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

2014-03-23 03:03:50师梦霞
关键词:超文本译者原文

师梦霞

(1.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2.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

师梦霞1,2

(1.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2.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法国文学理论家杰哈·简奈特所提出的超文本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如今,超文本范畴已经从纯文学作品拓宽到非文学作品,其定义已经涵盖了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及审查制度等大环境因素。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新闻翻译中,分别对几组新闻的英汉互译进行考察,试图探究影响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读者期待视野、赞助人、传统价值观、翻译目的、传播媒介和市场因素等均对新闻翻译施加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了新闻翻译的本质。

新闻翻译;超文本因素;操控

超文本概念是由法籍文学理论家杰哈·简奈特于1987年在其著作《超文本:阐释的临界》中提出,“超文本通常由实际生活中的多种因素和各种话语组成”[1]。简奈特所提出的超文本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在他的书中,超文本被称为介乎于文学作品原著和出版惯例之间“用于连接文本世界与出版世界”的“临界”或“门坎”[2]。

本文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新闻翻译中,试图通过一系列例证考查影响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新闻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由于新闻编译过程的复杂性,新闻翻译受到多种因素所操控:读者期待视野、赞助人、传统价值观、翻译目的、传播媒介、市场因素等。通过对这些超文本因素的讨论,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新闻翻译的实质。

1 超文本的概念及其应用

语言的本质是文化。语言的翻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牵涉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或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3]。因此我们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不能忽略这些超文本因素。如今,超文本概念及所及的范围已经从纯文学作品拓宽到非文学作品,其包含的内容涵盖了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及审查制度等等大环境因素,即从语言外部研究语言和文本的功能。事实上,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者们已经越来越将目光投到了翻译的外部环境,开始注意非语言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例如,对于网络翻译来说,网站版面、超链接色调等可以是超文本; 对于商业广告翻译来说,广告商家的利益就是一种超文本;对于影视字幕翻译来说,时间与空间是字幕翻译中最重要的超文本因素;在口译中,口译的时间安排、工作地点、工作环境是口译中的超文本因素。张美芳认为研究某一个超文本成分要包括其所处的情景、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存在的形式、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及信息的预定功能等等。

在影响翻译的众多超文本因素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正如翻译研究学者勒菲弗尔和巴斯纳特所说的,“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无处不在,它随时都在影响或左右着译者的思维或者行文,甚至连译者呼吸的空气都可能被某种莫名的或无形的力量所操控”[4]。然而,基于新闻自身的特点和新闻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加上其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新闻翻译还是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规律,影响其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超文本因素就更多。

2 新闻及新闻翻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渐频繁,新闻翻译成了众多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新闻翻译强调及时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而前两者往往很难同时做到。有时为了赶时间,对一些新闻不加核实或斟酌就发出去,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有时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导致一场战争;一个单词的误译,就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有些新闻媒体甚至会有意误译,误导读者,甚至歪曲事实,置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不顾。新闻媒体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倾向性,只是各个媒体对其自身定位不同,比如中国的媒体公开其作为有效宣传工具的地位,其新闻宣传也都是以维护党的利益为宗旨[5]。而有些媒体虽然标榜新闻报道客观性、中立性,但实际上却沦为特定意识形态的喉舌,比如美国新闻媒体,其实质就是美国政府的代言人。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决策者们和人民大众都需要及时了解世界,同时也要将中国的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推向世界,因此新闻翻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当前我国新闻机构因人力、财力所限,不能向世界各地派驻自己的记者的现实情况下,新闻翻译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国际新闻来源大多是通过翻译而来。而国际新闻中绝大部分的新闻是用英文编写与传播,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中西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特别是如何解决由于意识形态和体制差异所造成的冲突,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翻译界的极大关注。

