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太工天昊土木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当混凝土桩应用于硬土层时,桩基周边的土体会受到向下的荷载而产生向下的作用力,桩体周边的土体产生沉降,导致桩边土体对混凝土桩产生向下的摩阻力,使混凝土桩产生向下的作用力。
桩基经过软土层后置于硬土层上时,上部软土层由于某种作用力而发生沉降时,使得桩基周边的土体对桩基产生向下的摩擦力,产生的摩擦力称为负摩阻力。负摩阻力是桩基与土体之间的作用力,是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有害作用力。负摩阻力的存在会增加桩基的活荷载,影响桩基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负摩阻力较大时会使在建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严重时可能会使建筑物局部开裂,甚至倒塌。尽管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负摩阻力研究已久,但是关于端承桩和摩擦桩的负摩阻力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试验方案选用基坑深2 m,长和宽分别为5 m和1.25 m,结构周边统一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处理,并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防水处理。在基底制作排水管并设置排水阀,其中排水管设置2%的坡道,以方便排水。制作排水管时,应在排水管上部均匀打孔,并用细纱布对孔进行包裹,以免细砂随着水流进入排水管造成堵塞。
桩基试验地点选在太原市某建筑工地砂土地进行。砂土中含有的矿物有粉土、云母和石英,砂土呈黄褐色、松散状。地基为砂土地时地基沉降较快,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缩短试验周期。
基坑开挖结束后,即对基坑进行贯入度试验。通过试验得知贯入度N1=N2=1。查表得知此土体的弹性模量Es=5.0 MPa,密实度和内摩擦角分别为Dr=0.24和φ=27.3°,砂土的其他物理性质见表1。
表1 砂土的物理性质
试验采用的桩基模型为PPR塑料热水管,外部尺寸长1.2 m,直径0.63 m。将模拟桩基沿着纵轴方向剖开,在剖开后的模拟桩上均匀地贴上7个应变片并进行接线处理,用环氧树脂做防水保护后进行对接黏合,并且对模拟桩进行防水处理。贴应变片处理时,应将应变片贴向模拟桩内侧,以免土体对应变片造成破坏,并且应保护桩基周边土体不因粘贴应变片而造成破坏。此外,还应对桩底进行封口,采用细砂粘贴在桩基外侧以增加桩基的摩阻力,最后通过直剪试验测出桩基与砂之间的摩擦系数。
在试验桩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细石,同时在试验桩底部布置排水管,并且关闭与密封器具相连的阀门。同样采取对照组试验,在另一个相同条件的基坑内注满水,随后均匀地从基坑顶部向下填充细砂,确保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具有相似的密实度,并且在指定位置布置压力计、沉降计和孔隙水压力计。在沉降计顶部和地表布置一定数量的百分表,最后打开阀门,将基坑内的水降到砂土表面。
降水后静置一定时间,记录试验桩初始值,同时进行加载,根据加载进度记录桩基沉降和应变的相关数据。数据采集前期记录时间间隔较大,中后期记录时间间隔较小,直至数据变化不大或停止;然后开始第二次加载,数据采集方式与第一次相同,最后进行第三次加载。最终当桩基沉降稳定后打开阀门进行排水,对地基进行降水处理。待水位稳定后记录水压值,记录桩基的沉降值和应变值,前期记录时间间隔大,中后期记录时间间隔小,直至数据稳定后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降水处理,方法与第一次降水相同,降水结束后关闭阀门。
试验结果表明,当水位下降值相同时,端承桩的负摩阻力远远大于摩擦桩,并且随着水位的下降负摩阻力随之增加。通过试验得知,降低水位对摩擦型桩的负摩阻力影响不大,但是改变了负摩阻力的分布状态,即桩体上部的负摩阻力减小,而下部负摩阻力增大。
当对端承桩和摩擦桩加载后,桩基开始沉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端承桩的沉降值和降水条件均小于摩擦桩。在进行加载和降水的过程中,端承桩的摩阻力分布状态均会发生一定变化。在加载和降水初期,负摩阻力并没有产生较大变化,只是桩身上部摩阻力减小;而在后续降水和加载过程中负摩阻力出现,并且随着降水的深度变化而变化,降水深度越大时负摩阻力越大。
当降水和加载稳定后,负摩阻力的分布状况为:在降水施工完毕,摩擦型桩中并没有产生负摩阻力,但是根据摩阻力的分布情况分析得知,摩擦桩表面的摩阻力大幅度下降。并且随着降水深度的增加,摩阻力的变化幅度更大;随着摩擦桩沉降量的增加,摩擦力也随之增加。其变化趋势与端承桩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别,并且负摩阻力的变化趋势也有较大区别。
通过对端承桩和摩擦型桩的模拟试验分析,得到相同降水和桩身加载条件下桩的负摩阻力变化情况如下:
4.1 当降水深度相同时,端承桩的负摩阻力较摩擦型桩出现得早。
4.2 摩擦型桩的中性点的位置变化没有端承桩的变化明显。
4.3 尽管在本次试验中摩擦型桩并未出现负摩阻力,但是降水处理过程中也会使桩基的摩擦力发生变化,桩基上部摩擦力减小而下部摩擦力增大。同样,端承桩在没有出现负摩阻力时也存在这种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应保.摩擦端承桩复合桩基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2004,34(5):57-60,56.
[2] 宰金珉,周峰,梅国雄,等.端承桩复合桩基及其设计方法[J].工业建筑,2008,38(1):60-64,73.
[3] 廖菲,陶建山,马涛.华南沿海地区桥梁摩擦桩基础沉降研究与处理[J].桥梁建设,2012,42(3):50-56.
[4] 赵统.大直径深长摩擦桩摩阻力特性研究[J].甘肃科技,2012,28(22):125-126,107.
[5] 吴良,王磊,胡玉平,等.端承桩与摩擦桩负摩阻力性状对比试验研究[J].科技资讯,2012(26):98.
[6] 闫潇,王育德,押朝伍.简易端承桩技术在地基沉降中的研究[J].硅谷,2011(9):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