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胜
胃肠道间质瘤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刘光胜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九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肌层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20例肌层GIST患者,12例在胃底,2例胃窦,2例胃体,4例直肠;病变直径(1.2±0.3)cm;18例得到完整剥离,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0.0%;术后无出血现象,1例穿孔。结论 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安全性、有效性,能够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肠道间质瘤;效果
由于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胃肠间质瘤在诊断治疗水平上得到明显提高[1]。胃间质瘤存在恶变可能性,因此将病变组织切除属于首选治疗方法[2]。胃肠间质瘤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九江县人民医院在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例源于肌层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54.2±1.3)岁。所有患者均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均应用ESD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均应用安定5mg,予以肌肉注射。源自固有肌层胃肠道间质瘤均予以标记,以针形切开刀或APC在隆起病灶边缘实施电凝标记,并应用5mL靛腚紫、1mL肾上腺素、100mL生理盐水相混合配制而成的溶液进行黏膜下注射。采取多点模式,对隆起病灶边缘所标记点位的外侧进行黏膜下注射,切开病变外侧缘黏膜,采用针形切开刀将病灶边缘所标记点位处黏膜切开。以头端屈曲针形切开刀将黏膜下层完全切开,暴露出固有肌层病变,在病变边缘实施完整剥离[3]。有的患者实施剥离过程要结束时可予以圈套器将病变根部进行圈套,以便病变得到完整电切处理。将病变完全切除后其创面可以见到小血管,实施APC凝固方法进行治疗。若有必要可以金属止血夹将创面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成功率。术后1、2、6个月、1年应用内镜观察,注意创面愈合状态,内镜超声查看病变是否出现残留或复发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文所选取的20例来自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患者中,12例在胃底处,2例在胃窦,2例在胃体,4例在直肠处。病变最大直径为0.5~2.1cm,平均长度为(1.2±0.3)cm。2例患者在胃体应用GIST剥离时存在肿瘤与固有肌层严密粘连现象,将病变组织剥离后其创面存在肿瘤残留情况,容纳后予以外科手术扩大切除。2例患者在胃底应用GIST剥离时有出血现象,由此将剥离手术停止,在2个月后重新实施ESD获得成功。其余16例患者均通过ESD手术一次性剥离成功。本文选取患者应用ESD方法完整剥离病变组织成功率达到90.0%。
ESD手术时间62~145min,平均时间(86.4±2.6)min,在实施ESD过程中创面均存在少量出血现象,出血量为(39.5±2.2)mL,通过止血处理均成功止血。ESD术后无患者有出血症状。
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住院时间(3.5±0.8)d。经2~12个月随访,胃人工溃疡创面一般在1个月,而直肠创面一般在2个月会基本愈合。1例患者经胃底GIST剥离,在胃壁出现1.0cm穿孔现象,经相应治疗后痊愈。
GIST大量源自消化道肌层,属于侵袭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并无法简便的进行预测。一般并无较为特殊临床症状[4],往往应用内镜检查或腹部手术检测时偶然性发现,术前难以进行确诊,手术中主要根据肿瘤大小、是否侵犯到周围脏器,是否进行远处转移等情况进行良恶性判定,病理学中主要根据有丝分裂计数及大小确定其良恶性[5]。
ESD手术过程中,出血、穿孔是其较为常见的两种并发症。出血通常有术中出血及迟发出血2组情况,术中发生出血现象往往会应用内镜或水囊压创面、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止血夹及药物等方法进行处理,通常可以达到止血效果[6],以便不会应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处理。在手术中为了避免出血情况的发生,需主要进行合理措施进行预防。手术前存在出血倾向时,需及时予以纠正,如有必要则需停止手术治疗[7]。对黏膜下层及其周围均应用注射液,能够促使病灶与肌层及时分离,对ESD完整性切除病灶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不会对固有肌层造成损害,降低穿孔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8]。
经本文研究发现,18例患者均通过ESD手术一次性剥离成功,完整剥离成功率达到90.0%,说明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而且住院时间(3.5±0.8)d。胃人工溃疡创面一般在1个月基本愈合,而直肠创面一般在2个月会基本愈合,恢复速度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胃肠道间质瘤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具有较高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 凌安生,朱芳来,余琳芳.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2):197-199.
[2] 余福兵,何夕昆,郝玲,等.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的价值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1):1125-1129.
[3] 张彩凤,夏永华,李贞娟.经内镜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7):701-705.
[4] 孙会会,陈莹,许树长,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上消化道相关病变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8):799-804.
[5] 丁惠芬,吴丽娟,张华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5):449-453.
[6] 郎翠翠,李玉红,董新茜.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特征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6):305-308.
[7] 宁琳洪,王雷,樊超强,等.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行内镜下切除闭合术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10):526-528.
[8] 池煜,王敏,范志宁,等.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5):57-59.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32
江西 332100 江西省九江县人民医院(刘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