正如比尔莎和巴斯奈特在其合著的《国际新闻翻译》中所称:新闻文本不仅是语际意义上的 “翻译”,而且还要经过重塑、编辑、合成和改造之后才能让读者享用。在当今全球化媒体的世界,翻译的定义已受到挑战,翻译的界限已被重新划定。新闻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使新闻文本适应不同大众的需求,译者不仅要对信息进行重组和语境化,还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以增强其在新语境的传播效果[6]。由于新闻翻译和编辑的界限已经模糊,新闻译者往往还要承担着编辑的任务,新闻领域的翻译就成了一个隐身的过程,译者要不露声色地使译文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因此,他们提出使用斯特婷1989 年提出的“编译”(Transediting)一词来指称新闻翻译与编辑。

3 超文本因素对新闻翻译的影响

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在一本翻译专著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翻译工作,既复杂,又引人入胜,“事实上, I.A. 理查兹在1953年就断言,翻译很可能是世界史上最为复杂的一种活动”[7]。 对于新闻翻译,情况尤其如此,它所受到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而由于新闻翻译所具有的鲜明时效性、目的性和社会性的特点,翻译时,原文的行文和风格特征从来都不是最高的追求,通常相关的信息才是唯一的焦点,因此新闻翻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是编译和摘译[8]。比尔莎和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仅仅是新闻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部分,翻译出来的信息还要根据新的语境进行编辑、重写、制作和组合,最后出来的作品往往已经面貌全新,没有翻译的影子了”。下面,本文将从英汉新闻互译的一些例证中,来分析影响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

3.1 读者期待视野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类作品具有开放的多层次的形式,它们的意义因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而发生变化。在翻译时,原文是静止的,而独特的接受者 (读者)却是主动的、变化的、多层次的,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注意原文及其意义,也要考虑读者的需要。要实现新闻翻译的目的,译者必须尽力为译文读者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由于文化、语言、政治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语言的受众对新闻内容有着不同的兴趣及需求。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新闻译者必须对译文的受众有所了解,确定受众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等等。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如果传播出去的信息不被受众接受,或者效果不佳,那就失去了传播意义[9]。请看下例:

原文:As his command vehicle drove along a crowded avenue.Norris spied several women in black abayas wailing over a body sprawled near a mosque as distraught relatives smeared the dead man’s blood on their faces.Norris tried to wave down a National Police truck for help,but the driver gave him an icy stare and kept going.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Oct,22nd,2006

译文:当诺里斯乘坐的指挥车在拥挤的街道上行使时,他看到一座清真寺附近几名身穿黑色长袍的妇女正围着一具尸体嚎啕大哭。诺里斯试图挥手拦住一辆国家警察部队的卡车给与帮助,但司机冷冰冰地看着他,继续向前开车。

——The Reference News, Oct.25th,2006

在英文原文中,作者为读者详细地描述了一副可怕的画面,其中“as distraught relatives smeared the dead man’s blood on their faces”是指将死者的血抹在自己的脸上,这明显是某种宗教仪式或者地方习俗,对于熟知这种习俗的人来说,作者的描述在受众的期待视野之内。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个动作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会产生一种不好的感受,从而放弃继续阅读,这明显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宗旨,所以译者为了译文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选择删除了这部分。

3.2 赞助人

安德烈·勒弗维尔在其1992年的著作《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阐述了翻译的“三要素”理论。他认为翻译过程中始终有三个要素作用于翻译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诗学、译者或当代的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赞助人在勒弗维尔的“三要素”中被视为最重要的,处于文学系统之外但又作用于它,是操纵文学系统的外表因素。它可以是诸如宗教集团、阶级、政府部门出版社、大众传媒机构等,也可以是个人势力[10]。

赞助人既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能禁止作品的传播,甚至毁灭文学作品的生命。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往往集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力于一身。在实际的翻译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译者能否创造出和原文相似的译文,而是译者能否迎合赞助人的期望,尊重意识形态的规范,完成翻译使命。赞助人理论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前面已经提到,新闻翻译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的特点,因此赞助人理论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新闻翻译中,新闻本身、主流意识形态与赞助人利益密不可分。一个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大部分为政府代言人,传达着社会主流的声音。请看下例:

原文:“The US Congress is not in position to instruct the I.0.C.about a decision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interest of the entire world.”MacAlon said.

