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质与量

2014-03-23 08:45陈彦光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人口

◎文/陈彦光

城镇化的质与量

◎文/陈彦光

城镇化是一种复杂的人口演变动力学,包括两种地理空间过程。一是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乡村区域的缩小和城市区域的扩张;二是人口从乡村文化转变为城镇文化,主要是新进城市的居民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逐步转型。第一个过程主要是量变的过程;第二个过程则是城镇化的质变过程。启动这两个过程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是一种地理过程(人口迁移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理过程(文化转型的过程)。

快速城镇化的误解与隐忧

1. 正确理解城镇化

宏观地讲,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形式上,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转换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这是一种状态的改变。然而,城镇化的内容不仅仅是人口分布状态的改变,它涉及城市形态、城市生态、城市性态以及城市体系。

(1)城市形态。在乡村人口向城市区域聚集的过程中,城市形态必然发生相应地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健康地生长,也可以是无序地蔓延。

(2)城市生态。城镇化不仅给城市带来更多的人口,也为城市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人群。当不同的社会、经济、人口统计和种族亚群(subgroup)的地理分布发生空间分异的时候,新的人口不断来到,旧的人口不断离去,这种人口构成“吐故纳新”的新陈代谢过程便是城市生态演变的过程。

(3)城市性态。即人口从农村习性转变为城市习性。城市性态意味着由城市环境培育出城市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文明化的过程。

(4)城市体系。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众多的城市成长起来,形成一种空间网络和等级结构,这就是城市体系。在一个城市体系中,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每一个城市原则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长。人们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生活情趣、职业特征和能力高低选择不同的城市,并且融入其中。因此,城镇化是一种多彩多姿的复杂演化过程。

2. 城镇化过程中的文明化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镇化也在迅速进行。成绩虽显著,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城市形态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无序蔓延现象严重。由于人口众多,用地紧缺,城市表现为“摊大饼”式地扩展,“见缝插针”式地建设。城市生态的演替也没有一定的秩序,人口居住十分混乱,从而无法形成稳定的城镇文化景观。至于城镇体系的建设,更是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不同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规模匹配,结构优化,均未形成明确的理念。

城市性态是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只有迁入城镇的乡村居民的观念城镇化了,真正的城镇化才会实现。没有生活观念的改变,仅仅将乡村人口集中到城市,并不能导致严格意义的城镇化,只能人造一些超级规模的“大农村”。简而言之,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化不等于城镇化。

传统的农村地广人稀,人际关系简单,生活节奏缓慢,废物自然降解,与现代城镇生活有很大差异。现代化的都市,人口高度密集,资源日渐稀缺,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与日俱增,工业垃圾无法在短期内被自然环境有效降解,人们必须适应集约、互利的生活模式。

如果将传统的乡村生活模式带入现代都市,或会导致大量的城市问题。原因在于,农村状态不同于城镇状态,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变。与此相应,生活方式也应发生相变。如果环境变化了,而生活方式一如既往,就会导致人与环境的冲突与矛盾。然而,在我国,在人口迅速城镇化的今天,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却大大滞后。乱扔垃圾、醉酒驾车、闯红灯、不排队、违反交通规则、无视他人存在,诸如此类,或是生活观念未能城镇化的表现,都属于所谓城市性态研究的课题。

3.城镇化的量变与质变

就城镇化而言,一个区域的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量变的过程。质变则分为物的质变和人的质变。人口分布状态的改变、城乡聚落结构的改变、人与环境关系的改变是物的质变的问题;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才是心理学意义的人的质变问题。对于城镇化而言,人的质变最难也最为重要。

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建议

城镇化是一种自组织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是产业化导致的必然后果。城镇化的内容丰富而具体,且测度复杂又困难。城镇化管理应该水到渠成,而不应该拔苗助长,否则过犹不及。要想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应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

1.要有产业支撑

产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反作用于产业化。产业化是先于城镇化的。如果将城镇化视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则是本末倒置、因果错位。人口迁入城市不仅是城镇化的一种表面行为,更是深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严格意义的城镇化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人口迁移为过程、以文化转型为后果。只有理清产业、城镇和文化等多者的内在关系,才能真正地理解城镇化过程并且优化城镇化行为。

2.要有文化观念的转变

城镇化不仅要数量,更需要质量;城市不仅需要规模,更需要效应。城镇化绝不是背井离乡,不是移风易俗,而是取长补短。城镇化水平或者城乡人口比例的提高是一个量的问题,更是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质的问题。至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具有质和量双重性质的问题。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实现文化状态的转型。

3.城镇化的质变要比量变更为困难

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城镇化过程存在一种时间滞后效应,即人的生活方式改变过程落后于人口迁移过程。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不太困难,只要产业化持续进行,农村人口就会因为劳动力的需求和交通技术革命而走进城市。然而,要想改变农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旦生活习惯形成,或终生难以改变。

4.城镇化要从小抓起

要想真正地城镇化,必须从小学教育开始,普及城镇化的理念,让孩子们了解文明的都市生活,包括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交通规则、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171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编辑:刘钊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文化边城镇远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