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4-03-24 19:15胡国良徐国峰
关键词:全员育人全员育人

胡国良 徐国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胡国良 徐国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挑战与考验,“全员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新格局,首先应明确全员育人内涵,其次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成效与途径等要求高校全员育人的现实必要性。同时注意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关系,全员育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高校全员育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从而系统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种论述不仅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和精练,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推进,多元文化和各类思潮不断涌入国内,加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受着更严峻的考验,德育工作更加紧迫。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全员育人”新格局,确保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全员育人”问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高校“全员育人”问题,国内学者从当代大学生特点、高校教师参与全员育人激励机制、摆脱全员育人的困境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张廷认为,当前高校全员育人激励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是造成高校实施全员育人工程的掣肘,并从完善考评体系、规范薪酬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1];方化从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等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进一步分析“全员育人”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2];张明菊、范天森指出,高校考评体系、德育的非显性、辅导员群体的非职业化、非专业化以及高校行政化导致高校“全员育人”的异化,并提出通过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育人的基础地位、打造高水平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加强民主作风建设等途径,使全员育人理念回归正轨[3];仉建涛则提出“四全育人”理念,并提出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环境中,多举措、多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

深入分析当前学者对高校“全员育人”问题的研究成果,发现多数学者将“全员育人”定义为高校内部党政干部、专任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积极参与大学生德育,视域上忽视家庭、社会等教育因素,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多数学者仅从单一角度提出解决对策,缺乏系统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中相关人员职责分工,探讨构建科学合理、具有借鉴意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以期达到“人人重视育人工作,人人参与育人工作”的目标。

二、高校“全员育人”的内涵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全员育人”含义混淆、认识不清,影响了工作实效,因而进一步明确“全员育人”内涵尤为重要。

高校“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全体教职工具有“育人首位”明确意识,自觉主动承担育人责任,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充分挖掘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层次对大学生引导和教育的工作体系。广义上,“全员育人”不仅指高校本身,而且涵盖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等因素,以组成全方位、大的育人系统。狭义上,就育人主体而言,包括任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保障人员;就工作机制而言,育人主体应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感,结合本职工作发挥育人职能,并在一定体制机制下统筹协调、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一育人理念,形成全面、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高校“全员育人”的现实必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要求全员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包含对学生理想信念、政治意识、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等素质的养成,除主渠道教育之外,还涵盖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不仅是专兼职学生工作者和德育教师,学校全体教师包括各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各院系的教辅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亦应肩负育人责任,共同营造“人人皆教育之人”的育人氛围。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要求全员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取得良好效果是当前面临的挑战。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全方位、多维度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对多元文化思潮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指在高校内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途径体系、主体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以及评估体系等各要素紧密融合一体,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顺畅运行,不仅涉及到高等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学校其他教职工,只有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求全员育人

从具体教育活动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教学活动和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为主渠道的教学活动,通过“两课”的系统学习,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指“两课”以外的所有课程。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指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内外活动,例如校园文化节、讲座与培训、知识竞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行组织实施,活动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课内外活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四、做好“全员育人”工作需明确的关系

(一)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系

高校“全员育人”的内涵如前文所述。“全程育人”是指在大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真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基本规律,精心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连贯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环节紧扣、不留盲区死角,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每一阶段都受到教育与历练,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全方位育人着眼于育人形式和内容,“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2]因而,要在教学和生活环境中,加强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投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内外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最终目标一致,即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而关键点各异:“全员育人”关键在于人的意识与理念;“全程育人”关键在于持续性和针对性;“全方位育人”关键在于多角度和全面。全员育人更强调育人主体,全程与全方位育人则有时间与空间之分,三者协调互补、相辅相成。全员育人是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基础,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保障,具有重要地位。

