在小镇的观前街十九号。1896年7月4日,茅盾诞生在故居楼上屋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三个春秋。楼房后面,是块不大的园子。他曾多次在这里写作,1940年母亲去世后,茅盾再未回过故乡。如今的“茅盾故居”,再现了茅盾童年时代的原貌,其家塾、客堂、厨房、祖父母和父母的卧室,都是按当时样子布置的。故居存放了大量茅盾珍贵的书刊、照片、信件、题字等,其中包括茅盾13岁时写的作文和临终前最后的墨迹,分别在六个展室内展出。
“茅盾故居”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题写。走进展室,便可看到茅盾握笔沉思的半身铜像,出自著名雕塑家张充仁之手。茅盾与乌镇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文章中所倾吐的那样,“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荣衰变迁,都时时刻刻萦绕在茅盾心中。只要重温一下《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名篇,弯曲的水网河道,勤劳朴实的“老通宝”……故乡的人与事、习与俗,都成了他创作的宝贵财富。 “解放后,故乡日新月异,喜报频传,每当我从故乡来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消息,总想回去看看。”这是茅盾思念乌镇的由衷之言。可惜的是,四十年来一直未能如愿。尽管如此,他却始终同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就在他逝世前两个多月,当听到家乡乌镇新建电影院时,还抱病题写了“乌镇电影院”五个大字,成为留给故乡人民的最后墨迹……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句“书贵瘦硬方通神”,在文人书法中的“瘦硬”者,茅盾应该算是一家。茅盾的书法,结构严谨,用笔舒展雅致,虽入笔轻而线条细,但却细而不弱,线条非常秀挺而富有弹力。许多文章认为他是取自于宋徽宗的“瘦金体”。1979年,茅盾的老友施蛰存写信求字。茅盾先生对老朋友的请求自然不会拒绝,但在回信中说:“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董美人墓志》是隋代楷书中的精妙之作,其书布局缜密严谨,笔法精劲含蓄,秀逸疏朗。茅盾之书吸取了其华美坚挺,果然给人一种清朗爽劲之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