译文:麦克伦说 :“在国际奥委会作出有关全世界利益的决定时,美国不能‘指手划脚’。”

原文和译文虽然都用了直接引语,表达媒体机构中立客观的立场,但原文中的”instruct”被译成“指手划脚”。“instruct”一词本意是“指导”,是个中性词,将其翻译为“指手划脚”,带有明显的贬义,表现出了译者对美国的不满。众所周知,中国在国际事务上一向主张和平共处的原则,其中包括不干涉它国内政,互相尊重的原则,而美国政府往往违背这一原则,喜欢插手它国事务,喜欢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中国对美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一直坚决反对。译者通过改译添加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同时反映出了译者通过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受众的主流意识形态,符合赞助人即国家的一向主张和政治利益。

3.3 传统价值观

前面已经提到,在勒弗维尔的操纵理论中,赞助人控制主流意识形态,在新闻翻译中,主要是指政治意识形态,是来自于新闻系统外部的操纵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因素,是指“专业人士”对文学进行重写,保证文学服从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思想。对于新闻翻译,即指记者和编辑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新闻进行的编译,以服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叫做道德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不同,道德意识形态是随着人们社会化过程慢慢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是一种隐形的操纵方式,“在人们面临道德困境时,影响人们做出决定的因素”[11]。传统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新闻翻译是在不同的文化间进行信息交流,如果传统价值观的差异太大,交流过程就必定会产生障碍。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按照文化语境的观点,中国文化属“强势语境”, 说话讲含蓄,忌直言,喜欢绕弯子,重视集团主义精神。美国文化属“弱势语境”, 讲话一般不绕弯子,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重视个人主义精神,英语一般讲究简洁、明确,直白,很少有词藻堆砌的现象。

原文:High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are far more promiscuous than their teachers or parents think, according to a survey conducted in a city district.

译文:一项在北京某区所做的调查显示,北京的中学生远比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所想象的“开放”。

原文“promiscuous”是指“性乱交”的意思,这样的词语出现在英语中是很平常的,西方人对性的观念比较开放,在公开场合也会直言不讳,这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观。而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性的观念还很保守,在公开场合也“谈性色变”,如果直译,就会让人难以接受,因此,译者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处于“强势语境”下的中国人来说,其中的意思自然能明了。

3.4 翻译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译论家汉斯·弗米尔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目的论认为原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根据目的论的观点,在译者选择一定的文本信息来实现一定目的的过程中,原文并不处于主导位置。理论为具体情境下选择如增译 、删译 、重写等不同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新闻题材按报道的内容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灾难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娱乐新闻等若干大类,题材的不同决定了其翻译目的的不同。比如对政治新闻和娱乐新闻进行翻译的目的肯定不一样,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应该不一样。对于政治新闻的翻译应该字斟句酌,进行增删、重写都要受到国际利益和国家原则的限制,而娱乐新闻主要以娱乐为主,译者能够发挥更大的主体性,编译信息的自由度更大。请看下例:

原文:Bush daughters reach legal age to drink.

译文:布什双娇初长成,酒巷从此任纵横。

第一个标题说的是,布什一对女儿经常因未成年酗酒而被媒体曝光。现在她俩终于到达了法定饮酒年龄,从此可以光明正大饮酒了。原文只是平铺直叙,陈述事实。而由于此则新闻属于娱乐新闻,译者在翻译时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加入了自己的个人色彩,对其译句进行了押韵,使译句读起来充满画面感,诙谐幽默的语句充分达到了其娱乐大众的目的。

3.5 传播媒介

不同的媒介类型和特点对于新闻翻译有着不同的制约作用,只有了解各种媒介的类型和特点,新闻翻译者才能通过媒介更好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新闻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这四大媒介传播。吴波认为,不同媒介下的新闻有其各自的特点,比如口头报道的电视和广播,这类新闻翻译受到其瞬时性和受众广的特点的制约,而文字报道的报纸和网络,又受版面影响最大。新发展的网络新闻,具有即时性、传播全球性、传播空间的无限性、互动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新闻刷新率高,各网站不断有新的新闻报道出现,因此进行网络新闻翻译时要提高效率,关注事态最新发展。这些特点势必会影响到翻译策略的选择。请看以下几例:

(1)原文:Senators Rebuff Bush on Troop Plan.

