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艳玲 谢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西医心血管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中西医结合在慢性心衰康复期管理探讨
覃艳玲 谢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西医心血管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中西医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慢性原发性心脏病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流行病学显示其发病率高,预后差,死亡率高,美国大约有400万患者,且在确诊一年内约30%-40%的患者死于心衰[2]。在美国,社区调查研究显示,在1996到2000年间,经年龄校正的心衰发病率在美国男性中达3.8‰,在女性中也达到2.9‰。2007年美国心脏学会报道,美国的心衰患者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并且仍以55万/年的速度不断增加。另外,Framingham研究还发现,当年龄到40岁时,人群发生心衰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男性:21%,女性: 20%),而且这种危险性与心肌缺血及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表明心力衰竭在中国成人总人群、成年男性及成年女性中的患病率分别为0.9%、0.7%及1.0%;随年龄的增长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城市>农村,北方>南方,与高血压的分布一致。心衰前3位的病因分别是冠心病(57.1%)、高血压病(30.4%)和风湿性心脏病(29.6%)。
2.1 心衰的西医治疗历史
根据慢性心衰指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和血管扩张剂作为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药物。药物治疗的标准化,使得慢性心衰心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有了显著的降低。2000年以后开始器械及辅助装置治疗心衰,如植入心脏除颤复律器、心脏同步化治疗/同步化+复律除颤器、左心室辅助装置等。我们期待在未来将有更多的治疗模式为慢性心衰患者减轻病情,延缓生存期,提高生存治疗。
2.2 心衰在中医中的历史沿革
传统中医虽无"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等病名,但是中医有关于心衰症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是现存首次具体而全面记载心力衰竭症状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的中医文献,在该书中并没有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可见与心衰有关的"心悸"、"喘咳"、"短气"、"咯血"、"身重"、"腹大胫肿"等症状,如《素问o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是以身重少气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而喘也。"至汉代,心力衰竭的脉学理论、方药疗法等有所发展。《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半夏"治心下坚,胸胀"。
3.2 中医学针对慢性心衰康复期管理的认识
虽然现代医学针对慢性心衰的治疗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心力衰竭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但总体却难以阻挡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下降和疾病的持续发展,且五年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且由于化学药物的适应症、副作用和价格昂贵等因素,使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心脏外科和介入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展示了良好的治疗前景,但因其技术难度和昂贵的治疗费用,而难以得到推广,由此可知慢性心衰仍有诸多领域面临挑战,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且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存治疗,尤其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对慢性心衰康复期的管理上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是我科对慢性心衰康复期的认识:结合辩证论治及慢性心衰患者体质等因素,慢性心衰中医即为本虚标实之病,法当补虚泻实,康复期可分为如下诸证:
气阴两虚证:心悸、少气乏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失眠、自汗盗汗、动则尤甚,舌红少苔/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结代,予以炙甘草汤加减,佐以中成药心元胶囊、参脉饮以益气养阴。
心肾阳虚证: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尿少浮肿、或夜尿频数、气喘、腹胀、面色青灰、腰膝冷软、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舌淡暗苔少,脉细/脉结代.
心肺气虚证:心悸怔忡、咳喘、短气自汗、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动则尤甚、胸闷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脉结代,予以养心汤,佐以黄芪注射液以补肺养心。
气虚血瘀证:心悸、气喘、面色晦暗、口唇紫绀、胸胁痹痛、尿少浮肿、胁下痞积、两颧暗红、精神不振、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脉结代/脉涩;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佐以心可舒及丹参、三七等提取物注射液以益气活血。
而慢性心衰患者多迁延不愈,久病入络多虚多瘀,故可随机加用通心络胶囊以活血化瘀等治疗。
除上述汤剂,中医还可配合针灸、穴位按摩,还可让康复期患者进行五禽戏、易筋经及太极拳以及气功(指玄功、内气吐纳、坐卧站功)等传统运动。同时日常生活调护也必不可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需避风寒,但是适当保持室内通风。心主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激均可使心功能受损而发病,如《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故宜起居,畅情志。
加强心衰患者的院外随访与观察、管理和康复,建立治疗监控系统,规范治疗方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不断缩减治疗现状与指南之间的差距,减缓疾病进展,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节省卫生保健费用降低疾病负担。
[1]王亚红,秦建国,梁晋普.郭维琴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3):23-24.
[2]朱波.李七一心衰辨治心法[J].江苏中医药,2008,40(12):18-19.
R255
B
1009-6019(2014)11-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