(二)高校全员育人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高校在开展全员育人实际工作过程中,全体教职工自然是育人的主体,但应打破单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教育的客体这一固定思维模式。因而,要辩证地看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客体,也是能动、积极、有主观意识的教育主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发挥潜力,提升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之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完善。概言之,只有将学生固有的被动教育客体角色转变为主动的教育主体角色,高校“全员育人”工作才能更见成效,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高校全员育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高校在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新格局时,应进一步拓宽思想,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沟通渠道,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离不开社会环境。学生步入大学后,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多,社会环境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之一。一方面,全社会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供教育环境和各类资源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教育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

五、“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的构建

“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应围绕育人主体,分为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及家庭层面进行具体构建,各执其能的同时协同配合,最终将三个层面整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进而真正实现“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全员育人工作氛围。

(一)学校层面

首先,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学校党政共管,把握“全员育人”整体方向和要求,制定长期目标和发展规划,并使之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领导体制树立目标导向机制,使育人理念成为高校全体教职工工作与生活中的意识自觉。其次,“要理顺‘教学、管理、服务’育人三条渠道,形成多方面教育合力。”[5]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客体,全校教职员工皆有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具体分工不同,仅将“育人”任务“想当然”地落在学生工作一支队伍中。教学环节是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主渠道,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释疑解惑,更要以其良好师德、高尚品格,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管理育人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通过良好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服务育人要求后勤保障部门,包括教室、食堂、公寓、浴池、超市、体育场所等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服务人员,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其排忧解难,共同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建立一支专业化政工干部队伍。政工队伍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体,同时包含学生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的学生管理部门,他们是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德育教学、行为规范、生活管理、就业与心理服务等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素质强、成员稳定的政工队伍,对于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进一步理顺高校辅导员工作目标、岗位职责,“使辅导员跳出‘包打天下’‘万金油’‘高级保姆’等误区,把他们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最后,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制度。一方面,通过物质、人力、环境等为全员育人提供资源方面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对全体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从要求、激励、考核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以确保全员育人的工作效果。这是“因为目前多数高校在对待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上有失偏颇,重科研、轻教学,使专业教师在工作中对自身的育人价值被忽略。”[3]

(二)学生层面

高校“全员育人”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因此,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是全员育人不可忽视的另一层面。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师引导与具体指导下,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如团委、学生会、各类社团以及学生党支部等)的作用,通过开展以爱国爱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规章制度教育、专业素养提升等为代表的“教育类”活动,以查课、查寝等为代表的自我检查、自我督促的“管理类”活动,以兴趣培养、技能培训、就业与创业宣讲、心理健康和维权服务为代表的“服务类”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我“育人”的内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主动提高、自主发展。

(三)社会及家庭层面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之事,社会和家庭同样肩负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之广度、深度,真正形成“全员育人”氛围,进而实现“全员育人”最终目标。社会的企事业单位通过提供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服务、专业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塑造优秀品格。“社会的参与或者说是‘社会人’的参与,使‘育人’的广度得以扩充,功能也不断增强。”[7]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既具有启蒙性又具有终身性与不可替代性,对于“育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要改正“教育是学校的事情”错误观念,认识到学校教育只是阶段性,家庭教育才是自始至终的。其次,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长期联系,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对于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配合解决。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社会给予有力支撑,这样的“全员育人”才能真正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和要求、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可靠接班人。

“全员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的研究还不能从总体上改变旧的模式。下一步研究将把重点放在改变目前“全员育人”宣传多、落实少,投入多、产出少的现状,提高构建“全员育人”工作体系的实效性;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全员育人”工作的外部动力内部化,从而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张廷.优化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2]方化.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2).

[3]张明菊,范天森.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

[4]仉建涛.实施“四全”育人工程构建合力育人机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8).

[5]王士恒.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职德育模式的内涵及构建机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6]蔡勇,吴小莲.生活世界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全员育人保障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

[7]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7.

G641

A

1672-3805(2014)01-0085-04

2013-08-26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计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研究”(1253xs105)

胡国良(1956-),男,东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全员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