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华 李 祥 张世华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创伤科,云南曲靖 655000
环形减压与常规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汤建华 李 祥 张世华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创伤科,云南曲靖 655000
目的探讨环形减压与常规减压治疗腰椎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用该院在2011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将其分为常规减压对照组64例与环形减压治疗组58例。其中,常规减压对照组在患者硬脊膜麻醉后,行常规腰板、黄韧带切除术,椎间盘摘除及椎弓根内固定术;环形减压治疗组在常规减压对照组基础之上应用了纤维环向前推压治疗方法,并结合椎板、关节部分病变情况对原先的椎板切术术予以了改进,进行了椎板1/3~2/3切术,包括进行了部分关节突切除,松解神经根。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122例病例患者在行术后间接性跛行、残留根性疼痛、硬脊膜破裂并发症临床表现显著改善;常规环形对照组中并发症控制率为79.8%,环形减压治疗组中患者并发症控制率为94.8%,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行环形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增强患者椎管容积,易于控制并发症发生,可在临床予以积极应用与深度推广。
环形减压;常规减压;腰椎管狭窄;内固定术
临床上腰椎管狭窄症属于常见腰腿病疾患,一般腰椎组织病变及异常与原发性或继发性因素有关,并造成椎管有效容积越来越少,以致使椎管中神经组织受压,病患人员承受病痛折磨及一系列临床功能性障碍症状,如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后伸活动往往受限、间歇性跛行症状等[1]。该院近些年来在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在传统减压术的常规手段进行了改进,应用了临床环形减压治疗术,并且治疗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程度高。现将该院2011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2例病患结合治疗方法的不同,对患者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用该院在2011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2例病例资料进行本次研究,并且本次研究已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其中,常规减压对照组中64例患者中,男患者例28例、女患者36例,患者所处年龄段为43~79岁,平均年龄为58.5岁,患病时间3个月~7年;环形减压治疗组中58例病患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32例,患者所处年龄到位42~82岁,平均年龄为61.5岁,患病时间为3个月~9年。此外,全部患者均存在间接性跛行症状及后伸活动受限症状表现,其中有42例复发性腰腿痛症状、29例背伸肌力下降、41例足背皮肤感知减退、腰椎退行性滑脱8例、其它2例;患者在行术前均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并且检查发现患者椎管前后狭窄均超过25%。同时,两组患者组间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行术时采用了硬膜外麻醉或针对性全麻处理;常规减压对照组中病患主要行常规腰椎板、黄韧带切除术,椎间盘摘除及椎弓根内固定术;环形减压治疗组在常规减压对照组基础之上应用了纤维环向前推压治疗方法,并结合椎板、关节部分病变情况对原先的椎板切术术予以了改进,进行了椎板1/3~2/3行切术,同时对部分关节突切除,松解神经根[2-3]。手术方法:比如小关节突增厚肥大并向椎管中线内发展,将患者小关节突内侧部分组织切除;对患者神经根管与椎管狭窄处充分松减压后,同时合并椎间盘摘除术,利用减压后患者的自体骨椎间器融合,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但切勿将骨块置于和椎管邻近的椎板之上,避免继发性椎板狭窄病变生成。此外术后要对患者应用脱水药3 d,抗生素治疗5 d,以及14 d后拆线,但在7 d以后就需要患者加强腰背肌临床锻炼,待30 d后对腰椎保护以后可自行锻炼以恢复肢体功能[4]。
1.3 临床治疗指标观察
1.3.1 临床治疗指标观察 对本次研究病例依据腰椎管狭窄治疗结果分类:其标准分为治疗显著、治疗有效、治疗无效[5]。治疗显著:所有患者间接性跛行及后伸活动受限得到显著治疗,腰痛和放射性臀下肢痛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症状消失,无间歇性跛行,下肢肌力正常等;治疗有效:所有患者自觉临床病症得到明显好转,且间接性跛行及后身活动受限得到明显好转,腰痛和放射性臀下肢痛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有明显改善;治疗无效:出院时患者临床体征、症状表现均未得到改善。
1.3.2 临床手术并发症病例观察 对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间接性跛行、残留根性疼痛、硬脊膜破裂并发症病例进行观察。
1.4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的是(n,%)表示,采用的是卡方(χ2)检验,并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常规减压与环形减压行术后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行常规减压术与环形减压行术之后均没有再次出现间接性跛行症状,并发症控制治疗效果显著,仅有残留跟疼痛总共9例(7.3%),硬脊膜破裂(5.7%)。同时相比而言,环形减压治疗组术后的并发症控制效果更为突出与显著,并发症控制率为94.8%,远优于常规减压对照组的79.8%,且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组间数据对比如下表1所示。
