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航
中西医药对高血压认识的异同点分析
王学航
中西医在高血压的疾病理论认识、治疗原则以及复方治疗研究方面具有相同的认识;在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以及药物研究方面的认识存在不同。中西医结合可以说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疾病的理想方式。
中西医药;高血压;认识;异同点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到了人类身心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往往会涉及到家族遗传史、社会环境、情绪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1]。目前,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深入发展,高血压的相应诊断和治疗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善。笔者就在对临床资料与医学典籍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西医药对高血压认识的异同点进行了浅析,旨在能够为临床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1]。
欧洲高血压指南中对高血压做了明确的界定,规定收缩压>139 mmHg,舒张压<89 mmHg即为高血压[2]。
2.1 中西医药对高血压认识的相同点
2.1.1 高血压疾病理论认识的共通 中医典籍中虽然没有“高血压”一词,但是临床烟具发现,中医症候的不同变化时期与高血压疾病的不同分期具有一定的联系。中医中对高血压证候的“阴损及阳”的致病机制的变化时期的划分与高血压疾病发展的
I、II、III期病程具有对应性,大量的临床实践已证实了这一点[3]。因此,尽管中西医有这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针对某一具体疾病来说,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客观规律只有一条,因此中西医对高血压疾病理论认识的共通,实质上是对高血压发病机制客观规律认识的共通。
2.1.2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相同 中西医虽然对于高血压的治疗采取的方式与药物各具特色,但是其对高血压进行治疗的总体原则是一致的,取得的降压效果都比较理想。例如对于单纯高血压表现为主的I、II期患者的常见症型,阴虚阳亢、肝火亢盛,中医的治疗原则是降其升逆,镇其亢奋,这一治疗原则与西医针对血压升高采取的降压治疗十分相似[4]。
2.1.3 复方治疗方法的研究 复方治疗作为一种中医的特色治疗,是一种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采取相应治疗的方式。西医在对高血压进行深入认识的过程中,也逐渐的注意到了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与整体性的共通存在,西医在不影响降压效果的基础上,采取了小剂量复方进行治疗,取得了减少毒副作用的良好效果。
2.2 中西医药对高血压认识的差异点
2.2.1 高血压的临床诊断不同 在中医领域中没有“血压”一词的概念,因此其在对高血压进行诊断时,并不是像西医那样以明确地血压值作为诊断标准。中医对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的是对由于血压升高而引发的主要症候的认识和辨别,对高血压进行诊断。而对于西医来说,血压值是一个绝对的诊断依据,根据明确的血压值就能够对患者做出明确的诊断[5]。
2.2.2 高血压疗效评价标准不同 在对高血压的疗效评价标准方面,中医注重的是患者的整体症状,而西医注重的则是局部血压值的变化。从降压的角度来看,西药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中药;从降压速度来看,西药降压迅速,中药降压较为缓慢;从降压持续的效果来看,西药的降压效果持续时间较短,并且出现反复的概率较大,而中药一旦生效,其降压效果持续时间较久,并且不容易出现复发[6]。
2.2.3 高血压治疗药物的研究不同 对于高血压治疗药物的研究,中西医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中医对于高血压治疗药物的研究是以“降压”为目标的,因此,其研究的药物均是以降压为主要功效的,目前临床上较为多用的有血管扩张药物、利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转换酶抑制剂等。而中医对于高血压药物的研究,是以“头痛、脑晕”等症状为基础的,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通过辨证来选取具体的治疗药物。
3.1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法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方式。药物治疗,主要有中医分型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给与加减味传统中药治疗;单味中药治疗以及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研究,例如葛根素,就是从葛根中提取出来的,具有降压和改善局部症状的良好效果;中成药的研究,例如心脑喜康。非药物治疗方式有气功治疗和针刺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7]。
3.2 高血压的西医治疗法 高血压的西医治疗主要是依靠降压、利尿类的西药进行的。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其中的吲达帕胺以其温和降压、不良反应较少而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临床上将其与利尿剂和钙拮抗剂联合使用,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钙拮抗剂,使用较多的是具有血管选择性的二氢吡啶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α2受体阻滞剂等。在以上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表现出了一定的临床效果[8]。
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疾病的理想方式,中西医结合可以在降压的同时,增强机体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最大程度地减轻对靶器官损害。
[1] 李淑敬,黄莉祥.高血压病宜用中医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246.
[2] 宋艳波.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365.
[3] 杨晓忱,熊兴江,王阶.高血压病辨证分型及证候客观化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57-161.
[4] 侯发琴,王正红.滋阴潜阳活血中药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改善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3):232-233.
[5] 李红,吴文胜.中药治疗对老年痰湿雍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抗氧化水平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9):965-966.
[6] 陈静,刘玥,张京春,等.中药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干预效应的Meta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6):48-51.
[7] 陈怡.浅析中西医药对高血压认识之异同[J].海峡药学,2011, 23(4):178-180.
[8] 王丽颖,郑光,郭洪涛,等.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高血压病中成药与西药用药规律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60-6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4.106
河南 476700 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王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