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用影像学描述的脑部白质特别是侧脑室周围白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异常改变的临床综合征[1]。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局限或弥漫性的血管性脱髓鞘,常累及深部脑室周围,伴胶质细胞增生及腔隙形成。随着影像学的逐渐发展,对LA 临床意义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CT 扫描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形态、部位及范围。本研究选取46 例LA 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CT 对脑白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0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收治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46 例(男27例,女19 例),年龄52~95 岁,平均(70.37±5.72)岁,均符合LA 诊断标准[2]。其中头痛、头晕、反应迟钝和记忆力下降25 例,运动障碍、一侧肢体偏瘫13 例,行走步态异常18 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21 例,糖尿病16 例,脑梗死4 例,脑出血3 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Carino CT 扫描机(日立公司,日本)行颅脑平扫,设置扫描参数为120 kV,350 mAs,层间隔5~10 mm,层厚5~10 mm,窗宽100 Hu,窗位43 Hu,矩阵512×512。将检出的CT 图像分别由2 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进行分析判断,并记录CT 对脑白质疏松症的诊断阳性率及病灶分布情况。
依据Aharon-Ptrelz 的标准可将脑白质疏松症分为5 级:LA-0(颅脑CT 图像未见低密度区域);LA-1(颅脑CT 图像在侧脑室额角或者枕角可见低密度区域);LA-2(颅脑CT 图像在侧脑室额角及枕角均可见低密度区域;LA-3(颅脑CT 图像沿侧脑室周围均可见连续低密度区;LA-4(颅脑CT 图像在侧脑室周围和放射冠可见低密度区域)。本研究中,双侧侧脑室额角和枕角显示周围低密度者33 例,即LA-2,约占全部病例的71.7%,侧脑室额角或者枕角周围显示低密度者3 例,即LA-1,约占全部病例的6.5%,侧脑室周围显示连续低密度者6 例,即LA-3,约占全部病例的13.0%,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者2 例,即LA-4,约占全部病例的4.3%,其中合并基底节或者丘脑腔隙性梗塞者22例,约占全部病例的47.8%,合并脑出血者2 例,约占全部病例的4.3%。脑白质疏松症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下的脑白质区域、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或者深部脑白质,可并发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塞和出血。其CT 主要表现为双侧侧脑室额角或者枕角周围的对称性、低密度区域,双侧侧脑室周围的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区域,或者脑白质弥漫性的低密度区域。
LA 是一种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区域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状或者斑片状病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涉及到解剖学原因、血流动力学原因等[3]。研究表明,LA 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白质局限性或者弥漫性脱髓鞘病变,组织疏松并水肿以及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皮质下白质穿动脉脂质沉着、内膜增厚,出现小血管玻璃样或者淀粉样变[4]。高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可引起上述病理变化的因素易引起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同记忆、情绪和行为等智能活动相关的纤维联系分别经过脑室周围而形成3种边缘环路,当脑白质疏松症出现后,可损害上述环路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5]。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频繁跌倒、步幅小、步行缓慢、步基增宽、步行能力下降,足跟和足尖不能站立等。另外,可有脑缺血、颅内高压和糖尿病等原发病的表现。
LA 的CT 图像主要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周围、体部旁和半卵圆中心出现脑实质的斑片状或者条片状低密度影,基本对称,境界欠清,多发于双侧脑室后角周围,前角周围、体部旁以及半卵圆中心。若病变单发于半卵圆中心,则提示其他部位往往并发,病症严重。常可同时发现脑室和脑沟增宽,在脑深部出现多发的点或者小圆形低密度影[6]。本研究显示,LA-1,约占全部病例的6.5%,LA-2,约占全部病例的71.7%,LA-3,约占全部病例的13.0%,LA-4,约占全部病例的4.3%,合并基底节或者丘脑腔隙性梗塞者22 例,合并脑出血者2 例。脑白质疏松症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下的脑白质区域、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或者深部脑白质,可并发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死和出血。其CT 主要表现为双侧侧脑室额角或者枕角周围的对称性、低密度区域,双侧侧脑室周围的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区域,或者脑白质弥漫性的低密度区域。提示脑白质疏松症具有特征性的CT 表现,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综上所述,CT 对LA 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有助于清楚显示病灶分布情况,提高检出率。
[1]袁俊亮,王双坤,胡文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5):394-396.
[2]李勇,张立军,孙雪岩.脑白质疏松症的CT 表现与临床(附115 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1):71-72.
[3]袁婷婷,佟丹,杨海山.脑白质疏松症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7):1015-1017.
[4]张文煜.CT 在诊断脑白质疏松症和Binswanger 病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5-1246.
[5]苏增锋,张颖.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6):664-666.
[6]刘军武.脑白质疏松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7):786-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