译文:美参议院回绝布什增兵计划。

(2)原文:Scientists Tighten Security over Germ Terror Threat.

译文:英军情五处警告:英国受细菌武器危险。

(3)原文:Beijing Sign Police Aren’t Amused.

译文 :北京清理中式英语 老外遗憾特色尽失。

以上网络新闻标题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单行标题,简短突出,内容丰富,有的甚至对标题重新进行了内容编辑,使得标题更能吸引读者,可见,由于版面和编排的限制,网络新闻不能完全采取和口头新闻或报纸新闻一样的翻译策略,必须针对其特点采用适合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其传播目的。

另外,还有社会体制差异,新闻报道的习惯以及市场竞争等这些超文本因素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比如和文学翻译相比,在新闻翻译中,时效性和经济利益联系更为紧密,特别是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抢先于对手将最新新闻发出去,往往不加筛选,而是将获取的原新闻未加仔细分析后就进行翻译并传播出去,导致的后果可能就是信息有误,有时甚至会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不一一举例说明。

4 结语

概括起来,一方面,因为新闻翻译属于信息传播活动,新闻及新闻翻译强调用事实说话,中西方的新闻媒体都强调新闻的“中立性”、“客观性”、“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新闻采集和编译过程的复杂性及其在国际事务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新闻翻译策略又受到诸多超文本因素的影响。由于新闻翻译自身的诸多特点,在采用翻译策略时,已经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忠实”原则。事实上,在新闻翻译中,原文与译文的界限被模糊了,新闻中的翻译往往是隐身的,受众更容易把新闻所构建的媒体现实当作客观现实。但实际并非如此,同一个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版本的新闻报道,其差异性往往体现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因此对新闻翻译来讲,忠于事实比忠于原文更重要。事实上,由于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语言,我们读到的很多报道都是由英语翻译过来,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从媒体中所真正了解的事实比看起来的少得多。正因如此,中国译者应按照平衡的原则选择新闻素材,多选取第三世界国家语言写成的新闻,以抵抗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操纵。

[1]Genette,Gérard.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Trans. by Jane E. Lewin; forwarded by Richard Machse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

[2]张美芳.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以新闻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1(2):50-55.

[3]曹迎春.英汉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3-255.

[4]Bassnett,Susan & Andre.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M].London: Pinter, 1990:13.

[5]江泽民.新闻工作文献编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90.

[6]Bielsa,E.& S.Bassnett. 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117.

[7]Na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

[8]吴波.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0.

[9]吴磊.传播学视阈下的新闻翻译研究[J].新闻界, 2009 (3):112-113.

[10]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London: Routledge,1992:17.

[11]Sharma,Poona& Bhal. Kanika.Managerial Ethics:Dilemmas and Decision Making [M]. 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2004:70,204.

Research on Hypertext Factors in News Translation

SHI Meng-xia1,2

(1.FacultyofForeignLanguages,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The idea of “hypertext” and its research method put forward by French literary theorist Gérard·Genette are mainly for literary works. Now, the category of hypertext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non-literature works, and its definition has includ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economic conditions、 political system 、censorship and so on. This essay applies this concept to news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the rendering of several pieces of news, attempting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hypertext factors on news transl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aders’ expectation、the patronage、the traditional values、the translation purpose、 the media and the market factors all exert an influence on news translation, thus better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news translation.

news translation; hypertext factors; manipulation

2013-11-15

师梦霞(1981—),女,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师梦霞.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147-151.

Shi Meng-xia.Research on hypertext factors in news translation[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2):147-151.

H315.9

A

1674-3512(2014)02-0147-05

猜你喜欢
超文本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魅力中国(2018年5期)2018-07-30 11:11:58
让句子动起来
应用超文本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
尝粪忧心
伯凡十年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