表1 常规减压与环形减压行术后的并发症治疗控制率比较
腰椎管狭窄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一般多属于椎管继发性狭窄病变,临床表现为骨关节退变性增长、肥大,特别是黄韧带增生现象明显,包括椎间盘存在退变突出等,此外个别病例还存在滑脱症,深受病痛折磨,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腰腿病症[6]。不过,由于腰椎活动范围较大,如果患者腰椎关节组织退变早,其不仅仅是中央椎管狭窄,同时也可能出现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受压性椎管狭窄等。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是将椎板切除后减压,将关节突病变组织及黄韧带切除,且摘除椎间盘,治疗效果相对良好,能够有效治疗间接性跛行,但容易出现残留根性疼痛、硬脊膜破裂等并发症[7]。而我院采用的环形减压术只将患者椎板下切2/3,并切除部分病变关节突组织,所以配套联合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同时,研究表明,患者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以及骶棘肌会共同构成维持腰椎生理结构稳定的组织结构;在其中,诸如两个相邻的椎关节连接处,主要指关节突、椎间盘抑或黄韧带,包括上下椎板连接处等,都能发挥维持腰椎稳定的重要生理作用。所以本次研究中采用的环形减压后,在充分减压、松解粘连组织后,将椎板部分切除也能利于患者维持脊椎生理结构稳定。通过该研究表明,患者行常规减压的并发症控制效果及治疗效果明显没有环形减压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即环形减压治疗组治疗效果(96.6%)明显优于常规减压对照组(60.1%)。
由此可见,腰椎管狭窄治疗的有效方法也是将狭窄病理病变因素能够有效控制,进而达到提高腰椎有效容积的目的。一般而言,多个开窗环形减压手术模式要比常规减压手段治疗效果更好,一方面可以彻底减压,利于保持棘上、棘间韧带、关节突大部分组织,包括能够保留维持稳定作用的椎板;另一方面,在行术前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MRI、CT检测等也能有效确认出患者腰椎的狭窄病变程度[8];如果发现患者小关节突肥大、黄韧带增生、棘间韧带钙化等,可以采取小开窗环形减压术并应用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患者的腰椎管病变组织,维持腰椎生理结构稳定。
目前,腰椎管狭窄术后易出现残留根性疼痛与硬脊膜破裂等并发症。同时,由于腰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患者,患者也极易引发“三高”现象。因此,在术后应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注意雾化吸入治疗等,从而才能确保患者术后更快恢复生理机能。最重要的是,患者经过行环形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后,属于临床对症治疗手段,所以可有效增强患者椎管容积,易于控制并发症发生。基于此,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可以积极推广和应用环形减压术。
[1]祖佳宁,闫景龙,王南翔,等.360°环形减压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9):1720-1721.
[2]徐碧海.后路椎管环形减压复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39):110-111.
[3]Smith M,Davis MA,Stano M,et al.Aging baby boomers and the rising cost of chronic back pain:Secular trend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Medical Expenditures Panel Survey data for years 2000 to 2007[J].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2013,36(1):2-11.
[4]宋志伟.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1606-1607.
[5]袁朝勇,李向新,黄燕辉,等.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J].中国伤残医学,2014(6):69-71.
[6]Son S,Kim WK,Lee SG,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outc omes of decompression alone and fu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wo-level or more lumbar spinal stenosis.[J]Korean Neurosurg Soc,2013,53(1):19-25.
[7]徐敏,唐汉武,黄承军.有限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0,31(2):126-127.
[8]吴成胜,张春雷.环形融合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96-98.
R687
A
1674-0742(2014)11(c)-0115-02
2014-10-08)
汤建华(1967.1-),男,南省富源县人,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外科,对骨盆、髋关节疾病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